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感应 | 公学始祖兴教化,汉代循吏第一人——文翁

文摘   2024-08-21 19:01   河北  
点击上方聆听 历史感应 

历史感应  不昧因果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而“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您知道中国第一所由地方创办的公办学校是哪一所吗?

那就是西汉蜀郡的石室精舍,它的创建填补了中央太学与民间私塾教学的空白,开创了中国地方政府官办学堂的先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西汉之前,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孔子宣导的私塾,二是朝廷主办的太学,而郡县并没有公办学校。

石室精舍穿越历史的长廊,虽几经易名,教脉却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被赞誉“古今一校,扬辉千秋”、“千年名校”——即现如今的成都石室中学。

您知道当年石室精舍的校长是谁吗?

《汉书》记载:“至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他,就是文翁。

文翁,字仲翁,今安徽庐江县舒城人。

公元前一四三年,文翁被汉景帝刘启提拔为蜀郡太守。

在蜀地主持事务期间,文翁深刻感受到蜀地普遍无知、学识匮乏的蛮夷风气。

他深知“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培养人才是移风易俗的第一要素。

于是,文翁积极推行一系列“倡教兴学”措施,从官吏子弟中选拔一批青年才俊,送往长安学习经学、律令,并在他们临行前亲自进行训诫和勉励。

然而,由于郡县从未开办学校,也就没有教育经费的科目。第一批学生面临没钱赴长安学习的窘境。

文翁采取了一系列筹措学生的经费的措施,如开源节流、俭省公务用度等。

他吩咐各级官吏购买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由计吏官专程前往长安送给宫中经学博士,作为学费。

将第一批学子送往长安深造之后,文翁决定效仿稷下学宫,在蜀郡创办官学,于成都城南建立文学精舍讲堂,后人称之为“文翁石室”。

文翁亲自担任学校首任校长,推行“有教无类”,招收平民百姓子弟入学,并进一步规定:凡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良者可补郡县吏。

文翁非常重视“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办事能力。他每次出行巡视,常常会选派通晓经义、品行端正严谨的学生一同随行,让他们传播教化,观摩学习处理政务的方法。

自此,蜀郡民风大化,好学之风日盛,各地闻风宗仰。后来,凡是由蜀地到京都求学的人,犹如来自孔孟之乡的齐鲁一般备受人敬仰。

宋代知府田况在《进士题名记》中云:“蜀有西汉教化流而文雅盛,相如追肩屈宋,扬雄参驾孟荀,其辞其道,皆为天下之所宗式,故学者相继谓之与齐鲁同俗……”

文翁创办官学,不仅改善了民风,也促使平民子弟通过读书致仕参与国家治理,为汉朝江山稳定发展储备了众多优秀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那些被选派到长安学习的蜀生学成归蜀后,文翁也授以重要的职位。许多学子通过西汉察举制,受到朝廷任命和提拔,有的甚至晋升为太守、刺史。

曾被选派到京城博士受业的张宽,回到蜀郡在石室精舍任教期间,著书立说,撰写了十五万余字的《春秋章句》。

文翁发现张宽才华出众,正值汉武帝在全国选拔人才,便推荐他到长安。张宽品学兼优,深得汉武帝器重,最终官至扬州刺史。

在文翁弘儒化蜀十七年之后,汉武帝决定推广文翁的办学经验,下令全国普遍兴办官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翁兴教化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尽管他身为普通地方官员,但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功不可没。

文翁逝世后,人们深怀对他的德教之情,并立祠供奉。每逢年节,祭祀的人络绎不绝,一直延续至今。

据相关史料记载,他的后代子孙“科第门生,可谓盛矣”。正所谓积善余庆,扬名后世,泽被子孙。

文翁创办的石室精舍,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沧桑,仍然弦歌不辍。

今天成都文翁路上,我们看到了“古今一校”的石室中学依旧书声琅琅、书香袅袅,这便是对文翁先生崇文励教精神的最好传承,沐文翁教化,传文明薪火,启后辈有为!


学历史 说感应 知善恶 明因果
《德育故事》第二辑中英双语绘本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阅读原文,请购《德育故事》绘本

慈光文化
践行圣贤教诲,期待与您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