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房地产市场数据时,发现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自2022年3月起,全国二手房价格首次出现同比转负,跌幅达0.9%。
紧接着到了2022年6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也首次转负,同比下降1.29%。
这标志着中国楼市正式进入全面下行通道,而到了今天,这种下跌态势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
更令人担忧的是,根据往年数据显示,到2023年,全国100个城市的二手房平均价格已经连续27个月按月下跌。
即便在2023年1月至5月间出现短暂反弹,但从6月开始又重新陷入下行通道。
这种持续性的下跌,让许多准备出手的卖家不得不一再降价,有些业主甚至选择暂时撤出市场,等待更好的时机。
市场的低迷也直接反映在成交量上。
根据CRIC监测数据,2023年前11个月,全国120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降约4%。
这个数据背后,是无数开发商的困境和购房者的观望。成交量的持续低迷,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悲观情绪。
从整体市场来看,2024年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走势可以说是"跌跌不休"。
令人意外的是,就连深圳、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同比降幅也接近或超过10%。
这种跌幅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房价的持续下跌不仅影响了开发商的信心,更让很多持有物业的业主陷入了焦虑。
不过,2024年自从5月17日新一轮楼市政策出台后,市场确实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
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有所收窄,新建商品房销售数据也略有起色。
特别是上海市场,新房价格已经连续三个月环比上涨,二手房也实现了连续两个月的环比上涨,显示出企稳态势。
这些变化虽然微小,但对于身处寒冬的房地产市场来说,无疑是一缕暖阳。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局部回暖与整体市场下行并不矛盾。
经过这几年的调整,很多城市的房价已经回到了5年前的水平,中小城市的情况更是触目惊心,有些甚至跌回到了8-10年前的价位。
房价的大幅回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房屋的可负担性,但也给很多家庭的资产价值带来了严重影响。
从城市分化的角度来看,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的房价相对稳定,而内陆的弱二三线城市则出现较大幅度回调。
这种分化反映了不同城市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由于持续的人口净流入和强劲的经济基本面支撑,率先出现企稳迹象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但对于那些人口持续流出的中小城市来说,房地产市场的复苏之路可能会更加漫长。
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调整,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过去那种依靠高杠杆、高周转的房地产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政府也在努力引导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防止其过度金融化。
这种转型虽然在短期内会带来阵痛,但从长远来看是必要的。
展望未来,知名媒体的调查显示,2024年房价可能还将下跌8.5%,2025年可能再下降3.9%。
房地产销售预计萎缩16%,投资预计下降10.3%。
这些预测数据表明,市场的调整远未结束,我们可能还要经历一段阵痛期。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稳定市场预期,防止楼市继续恶化。
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降低抵押贷款利率和购房成本,但市场信心的重建需要时间。
这些政策的效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只要方向正确,终会在适当的时候发挥作用。
房地产既是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民生的重要领域。
它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财产安全,也和整个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既要正视当前楼市的困境,也要对市场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持信心。
相信通过政策的持续优化和市场的自我调节,房地产市场终将走出低谷,回归理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网图,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