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金融三巨头的讲话是圈内翘首期待的,其实刺激政策很早就有预期。各部门出台政策细节以前,肯定都会提前调研准备,因此专业参与者多少是心中有数的。例如,存量房贷利息下调,放宽二套房贷款政策都是提前就有路边社的消息。
大家关注的实际上是出政策的时机和出政策的力度有没有超预期。
在美联储降息之后,出政策的时机已经成熟。而赶在十一以前的时点,如果能成功把重要指数推到年线以上,那么十一之后就可以轻松盘整。毕竟十月回来后又有上市公司的三季报发布(估计业绩比较惨淡),还有美国大选的波动近在眼前。如果推不到重要均线,半途而废,那么代价是极大的。毕竟现在还在股市中的都是滑头资金,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调头。如果后续力量不足,聪明资金就会立即卖出,散户也会蜂拥逃命,指数反冲向下继续寻底,那领导们的苦心就白费了,GJD也会赔了夫人又折兵。那么这种情况肯定是需要全力避免的。经过前面几次大伤元气的失败救市,GJD应当会有更多的经验吧。因此我们对十一以前的市场还是有一定期望的。
那我们再来看看这次出台政策的具体细节:
降准: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0BP,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同时潘行长还提到年内不排除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5-50BP的可能;央行还降低了DR007的利率20BP,从1.7%调降至1.5%。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放贷款利率的附近,预计平均降幅大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
统一房贷首付比例:统一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将全国层面的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由当前的25%下调到15%。各地区可以因城施策,自主确定是否采取差别化安排。
加大央行对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的资金支持比例,同时增强对银行和收购主体的市场化激励。
这几条是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细则。其实大都在预期之内。这个时点才出台政策其实已经有些晚了,但是央行考虑的问题太多,受对岸联储的政策制约较大,也没太好办法。但潘行在发布会上表态:未来还有很多的继续降息降准空间,还是有些超预期的。
下面再看对股票市场的支持细则:
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具体而言,符合监管要求的机构能够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份股作为抵押,换取国债和央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机构通过该渠道获取的资金仅可用于投资股票市场。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用于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贷款利率1.75%,首期额度为3000亿元。
要求上市公司要依法做好市值管理,董事会要高度重视投资者保护和投资者回报,上市公司要积极运用并购重组等工具,长期破净公司要制定价值提升的计划,评估实施效果并披露,主要指数成份股公司要制定市值管理制度。
证监会将会同有关方面进一步支持汇金公司加大增持力度,扩大投资范围。
这两条实际上是超预期的:第一条,本质上就是允许机构使用银行的资金加杠杆投资(炒)股市。这样理论上来说,GJD就有了无限子弹。这确实可以震慑市场空头,只要大家都信GJD有决心,也有无限子弹,其实GJD也许根本就不需要子弹就能把股指托上去了。
第二条更妙了,上市公司或大股东想回购和增持可以以超低利率贷款。假设公司原来分红率为5%,公司可以选择以1.75%的利率贷款回购股票。这样公司可以节省分红金额的3.25%套利。大股东也可以以低息借款增持股票,吃高息分红套利。这对于运营稳定的高分红红利股确实是非常有利。
第三条基本就是明牌了,要求破净的股指重要公司通过合规的市值管理制度提升公司价值(股票价格)。
最后再看一下支持并购重组的政策细节,首先是放宽保险和金融机构投资股权:
适当放宽股权投资金额和比例限制: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表内资金进行股权投资的金额占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比例由原来的4%提高到10%,投资单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金额占该基金发行规模的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到30%。 进一步完善尽职免责和绩效考核体系:指导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按照股权投资业务规律和特点,落实尽职免责要求,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建立健全长周期、差异化的绩效考核体系。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督促指导保险公司优化考核机制,鼓励引导保险资金开展长期权益投资;鼓励理财公司、信托公司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发行更多长期限权益产品。
然后就是证监会修改放宽并购规则:
中国证监会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主要修订内容:一是推动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落地。二是提高对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的包容度。三是新设重组简易审核程序。四是完善锁定期规则支持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五是鼓励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私募基金投资期限满5年的,第三方交易中的锁定期限由12个月缩短为6个月,重组上市中作为中小股东的锁定期限由24个月缩短为12个月。
这几条是救一级市场投资的,毕竟一级市场的风险投资目前面临无法退出的重大问题。创业公司也集体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要支持创新,必须放宽IPO或放宽并购。现在放开IPO太敏感,那么就要放开并购了。
但这对于二级市场股民来说,不一定是好事。上市公司并购创新公司并不一定能带来增量利润,而之前的机构股东却一定会退出减持。
另一方面,政策支持产业整合,鼓励传统行业通过重组来合理提升产业集中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但这种整合,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出清期,把重组后的多余资产减值干净才能迎来二次发展...
这些政策本质上还是把股民工具化,希望用市场的钱来完成国家的创新战略。但放开总比不放开好,少些审批,让资本市场更加市场化。股民没得选,只能适应市场,要么就退出。
最后做个小总结。幻海认为这一次的刺激政策准备的比较充分,比之前零星的政策更加系统,力度更大,也看到了入市钱的出处。
但显然到目前为止,财政还是失位的。以当前的存量房贷降息的力度其实还不能有效的缓解居民部门的压力。而且估计存款利率也要一起下降,实际上是由存储的居民分一部分收入给贷款的居民,总量来看力度有限。
放松二套房贷比例预计影响也不会太大。居民部门还在收入下降,预期下降的循环,缺乏的是收入而不是贷款能力。
那么综合来看,实体经济改善的预期可能并不大,后面还要期待财政能不能续力。但资本市场的政策确实是有超预期的。
从之前对细则的分析来看,对破净的国家队红利股来说是最有利的。GJD机构可以没有顾虑的把这些股票买到至少净值附近,或股息率买到3%。钱不够了可以从央行要。符合条件的主要就是国有银行股。
市场能否进入全面反弹,还是需要观察外资的动向。中概股短期的上涨会比较猛烈,但很可能只是做空资金回补仓位。关键看中长期配置资金是否会跟上。十一以前的这几天将非常关键。
另外就是关注并购重组会如何推进。领导肯定不希望像当年暴风影音疯狂并购那样搞得一地鸡毛。可能也不希望重回游资借并购题材炒作的模式。但是要搭建起像美国那样的上市公司大规模并购创业企业的良性生态,还需要太多的专业人士和自由市场。这并非几年之功可以达到。
我想当务之急可能并不在于有多少资金入市,这只有短期的效应。当务之急其实是如何建立一套国内金融专业人士认可的估值体系。到底是以未来现金流折现来估值,还是另搞一套有特色的大国重器估值体系。例如对于做光刻机的公司,现在、未来可能都赚不到太多钱,如果按现金流来估值应当为负值。但是这类公司有国家战略价值。如果国资基金形成共识能有一个大国重器估值体系,那么最终也能控盘,维持重器股的高溢价估值,从而使二级市场、创投市场正循环。如果国资基金也估值分裂,又想要创新,又想要估值低有现金流,那么最终又会重回无序博弈,一地鸡毛。
看长远,也要关注当下。
我们且行且珍惜,一步步的看历史画卷如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