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举手,总不被点名!家长该如何与老师沟通?
文摘
育儿
2024-09-11 16:30
浙江
有个妈妈,最近遇到一个备受困扰的难题:孩子读一年级,几次回家告诉她,上课的时候,他积极举手,可老师总不叫他回答。一开始,妈妈开导孩子:一个班,那么多学生,老师不可能每一节课都会叫到他。妈妈还鼓励孩子,只要认真听课,积极举手,老师总会看到他的良好表现,总有机会叫他回答问题的。没过几天,孩子还是很难过,问妈妈:为什么老师还是看不见他举手,却经常叫XXX、XXX同学?看到孩子失落的神情,妈妈也很难过,甚至还有一丝不平。事实上,为了让孩子养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妈妈在开学前没少给孩子做心理铺设,鼓励孩子一定要认真听讲、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可如今,孩子上课积极性被自己调动起来了,因为老师的忽视,这份热情即将面临被浇灭的境地。妈妈很矛盾:该不该找老师沟通一下呢?“今天上课举手了吗?问题回答对了吗?有没有被老师表扬呢?”
接孩子放学,特别针对低年级孩子,很多家长都习惯性先问这个问题。听到孩子一脸骄傲地回答,家长开心,免不了一通表扬;若孩子的表现不如预期,家长也会及时给予鼓励:“上课认真听讲,记得举手回答啊!”家长之所以不遗余力鼓励孩子上课举手回答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孩子能够下意识举起手来,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他的思维正跟着老师的上课节奏。如果孩子被点名回答问题正确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无形之中会增加孩子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凡事总有利弊,家长对“举手”关注多了,孩子重视了,得失心也就加强了。沟通之前,家长首先要了解,老师在课堂上,到底喜欢叫什么样的孩子回答问题呢?作为一个曾经任教过低年级语文老师的我,回顾了一下,“叫学生”其实有这样几条痕迹,大概率上,也能代表大多数语文老师的“回答”习惯吧。一堂课的设计,知识一般遵循“复习到新知”、“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抛出基础知识的时候,我习惯性找一些平时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孩子来回答,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查一下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堂课,40分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要全程专心致志,真的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或是窗外的一个身影,或是同学不经意掉下了铅笔,或是自己手里的橡皮,都会成为孩子出神溜号的因素。因此,一些普通的问题,我一般会“突袭”溜号的学生,作为一种变相提醒,让这一类孩子来回答问题,能够拉回他们的上课思维。每一节课程,除了知识普及,一定也有深度知识学习。抛出难度问题,举手的孩子中,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浅层思维”孩子,习惯性举手,实际上没并有对提问进行深度理解和思考的;一类是“深层思维”孩子,这类孩子大多善于思考,学习能力比较强,平时也胆大。在这种情况下, 我一般会叫第二类的学生。虽然他的回答也可能不完美,但引导之后,能够带领全班同学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且,这类孩子积极、大胆回答的状态还能感染到其他同学,树立好的榜样,引导全班良好的学习氛围。基于此,一节四十分钟的教学,拆分走老师讲解、学生练笔的时间,真正叫学生举手回答的次数是有限的,无法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情绪,的确是一个现实问题。家长若要就此问题与老师沟通,不妨先侧面了解下自己的孩子,他属于哪一类呢?希望与老师沟通,又害怕多与老师联系引起反感,很多家长报有这种心理,做过老师,又身为妈妈,我自己最深切的感受是:在友好沟通的基础上,老师也是希望多了解孩子,是乐于和家长沟通的。但当然,家长选择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时间与合适的频率,会产生不同的沟通效果。通常情况下,老师在校的时间真的很忙,家长若能根据老师的作息规律找到合适的方式和时间很重要。当面交流:家长可以选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间,与老师简单交流一下;也可以选择学校开放日、家长会,或其它可以直面的时间。电话交流:礼貌起见,最好能够先沟通一下彼此电话交流的时间,尽可能情况下,不要占用老师下班的时间。微信交流:相对来说,沟通时间能够自由安排,但家长要有心理准备,介于老师的工作情况,未必能够做到及时回复,但通常情况下,当老师有时间休息了,看到了,一般都会回复的。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个人情况,家长要选择单独交流,切不要一股脑儿把问题发到班级群。有的家长在与老师沟通当即,开门见山,喜欢先数落自己家的孩子,譬如:“xx老师,我家孩子最近在学校是不是很调皮?上课是不是经常在捣蛋?”这种负面信息的传递,只会让老师关注到孩子的负面问题上,从一开场就铺垫了不太愉快的谈话氛围。如果父母期望引导老师关注到孩子好的一方面,则需要积极传递正面信息,这会让老师下意识对孩子有积极的期望。譬如“举手回答问题”这件事,家长可以在开场白中说:“XX老师,我们家孩子很喜欢您讲的课,总说您上的课有意思。孩子说课堂上有好多同学争着回答问题,他也想积极参与。我鼓励他要多举手,自己跟你来讲,不知道他主动了没有?我悄悄来问问,顺便了解下孩子最近在校的表现……”
不卑不亢,不刻意讨好,也不盛气凌人,良好的开场白,完成有效沟通的一半,帮助老师更了解学生情况,认识到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也会让老师更愿意关注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帮助孩子积极向上成长。“老师,为什么我家孩子努力了,成绩还是不见提高?”
诚然,孩子在校学习,成绩很重要,但家长也要客观认识到,除了学习知识,孩子还有许多方面的能力待培养提高。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并不能只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整体表现,可以多向老师了解孩子的综合情况,比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人际交往、活动参与情况等等。这既帮助家长全面认识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也会给老师留下比较好的印象,老师更愿意多方面与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成长。
有人说,良好的沟通是成功的开端,家长与老师沟通也是如此。良好的沟通,并不着眼在与老师沟通的次数、时长,更重要的在于沟通的质量——真正帮助到孩子,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有正面的作用,让孩子更加爱上学习生活。当然,还有父母自己,要在孩子教育上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能简单地把孩子交给学校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