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与呼吸系统疾病

健康   2024-11-01 06:57   辽宁  

胸科之窗

这不仅仅是一个公众号....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


  概述  


2004 年,Thompson教授首次使用“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术语描述海洋中的微小塑料粒. 2008 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组织的第一个国际微塑料研讨会将微塑料定义为直径小于 5 mm 的塑料碎片。


据报道,预计到 2050 年,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塑料垃圾将达 1.20×1011亿吨,它的污染及潜在危害已成为日益关注的环境问题. MPs 所导致的潜在健康危害逐渐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已明确将 MPs 列为全球新兴环境污染物之一。


有研究团队在大气环境中检测到了 MPs 且在人肺组织中也检测到了塑料合成纤维,这引发了人们对空气中存在的 MPs 与职业病关系的关注。


  微塑料来源与分布  


大气环境中MPs的来源


目前大气中已发现的MPs 部分来自于纺织衣物中的合成纤维;


在工业生产环境下,对合成材料进行切割等机械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超细颗粒;


全世界口罩的生产及消费的增加,环境中大量的塑料和塑料颗粒废物。




我国MPs分布情况

2021 年研究者在我国北部和东南部五个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和杭州进行了大气 MPs 浓度检测,结果显示,北部城市空气中的 MPs 浓度(358±132)个·m−3 高于东南部城市(230±94)个·m−3,城市中气载 MPs 的问题可能比城郊更严峻。


  微塑料致病机制  


MPs的吸入与清除


有研究表明:直径>5 um 的气溶胶颗粒物几乎不能被人体吸入或阻塞于上呼吸道,<5 um的气溶胶颗粒物可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而<2.5 um的气溶胶颗粒物几乎全部进入到肺泡内


可吸入颗粒物进入呼吸系统后可通过持续纤毛运动、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和迁移作用、淋巴转运及打喷嚏等方式得到一定的清除。


纳米颗粒吸入后更易穿透毛细血管进入呼吸系统并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等其它途径遍布全身。


长度为 15~20 μm 的纤维不能从肺部得到有效的清除,0.3~10 μm 的纤维具有潜在致癌性,有研究者在人肺中发现了长达 250 μm,宽约 50 μm 的吸入性塑料纤维。


MPs致呼吸系统疾病损伤机制


MPs与氧化损伤


MPs与炎症反应

    

MPs与细胞周期紊乱  

     

 MPs与细胞凋亡


肺内MPs与呼吸系统症状的关系


2022 年,检测了从上海肺科医院收集的 100 份带有磨玻璃结节(GGN)的患者肺标本,发现GGN中微纤维的检出率高于邻近的正常肺组织,正常组织中的微纤维数量以及肿瘤组织中的微纤维大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且更容易在有生活或工作中高微纤维暴露风险史的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检测到微纤维。


在使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收集患者肺部微塑料的研究中,观察到微塑料浓度与肺功能参数 FEV1 和 FVC 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负相关,并且 FEV1/FVC<0.7的患者的平均微塑料浓度明显高于 FEV1/FVC≥0.7 的患者。


  微塑料对其他系统影响  


MPs对消化系统影响


实验研究显示:微塑料可经消化道吸收,在小鼠结肠中积累后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减少黏液产生,抑制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并改变肠道菌群组成,甚至引起代谢紊乱。


 2 μmPVC暴露可诱导小鼠肝脏 PI3K/Akt 相关细胞凋亡基因表达和氧化应激,同时血清中 ALT 和 AST 水平升高,说明微塑料暴露会导致肝功能受损。


MPs对循环系统影响


微塑料还可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促进心肌细胞死亡,进而导致心肌结构损伤和凋亡,并与心脏纤维化和心脏功能受损的发展有关。


长期暴露于高水平的细颗粒物质会损害人体健康,增加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风险。


MPs对生殖系统影响


MPs已经被证实可以削弱雄性动物的生育能力,揭示了接触MP对动物模型的精子数量和精子质量会产生。


一项研究甚至在胎盘的胎儿侧、胚胎侧和羊膜中检测到了微塑料,微塑料碎片大小从 5~10um不等,呈球形或不规则形,说明微塑料可通过胎盘屏障对人体造成影响。


MPs对血液系统影响

微纳米塑料暴露于血液系统中,可通过抑制白细胞分化和扰乱骨髓细胞基因表达情况等影响造血功能


MPs对神经系统影响


微塑料暴露已被证明可以促进认知障碍并影响动物行为,暴露于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可能会改变神经递质水平,进而可能破坏神经元系统并最终导致行为异常




  总结  


环境中的微塑料可通过摄入食物和水、空气吸入以及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在人体多种组织、器官及代谢物中均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


微塑料进入机体后可通过血液循环蓄积于心、肝、脾、肺、肾和睾丸等器官中,并产生多种生物毒性效应。


微塑料的相关研究中,受试对象多在动物层面进行,对人体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微塑料的暴露评估,微塑料的检测与识别,微塑料对人体的不良健康效应及机制的研究仍需继续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略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本文原文或参与讨论。登陆胸科之窗网站(www.tbwindow.com)或下载胸科之窗APP,获取海量胸科学术素材,胸科之窗的大家庭欢迎您的加入。




胸科之窗APP
长按左侧二维码下载

胸科之窗
胸科之窗是为广大胸科医生服务的多学科交流平台,涉及结核、呼吸、影像、病理等多个关联学科领域。其前身为深受大家喜爱的“结核之窗”。胸科之窗管理团队将一如既往,力争为大家提供更权威和更前沿的学术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