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推荐语
台湾曾经有一千多种稻米?
毒鱼的鱼藤也能做农药?
义民祭的「圣火」和奥运有关?
无国籍者如何在异地求生?
以跨学科观点探索人文与社会,
重新思考群体、文化与环境间的关系!
★22位人文学者的研究荟萃,开创新时代书写观点。
★跨地域﹑跨族群﹑跨物种,以5大辑重新编纂对文化的深度思索。
流动的界域:从在地、跨域到多物种
基本信息
书名:流动的界域:从在地、跨域到多物种
出版日期:2024/11/01
主编: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编辑委员会
页数:350
装订:平装
ISBN:9789865470982
出版社:国立阳明交通大学
价格:定价$480
一、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二十年的精华呈现,透过多位学者的研究,看见人文领域对于社会的关怀,并透过不同质地的书写搭建对话桥梁──从理论思索走向实践,也在实践中看见文化的多元,并借以思考跨域精神。
书中研究包含人与环境的关系,如日治时期的米种政策、鱼藤种植计划,并阐述工业化如何一步步将土地改造为其剥削的对象;而人们又如何在面对气候变迁与种种议题时,不断地在行动中反思并凝聚集体意识,找回人与人、人与其建构的环境、人与环境中其他物种所共构的关系,达到寻求「多物种正义」的可能。
同时,也藉由爬梳族群的迁徙、移动、甚至流亡的历程,提供多视角的流离想象:从流亡藏人与战后在日台人的处境,看见个体在无国籍状态中的受限;亦从国家介入及界定族群的过程,观察当族群认同受统治权力影响的同时,如何与其协商,保有流动与变化的可能。
全书分五大辑共二十一篇的书写,以众声喧哗的方式,重新辩证、解读关于族群、环境,以及身处其中的我们,是如何在流动的状态中共构交织成生命之网,并以多元的观点拓展、反思我们关于生命与生态的想象。
本书以浅白的文字描写近二十年客家文化学院人社系教师所关注在客家、族群到环境生态研究等领域的发展,包括客家研究、地方创生、南方高地人群、移民到难民研究、经济产业与环境生态的新兴议题,透过「流动的界域:从在地、跨域到多物种」为主轴串联议题,探讨台湾学术视角与社会文化内在的连结,更呈现作为知识人在不同生命历程的反思与实践,有助于提供人社领域对未来学术发展的进一步想象。
二、作者简介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社系编委会主编
本书的作者群以客家文化学院人社系之教师为主,包括人社系年轻老师、资深教师与退休教师,以及在各领域专擅的学者以及合作伙伴。不仅记录人社系教师的多元性,透过主题式方式,也呈现人社系教师在跨学科相互对话的企图,以及从族群研究开展出来对人文社会学科的普世性关怀
作者简介
王麒恺 国立台湾大学地理与环境资源学系研究助理
朱华瑄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何义麟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教授
侯嘉星 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柯朝钦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段馨君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
洪伯邑 国立台湾大学地理与环境资源学系教授
高雅宁 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副教授
许维德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副教授
连瑞枝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
陈丽华 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历史学研究所合聘副教授
黄淑莉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绍恒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
杨小滨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
万尹亮 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刘堉珊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学系副教授
潘美玲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
蔡晏霖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副教授
卢正恒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副教授
简美玲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
罗烈师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苏子中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学系特聘教授
三、书籍目录
推荐序/林奇宏
主编序/潘美玲
辑一 社群与族群
罗烈师:社区参与三十年
黄绍恒:客家与经济史研究
柯朝钦:环南中国海的客家人:一个「整体史」的探索
