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述文章中,我们仔细探讨过,面对当前经济现状和国际环境的政策选择;当时小小的预期了一下,应该会有需求侧的政策支持:可能由中央政府直接补贴老百姓。
详细请看前文:
马上,预期被完全打脸证伪了。
详细请看前文:
幸亏幻海爬坑经验丰富,应对的还算迅速。
(但苦了一众耐心资本,净值大回撤估计是免不了的。)
但坑不能白踩,我们来复盘一下,到底是哪里推导错了。
先啰嗦两句,舞蹈中我挺喜欢看Tango。这是一个需要琴瑟配合的双人舞,在曼妙旋转的拉丁音乐中,只有男生给女生以温柔并坚定的支持,女生才能放心的在舞池中挥洒,形成美好的艺术!
我理解,政府与百姓之间大约也是类似的关系。最好能够互相扶持,政府给予坚定有力的公共服务,百姓位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的未来!
下面我们就来复盘一下,为什么预期政府大规模补贴会落空?以及政府给百姓的坚定支持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最终还是需要百姓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
回顾一下,我们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
1. 中国当前面临的是需求侧的短缺;地产销售量下降,价格下跌造成居民端的广义消费形成巨大缺口;
2. 政府扩大财政支出补缺口,首先增加了国防开支,其次支持自主可控和核心硬科技的需求,再次支持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的需求;但这些支持逐渐面临边际效应递减,也难以广泛覆盖到整个居民群体;
3. 政府传统基建早就已经到了效率瓶颈,在严监管和终身责任制的约束下,就更难以为继。
4. 海外需求一直是内需不振的有效补充。但欧美关税压力山大,一带一路国家的支付能力毕竟有限,难以支持中国的出口持续快速增长。
5. 在这种环境下,由中央政府直接加杠杆印钱融资给居民端货币补贴,也许是最透明、最有效率的财政刺激工具。而且能让经济重回健康循环,让居民、企业与政府三赢:
居民可以降杠杆,或加大了购买力;尤其是广大的低收入居民将在边际上直接获得切实福利;
居民的消费能力提升,部分一定会转化为消费增长,可以提升企业部门的收入,消化库存,减少供给过剩的现状;社会回归温和通胀的环境,企业才有动力进一步的扩张投资;
居民端和企业端恢复元气,政府才能有更多的财政收入。温和通胀也使政府负债压力逐渐降低。保险和银行也可以摆脱通缩环境中的系统性风险隐患。整个社会也可以更轻松稳定的降杠杆。
这一套推导看似没太大问题,非常符合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理论,也符合达里奥多年来对近几百年几十个经济体的实践案例观察。
但问题可能就是出在这里:这个推导是以西方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理论为基础的。
而我们新时代的金融框架中:
要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需要学习借鉴外国有益经验,但必须立足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金融发展特点和规律,不能照抄照搬。
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导致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
金融事业应当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因此,整个推导的前提可能都有问题。我们政府并不一定认为需求不足就会导致通缩环境和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结果。或者认为,即使造成通缩,也是对百姓生活负担减轻的善政。即使资产负债表衰退,也是出清作恶资本的必经过程。
“发钱”式财政刺激,可能导致通胀,影响底层百姓的生活水平;推升了资产价格还可能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那么如果不按照西方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推导,那如何来推导呢?如何判断政策的走向呢?
其实还是回到最中央的指引表述上来:
总书记强调,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
总书记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稳慎把握好节奏和力度。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精简限制性措施,增强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规范境外投融资行为,完善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要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要守住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线。
关于稳和进:“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
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有效保护不断积累的社会财富。
提质增效:树立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理念,转向内涵式发展。要优化融资结构体系,打造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链。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优先满足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
为社会事业发展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开发更多满足群众医疗、养老、教育培训等方面需求的金融产品,努力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
以上仔细读三遍就明白金融口各个领导的主要任务和KPI了:
1. 强大的货币,汇率不能大幅下降;
2. 物价不能出现大波动;保增长、保就业;
3. 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的融资,对一带一路金融支持;
4. 调结构,促改革,支持创新驱动发展
5. 为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融资;
6. 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强力监管,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有这么多的KPI,当然不能搞居民端的大规模刺激了。首先,物价和汇率都可能会大幅波动,而且有急功近利,容易搞出系统性风险之嫌。
国外的经济学家们包括耶伦都认为中国应当在需求端大规模刺激,但总是落空,原因就在于他们是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进行逻辑推导的。
以下大摩经济学家的预判,其实就很具有代表性:
他们认为决策层有迷思或路径依赖。但...
其实这可能根本就不是决策层的迷思,而是决策层的选择。国家在战略上已经定了重要的KPI,金融口领导只能坚决执行!
领导层可能判断:有舍才有得,当前可能难一些,固本培元,科技升级之后,经济可能会迎来快速发展期,老百姓们也能过上共同富裕的好日子!
那么,当下,我们该如何投资呢?
如何按中央的指引,“在风险可控条件下追求合理回报”呢?
还是看现阶段的KPI:强大人民币、金融稳定、科技创新、一带一路等等。
我想在经济下滑的大周期中,能提供较好收益的公司要符合两个条件:
符合国家指引支持的方向
价值和利润真实增长
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大约只有:国企红利+AI芯片创新
至少今年,我们可以忘掉:顺周期、消费、地产、医药、光伏等行业了。
在市场一片悲观时,也大可不必太过担心,金融稳定也是重要的KPI,市场大跌恐惧时贪婪一下也是可行,但也要记得,政策只托不举,不能预期太高。
另外,就是要积极拓展海外和另类的投资了。
幻海有空可以再起一篇分享一下:日本90年代以后,日本家庭部门唯一取得较好收益的方式就是海外投资。
--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时代变革的深水区;以往的经济学和金融学逻辑可能变得不堪一击。经济学,可能要向上到政治学来寻找更底层的规则。
当美国的航空母舰在中东连民兵组织都无法震慑的时候,我们可能要深思一下,真正的财富到底是什么?
还是银行虚拟帐户里那些存款余额吗?
再来一个脑洞:如果战略上是持久战,那么整个国家成本低一些,是不是更有利于国家坚持到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