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县城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那些考上大学的学子们相继举办的升学宴。
我的老家在江南一个小县城,虽然只有四十多万人口,但教育氛围浓厚,考个重点大学都要大摆筵席。
记得去年暑假回老家,短短一个月就参加了十几场升学宴。
每一场都是一样的场景:家长们满面红光,亲朋好友捧场道贺,觥筹交错间尽是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许。
但在这些热闹的场面背后,我却总能感受到一种难言的惆怅。
这种惆怅来自于现实的残酷。
县城的孩子们拼尽全力考上大学,到大城市见识了更大的世界,最终有几个愿意回来?
就像我们这一代人,当初也是踌躇满志地离开,而今却很少有人愿意返回。
表面上看,县城的生活节奏慢,压力小,消费低。
但正是这种表面的"舒适",掩盖了深层的困境。
在县城,除了几家国企和机关单位,普通人的就业选择极其有限。
开个小店要面对惨烈的竞争,打工的话,月薪三四千就算不错了。
而这点收入,面对动辄四五千一平米的房价,根本看不到希望。
更让人窒息的是县城的人际关系。在这个规模不大的社会里,人情往来盘根错节。
每个人都活在他人的目光之中,一举一动都要考虑别人怎么看。
去年我一个发小回县城开了家咖啡馆,刚开业时生意还不错,但很快就有人说闲话:"这么年轻就回来,肯定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
这种闲言碎语,最终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县城,人们最关心的永远是你的"三样东西":工作、房子、对象。
每次春节回家,都要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
工资多少?
买房了没有?
对象找到了没?
结婚生子要赶紧。
这些话题构成了县城社交的主要内容,让人喘不过气来。
文化生活的贫瘠更是让人难以忍受。
县城虽然也有几家电影院、KTV,但精神文化生活却极度匮乏。
年轻人的娱乐,不是刷抖音就是打麻将。
想去听场音乐会?
想参加读书会?
想去艺术展览?
这些在大城市习以为常的文化活动,在县城几乎都是奢望。
最令人心痛的是教育。
虽然县城的重点中学年年都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但这种过度重视升学的氛围,实际上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个性。
初中生的课后补习班排到晚上十点,高中生的寒暑假要上两个月的补课。
孩子们在这种高压下长大,即使考上了好大学,也难免会变得功利而单一。
产业的衰退更让人看不到希望。
曾经县城也有过辉煌:服装厂、电子厂遍地开花,但现在很多都搬走了。
剩下的企业也在勉强支撑,工人们的工资十年涨幅还不及一线城市一年的涨幅。
有人说,县城适合养老。
确实,生活节奏慢,人情味浓,但这种"适合养老"本身就暴露了问题:一个地方如果只适合养老,那就意味着它缺乏发展的活力和机会。
最近几年,县城也在努力改变。
新修了几个商业广场,建了不少园区,还引进了一些企业。
但这些表面的改变,并没有触及根本:缺乏创新创业的土壤,缺乏包容开放的氛围,缺乏向上发展的机会。
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回去,县城的未来会怎样?
但转念一想,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困境,我们这一代人才会选择留在大城市。
我们不是不爱家乡,而是不甘心让自己的人生困守在那个熟悉却局限的天地里。
或许未来会有转机。
随着产业转移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县城也许能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但在那之前,对于我们这些已经在外打拼的人来说,"县城"更像是一个念想,是我们放不下却又回不去的故乡。
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好?
只是当下的县城,还给不了我们一个足够好的理由说服自己回去。
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无奈与困惑:明知故乡好,却不得不选择漂泊。
(网图,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