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 | 桑榆不晚因有志,德光为霞尚满天

文摘   2024-10-11 07:05   河北  

点击上方聆听 悦读 

今天是九九重阳节,中国人敬老、尊老的传统节日。

老人为家庭、社会奉献了一生,到了晚年,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不仅是每个家庭的关切,也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

我曾读过一本书,作者从古人的经验教训中探讨养老的智慧。作者认为,现今的老人在养老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疏忽了“养志”。

许多老人认为人到暮年,人生已经没有了希望,找不到生命的价值。

失去志向和目标的人,往往会感到迷茫和沮丧,精神和气质随之衰退,所谓“志夺气衰”。

古语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人也要“立志”,养老贵在“养志”,点燃生命志向,老人也能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那么,老人应当立怎样的志向呢?作者主张要立“传家之志”。传家并非仅指传承物质财富,而是传承优良家风。家风代代相传,家族才能基业常青。

我很认同这一观点。

许多老人到了晚年,出于疼爱子女的天性,总想给子女留下点什么,通常是节衣缩食,只为多留些家产给儿女,让他们未来可以衣食无忧,有个好前程。

可怜天下父母心,老人对儿女的爱心无可厚非,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未必都能如人所愿。

汉朝时期,有位叫疏广的人,他做过太子的老师,很懂得家教。疏广年老退休后,皇帝和太子赏赐给他不少黄金。

疏广回到家乡,就用这笔钱宴请亲朋邻里,可谓是三天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还不时追问家人自己带回来的金子还剩多少,并催促家人尽快用完。

子孙们见状心中不悦,又不敢当面说什么,就请族中长辈劝说老人:“应该用这些金子置办田宅,多为儿孙们打算。”

疏广听后,道出了自己这样做的缘由:“我这样花费,哪里是年老糊涂不为儿孙们着想!

我是看他们原来已有各自的田舍,生活虽不富裕,但也是靠自己的勤劳养活一家。我现在如为他们增加田产,过上安逸的日子,只能使他们越来越懒惰,成为废人。

我也是快入土之人,以后不能再教导他们,现在这样做,也正是为他们的将来着想啊!”

疏广很有远见,在他看来,如果子孙贤良,给他们留太多钱财,只会损害他们的志向;如果子孙愚痴,给他们留太多钱财,只会助长他们的过失。

他还认为:“富裕之人往往会招人嫉恨,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导子孙的,只是不想增加他们的过失而招人怨恨而已。”

古人很有智慧,知道传家应传好的家道、家风,而非丰厚的家产。

《三字经》说:“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这个“经”不仅指经典,更是指人生的真理、生活的智慧。

即便老人一字不识,但他能通过身体力行,把优良的家风传给后代,也是“传经”。

当然,若老人能以续家谱、编家史、写家训的方式,把家族的历史与人生感悟记录下来,流传给后人,激励启迪子孙,那将是更为珍贵的财富。

这样的精神遗产不仅能激励子孙后代,老人也因此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明朝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便是传家训的典范,总结并传承“立命之学”,教导子孙“改过迁善”、“惟谦受福”。

了凡先生大概不会想到,他的这篇家训竟然会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备受推崇,甚至在日本、韩国等地也影响深远。

日本当代著名汉学家安冈正笃先生曾建议日本政府将此书当作“治国宝典”。

此外,日本有“经营之神”之称的稻盛和夫也把《了凡四训》的思想观念和现代企业管理相融合,因此创造了世界五百强企业。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虽然我们或难比肩古人,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古人的智慧,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翁。

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通过梳理自己改过止非、积善累德扭转命运的一生,并例举自己亲历及听闻的诸多因果事例,告诫子孙: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人到暮年,好像万般注定,万事皆休,但了凡先生告诉我们,转变自己与家庭的命运,就在当下一念,不会嫌迟。

在《了凡四训》中,举了一个例子:福建莆田的林老太太,一生乐善好施,晚年经常做粉团救济穷人。

后来经一位高人指点,得了一块好墓地。林老太太去世后,埋葬在这块墓地中,果然后代子孙中举做官者,有一升芝麻这么多。

林家贤人辈出,经后人考据,晚清一代名臣林则徐,也是林老太太的后裔。

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仅仅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积善累德,就转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可见,古人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确实是颠扑不破的人生真理。

我家的祖地在乡村,这些年因修祖墓,与老家族人有许多接触。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许多族人都在煞费苦心为家中老人觅求一块安葬的风水宝地,以求将来子孙发达、家业兴旺。

殊不知,老人的德行便是最好的风水。

如果林老太太自己没有乐善好施,即便经高人指点得了好墓地,子孙也无福享用;反之,老人若有德行,即使是一块普通的墓地,依然能德荫子孙,使后代兴旺。

所以圣哲说:“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厚德载物”,都是耐人寻味的人生至理。

在我们家族,就有这样的事例。

家族中有位老人,以前读过两年私塾,粗通文墨,一生耕田务农,清贫如洗,却热衷于公益事务,乐于助人。

到晚年时,他感叹家族数百年来没有一部完整的家谱,许多族人对家史茫然无知。他便下定决心,四处搜集宗亲资料,以编修家族宗谱。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老人跋山涉水、寒来暑往,为编成家谱呕心沥血、不辞辛劳。

其间虽然遭到一些不明事理的族人误解非议,但他仍不改初心,甘之如饴。

老人过世后,栖身之所虽非龙穴凤地,但他的后代都很有出息。

如果把家庭比作一棵生命大树,老人的德行便是树根,只要老人根深,子孙就会业茂。

传承优良家风,就是为子孙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如《了凡四训》所言:“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古人修身齐家的经验,都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

在书中作者总结道:“老人养老,做到五养,其根必深,其力必盛。一养志,二养善,三养气,四养谦,五养根。”

有了这五个“养”,便能实现健康长寿、子孙孝顺、家和家兴、晚年安乐的理想生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重阳节,祈愿所有的老人都能享有幸福安康的晚年,家庭兴旺,如意吉祥!



《德育故事》第二辑中英双语绘本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阅读原文,请购《德育故事》绘本

慈光文化
践行圣贤教诲,期待与您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