辑二 环境史与多物种正义
蔡晏霖:动保v.s.野保?浅谈多物种研究
卢正恒:沪:滨海社会与海洋环境史的交织
朱华瑄:资本主义下的生命之网:日治初期台湾米的社会生态巨变
侯嘉星:由植物打造的帝国主义:农药作物鱼藤的发现与台湾总督府栽培事业
洪伯邑、王麒恺:伤痛地景的驱力:气候变迁下的水与茶山社会
万尹亮:从蜜蜂危机思考食物民主的社会基础设施
辑三 汉与非汉,高地与低地:人类学与历史学的交汇
简美玲:田野与学徒
黄淑莉:消失的古歌、未竟的历史:从《仰骆仰都卯齿卯娄兜》思考族群性文本的叙事价值
高雅宁:灵媒与英雄:中越跨境仪式研究
陈丽华:行走田野,穿越古今:历史人类学的探寻
连瑞枝:族群研究:我的历史学视角
辑四 移民与难民:跨界流离与身分认同
何义麟:归化与离境之外——在日台湾人的永住权与国籍选择
许维德:台美人有一个梦:郑宝鼎博士和「台美史料中心」的创建
潘美玲:层级化的难民:印度流亡藏人的身份差异与经济机会
刘堉珊:漫漫公民路:藏人难民的流亡与跨国(再)迁移
辑五 剧场评论、影视剧评、诗评
段馨君:由《茶金》回首历史
杨小滨:离散写作与换喻主体:当代海外中国诗中的文化移置
苏子中:是惊异奇航?还是跨文化迷航?《郑和1433》与跨文化剧场的理论实践
四、推荐序言
林奇宏(国立阳明交通大学校长)
二十年象征着一个世代,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从新生走向茁壮,从狂飙走向扎根,从反思走向展望。然而,学术机构的发展是一项百年大计,客家文化学院和人文社会学系正逐渐成长,正积极迈向下一个更为丰硕的二十年。《流动的界域:从在地、跨域到多物种》是人文社会学系诸位教师各自从其研究领域出发,广邀台湾学界同好,汇集一篇篇深入浅出且跨领域的科普式短文,呈现出人社领域既宏观且多元的核心关怀。
人文社会学系成立二十年见证着时代的转变。它不仅是解严以来社会各界对多元性主体的努力与追求,更意味着台湾高等教育重视在地人文社会发展的承诺。这对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学而言,意义深远!
随着八○年代解严以来,台湾在政治改革、社区运动以及社会转型皆面临重大的转变。在半导体出身的张俊彦校长任内,致力转型为综合型大学,与新竹地区教育文化及政要人士,共同筹谋具有在地实践的客家文化学院,为校园挹入一股新气息。二○○三年教育部正式通过成立客家文化学院及人文社会学系与传播科技学系二系。这一段校园学院发展,见证台湾的政治与社会转型,即高等教育从科学救国,进而转向思考大学的本质、社会责任,以及全面性的知识发展对台湾学术发展的意义,以及思考大学如何成为一个为探究人类文化的知识堡垒。
以人为主体出发是所有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核心。也因为如此,日本、欧洲、美国所谓的顶尖综合大学,便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若没有这样基于人为主的观念,那充其量只会是流于表面上、庸俗式的「大学」。
人文社会学系对阳明交大是重要的提醒。她包括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与文学的基本学科训练,在各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前瞻性与跨领域性。综观此论文集的内容,可以看到以人文社会学系师生的宏观研究,包括近三十年来的台湾社区运动、族群与身分认同、政治与人口迁徙,乃至重新思考人类在环境生态中的新反思,不仅表现强烈的跨学科对话,也呈现扎根社会的学术企图,背后是丰富又深刻的土地与人文关怀。
今年(2024)五月,我们通过校务会议,将原先交大与阳明的二所人文社会学院合并,改称为人文艺术与社会学院,这是阳明交大对于人文社会重视的一小步展现。客家文化学院所在之六家校区原为一传统客家聚落,是阳明交大在地与本土关怀的重要基地。未来人文艺术与社会学院与客家文化学院之间的合作,也将成为人社领域长期发展的关键。跨学科对话、族群与社会关怀、文化实践与创生是人文社会学系不变的重心,我支持并期待客家文化学院二系能够在校园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与各学院并行,继续一同为台湾社会与大学教育打造更丰饶的知识世界。
五、试读页面
相关书籍推荐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口述历史”公众号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同时,研修班将帮助学员深入认识与理解口述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提升口述史研究和应用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7月26-28日)和第二期(8月16-18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开设线上课程,经初步考虑,拟于2024年12月和2025年1月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线上),将安排10讲,每周安排两次(周六和周日),每次时长大约2小时。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结业证书(第三期,线上)》,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了解最新口述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