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 | 人情之道:在关怀与包容中建立深厚情义
文摘
2024-11-18 19:00
河北
我们继续学习《朱子治家格言》中的经文:“乖僻自是,悔误必多。”“自是”就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种性格的人“悔误必多”。因为傲慢,不听人劝,一定会做错事,事后又懊恼不已。曾国藩先生说:“讨人厌,败在一个骄字。”一个自以为是,骄慢的人一定人缘不好,讨人厌。一个人“乖僻自是”是结果,原因在于父母太溺爱他,当他出现了不好的行为、态度,父母没有及时规劝、导正,因而形成了他不好的习惯、性格。所以,真为孩子好,绝对不能娇惯、溺爱他,否则“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主人公赵括,为人刚愎自用,觉得没有人能够难倒他。他的母亲很了解他的个性,所以当时赵孝成王要任用赵括时,他的母亲上书劝谏成王,说不要让赵括做将军。但成王并没有听劝。后来,赵括带兵对抗秦军,结果赵国数十万士兵被秦军坑杀,他自己也被秦军射杀而死。如此结局,都是因为他领兵无方,不听人劝,自作主张而导致的。所以“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大凡事情的成功,都在于谦卑恭敬;失败,都在于骄慢,因为骄兵必败。因此,“乖僻自是,悔误必多”这一句就是在提醒我们“福在受谏”。能听进父母的忠告、老师的劝告、领导的指导、老祖宗的智慧,是最有福报的人。所以《弟子规》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唐太宗之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就在于他能接受臣子的劝谏。有一次,一位大臣向太宗进言,虽然说的内容与事实真相不符,但太宗当下没有生气,也没有立即反驳他。等这位臣子进言完毕退出后,旁边的近臣就有点替太宗皇帝叫屈,说:“他讲的都不是事实,您怎么不反驳他?”太宗说:“假如我当场反驳他,以后他就不敢向我进言了。而且他出去以后还会向其他大臣说,皇上不能接受别人的劝谏,那以后所有人都不敢劝我了。”所以,哪怕臣子所劝谏的不是事实,不够准确,太宗都有雅量包容、接受。如果太宗当下反驳、发怒,好似保住了皇家的尊严,但从此以后,好的建议和忠言他也听不到了。一国之君能够广开言路,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才真正是江山社稷之福。所以,有人给予我们提醒,若有讲得不对的地方,我们不要急着解释、反驳,可以先让对方把话说完。如果对方讲的对,我们感谢他,马上调整、改正;讲的不对的,我们也要能包容,肯定他是出于好心提醒。所谓日久见人心,长此以往,对方就会更加珍惜、信任我们。孔子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别人对我们的劝告,与经教相符,谁能不顺从呢?能真正改正过来才是最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最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面听从而不改正,我也拿这个人没有办法了。所以我们学习每句教诲,都要用心去体会、去落实,一切从真实心中去做。这是真正珍惜老祖宗的教诲。面对劝谏,我们珍惜、改正就是知缘,也是知恩报恩,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就在这其中建立起来了。
阅读原文,请购台历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