这几天,我站在深圳的街头,望着林立的高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2024年8月的二手房数据刚刚出炉,北上广深的房价再次下跌,尤其是深圳,即便在7月短暂企稳后,8月又开始新一轮下跌。
上海更是跌回了2016年4月的水平,仿佛时光倒流了八年。
记得那些年,大家都在说"房子只涨不跌"。
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买房。
邻居王大姐大前年刚买了房,一个100平的三居室,首付就用了六个钱包的钱。
什么是六个钱包?就是掏空了父母双方加上自己夫妻俩的所有积蓄。
当时她满面春风地跟我说:"趁现在还能上车,再晚就没机会了。"
可谁能想到,短短两三年时间,形势急转直下。
现在四大一线城市的平均累计跌幅已经超过30%,深圳更是接近40%的跌幅。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些在高点买房的人,等于一夜之间失去了一个首付。
那些倾其所有、倾尽六个钱包买房的普通家庭,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经济压力和精神煎熬。
更让人心痛的是,这些高位区间恰恰是成交量最大的时期。
多少人怀着改善生活的梦想,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倾其所有地投入房市,却不曾想这一决策会给他们带来如此沉重的打击。
这些人,我更愿意称他们为"受害者",而不是简单地说"自己的决策自己负责"。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很多人根本没有真正的独立思考能力。
即便是在买房这样重大的决策面前,他们也很容易被周围的声音所影响。
记得当时有个叫什么鬼的"专家",在房价高位时大力提倡"六个钱包理论",鼓动年轻人用尽全家储蓄去买房。
然而现在房价暴跌,这位"专家"又跑出来说房价已到谷底,让人不禁怀疑,这样的"专家"到底是在帮助人们还是在误导大众?真的不愧是什么鬼“砖家”。
想想也是讽刺,现在一线城市的租金回报率平均只有1.69%,远低于银行存款利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即便经历了这么大的跌幅,房产的估值仍然偏高。
更糟糕的是,不仅房价在跌,租金也在往下走。
按照专业的说法,这叫"双杀"——房价和租金双双下跌,导致即便房价下跌也无法让房产的租售比回归合理水平。
从香港的情况来看,情况可能会更糟。
8月份,香港房价加速下行,跌回了2015年3月的水平。
最近一周的数据显示,香港房价又下跌了1.46%,创下22周以来最大跌幅,而且8个区域指数首次同时下跌。
作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香港楼市的表现或许预示着内地市场的未来走势。
记得年初时,香港大幅放松楼市调控,当时网上到处都是香港房产中介和移民中介在煽动客户抢购房产。
可是现实给了他们响亮的耳光。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如果连自己都不敢投资的东西,却去怂恿别人投资,这样的行为是否还有基本的职业道德?
说到底,做人最基本的就是要有换位思考和同理心。
对于现在的楼市,如果是自住需求,那么请先问问自己:如果买了房之后,房价继续下跌,我是否还能承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可以考虑买房。
但如果是投资需求,现在真的不是合适的时机。
看着街道对面的王大姐,每天愁眉不展地站在阳台上发呆,我知道她一定在为房贷发愁。
那六个钱包里承载着三代人的血汗钱,现在却已经蒸发了大半。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无数普通家庭的心酸故事。
生活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谁也无法预料未来。
但我们能做的,是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多一分理性思考,少一分从众心理。
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透支全家希望的。
站在2024年的节点上回望,那些曾经被"专家"们误导的普通人,那些倾尽六个钱包买房的年轻人,以及那些仍在坚持供房的家庭,都值得我们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和解决的民生问题。
想起日本的经验,1990年前后高位买入房产的日本人,直到2020年左右才还清贷款。
整整三十年的时间,一代人的青春和奋斗,都在偿还那个错误决策带来的代价。
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或许是在做重大决策时,需要更多地聆听内心的声音,而不是盲目追随所谓的"专家"意见。
回望这场始于2024年的楼市调整,最令人心痛的不是房价跌了多少,而是那些被伤害的普通人。
他们中间,有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有辛苦打拼的中年人,也有含辛茹苦供房的父母。
他们的故事,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站在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我不禁想,当这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我们是否能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些什么?
是否能够帮助更多人避免重蹈覆辙?
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幸福是用来感受的,而不是用来透支的。
那些蒸发的六个钱包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期望与梦想,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的伤痛与反思。
(网图,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