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 | 珍重自己,宽容他人
文摘
2024-10-28 19:00
河北
我们继续学习《朱子治家格言》中的经文:“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这句话的意思是,见到富贵的人,便作出一副谄媚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到贫穷的人,便作出一副骄傲的姿态,是最鄙贱的。攀高踩低的人,反而不受人尊重。如果一个人只将富贵当作人生的追求,就失去了人格,只会增长我们的贪心,让人生愈加不快乐。因为欲是深渊,最后求不得就会很痛苦。原因就是他的人生目标错了。所以人生迈出脚步的大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迈出的方向要正确。追求道义的人生,追求智慧的提升是最快乐的。所以为善最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俗话说:“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大厦千间,夜眠八尺”。纵使家中有良田万顷,每天也只需要吃三餐;有一千间房屋,晚上睡觉也只是占用八尺的地方,所以人对物质的需要是很有限的。假如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享乐,就会变成欲望的奴隶,忽略了尽道义。《三字经》中劝勉我们:“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一般人,都想着给子孙留很多钱财、田产;有智慧的父母是留下圣贤经典,留下德行的教育。人生的真乐,决定不是外在拥有多少物质享受。外在的刺激与快乐无法持久,只是欲望暂时得到满足,可能过后欲望会愈来愈大。《论语》开篇就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后常常实践,时时不离经教,就是最快乐的事。所以“世味哪有法味浓”,真正放下习气、克服欲望、神交古人的乐是真乐。颜回契入了这种快乐,所以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对他的赞叹。其实人的精神生活愈充沛,对物质的欲望自然就淡了,身心反而非常充实、快乐。所以见到富贵之人我们不要生谄容,因为福田心耕,富贵也是修来的,我们应该激励自己修福。所谓“恩田、悲田、敬田”,从心地下功夫,我们也能拥有富贵。之后,再将这份福气扩大,行善积德,去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修福、惜福、造福,不享福。接着经文讲:“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贫穷的人已经很可怜了,我们还对他傲慢,给人难堪。“贱”不是指没有财富、地位,而是没有好的人格,人是贵在有高尚的行为。对贫穷的人故作骄态,这实际是自我贬低;应该生怜悯、帮助、爱护的心。明朝时期,在福建莆田地区,有一位林氏老母,她为人善良,乐于助人,不求回报。她每天都会做一些粉团,布施给穷苦人。有一位道人,连续三年都到林氏老母家中要六、七个粉团,旁人都有些看不过去了,可林氏老母每次都欢欢喜喜地给他。因道人会看风水,于是对林氏老母说:“我每天都要你的粉团,吃了三年,也不知道该怎么报答你。这样吧,你家后面有一块风水宝地,将来你百年之后就葬在那里,你的子孙后代就会兴旺发达,做官的人数有一升芝麻那么多。”果然,林氏老母去世后,家里就有九个人考上了进士,这是无上的光荣。所以福建有句话叫“无林不开榜”,只要科举考试开榜了,榜上就一定有林家人的名字;也有说“陈林半天下”,说明林氏的子孙后代特别多,可谓“诗书簪缨之名门望族”,蔚为科举奇观,高居诸姓之首。所以《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真理!一定要坚信不疑,谨慎奉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林氏老母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德者本也,孝者本也,义者本也。情义、恩义、道义是根本;财是枝末,我们不能走本末倒置的路。别人不尊重我们,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自重、自敬。而自重,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开始做起。传统文化教我们要有仁爱心,假如我们处在贫穷的时候,有人瞧不起我们、轻视我们,我们当然会很难受。因此,“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这句教诲提醒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将这份爱、这份体恤之心延伸开来,就能时时、事事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假如我们今天处在富贵的地位,要能常常体恤贫穷人的痛苦、他的生活情况;我们身体康健,对残疾人要格外恭敬,眼神、言行都要能照顾到他们的感受,不能令他们难堪;绝对不能嫌弃老人,因为我们自己也会老去,“如是因,如是果”,今天我们尊重老人、照顾老人,将来等我们老了也受人尊重、照顾。所谓“出乎尔者,反乎尔者”,我们怎样待人,感召来就是人家怎样待我们。我们有安定的生活,要能体恤还处在患难中的人,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我们处在旁观者的立场,能设身处地体会身在其中人的辛苦不易,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一个人不能设身处地,没有同理心,言行就容易苛刻、刻薄。“忠”是尽心尽力去协助、帮助,不讲风凉话,不批评;“恕”就是感同身受,都是体恤、鼓舞人的言语,而不是批判、否定。
阅读原文,请购《德育故事》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