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

文摘   2024-09-04 19:02   河北  

点击上方聆听 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 





Tips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儒家童蒙经典《弟子规》入则孝篇第一句话就说到:

“父母呼,应勿缓”,这就是长养孩子对父母讲话必有的恭敬态度。 

从一个人的言行,可以看出他的道德、学问,因此父母讲话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

当孩子形成孝心、恭敬心,他的学问就能奠定好根基。

《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孩子要诚意、正心,才能修身、齐家。如何诚意、正心?必须格物、致知。

格物:革除物欲和坏习惯,不耐烦、傲慢就是坏习惯。

诚意正心:培养孩子的孝与敬就是。

大学问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根的。

当父母呼唤我们时,我们为人父母、做长辈的也要恭恭敬敬的过去,身体力行给孩子做榜样。

当孝心与恭敬的态度形成之后,这种气氛就会感染孩子,在家庭中自然形成良好的风气。

这种恭敬心除了对父母之外,还应该延伸到对老师、长辈、上司。《礼记》云:“曲礼曰,毋不敬。”

真正有恭敬心的人,他的恭敬会遍及一切人事物。

对父母、长者、兄弟都恭敬的人,对父母所交代的事情就会尽心尽力做到,对事物也会生起恭敬心。 

反过来,对孩子就不能“儿子呼,应勿缓”。对孩子而言,我们是长辈,他是晚辈,我们要长养成全他的恭敬心。

要循循善诱教导他,并和他一起学习,孩子自然会在圣哲的故事中,生起效法之心。

所以,我们面对不同角色时,要懂得如何运用学问。

当一个人能深刻体会到父母的恩德时,他的心境自然会柔软恭敬。

记得我姐姐出嫁的时候,有很多迎娶的礼仪。我在一旁观礼,最后一个礼仪让我印象最深刻,就是姐夫带着姐姐拜别父母。

当姐姐与姐夫跪下之时,我父亲的眼泪瞬间就迸发出来,见此情景我的眼泪也忍不住掉了下来,因为我感受到了为人父亲的心境。

父亲照顾女儿二十多年,不知道操心、牵挂了多少,念念都希望孩子好。如今看到女儿找到好归宿,父亲得到这么一点安慰,所以流下的那一滴眼泪,是欣慰、感动的眼泪。

父母对于儿女是一辈子的爱护,所谓“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父母亲纵使活了一百岁,八十岁的儿女在他们眼里还是小孩。

当我的内心感受到父母亲的辛劳时,我告诉自己,这一辈子都报答不尽父母的恩德,绝对不能再对父母讲一句忤逆、不恭敬的话。

因为有这份体会,看到父母自然就会生起恭敬、欢喜之心。念念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诚于中,形于外”,恭敬的言行自然就表现出来了。

“父母命,行勿懒”,我们答应帮父母做的事不可以懒惰拖沓,答应了要赶快去做,这样我们在要求孩子时,他也会很听话。

我们都遵守孔夫子的教诲,与孩子有共同语言,就能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

所以,我们要反思,我们长这么大,对父母吩咐、交代的事,有没有行勿懒?

对我们人生最重要、最有恩德的人,甚至于最亲的先生、太太,我们反而容易不守信,什么原因?

因为对客户不守信就没钱赚,对亲人不守信还可以找借口说我最近很忙。

因此,对父母亲人更应该守信用,对一切人都要守信用,才是正确的态度。

古时候很多孝子还不等父母吩咐,就能感受到父母的需要而主动去做。

大家可能都听过“孟宗哭竹”的故事。

三国时代的孝子孟宗,他的母亲长期胃口不好,脾胃很衰弱,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吃不下东西,突然很想吃竹笋煮的羹汤。

他感受到母亲假如吃不到这一样东西,一定会很痛苦。

但那时候是冬天,根本不会长竹笋,所以他不知道怎么办,就走到竹园里哭泣,他眼泪滴下去的地方,就长出了竹笋。

孟宗的母亲吃了这个竹笋煮的羹汤,病就好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正的孝子能让父母宽慰,身体健康。

所以“父母命,行勿懒”。

所以,大自然与人心是呈现一个互动的状态。古代的孝子们,为什么能感动竹子?甚至于感动最凶猛的老虎?

凭的都是至诚的孝心!

这样的好戏,我们的祖先上演了几千年。只要我们能够学到他们的孝心,一定可以在我们的人生中上演一出又一出感人的好戏。


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正式出版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阅读原文,立即请购

慈光文化
践行圣贤教诲,期待与您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