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社交能力差怎么办?你要科学地当好Ta的「脚手架」(干货好文)

文摘   育儿   2024-09-28 08:20   北京  

2 岁的孩子爬到了滑梯口,孩子想试试但害怕了,你会怎么做呢?

A:让他自己自由尝试
B:扶着他整个身体滑
C:伸出一个手指头拉着他

记住自己的答案后,请接着收看刘建鸿老师的文👇,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什么是「脚手架」

选择 A 的父母,通常是自由放手型。孩子有很大的探索自由,但孩子很有可能坐上滑梯口一直不敢尝试往下滑,或者下滑时控制不好身体,遇到惊吓,很长时间都不敢再尝试了。

选择 B 的父母,通常是过度保护型。虽然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但孩子的动作技能在过程中没有得到提高。下一次坐上滑梯,他的眼光就会到处寻找父母的手臂,如果没有父母的在场托着他,他还是不敢尝试。孩子习惯了依赖,就变得离不开了。

而选择 C 的家长,通常给予孩子恰当而必要的帮助,但只是临时的,一旦孩子基本掌握了,随时准备撤除。就像建筑施工期间需要脚手架一样,脚手架常常比比建筑物要高一些,在建设期间为建筑提供各种物质和资源,但一旦建筑物完善了成型了,脚手架就要逐步拆除。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说:孩子今天通过合作能做到的,明天他将能够独立完成。

脚手架是改变支持的水平,以符合孩子的认知潜力。

你可能会说,孩子学滑滑梯只是简单的动作技能,像学数学,写作文等复杂的技能,也能用脚手架的方法吗?提高社会能力也行吗?

当然可以,大家知道学习分三个区:在舒服区,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技能,能轻松应对,但也容易厌倦;而恐慌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当前能力,就会感到害怕、恐惧甚至退缩;中间的挑战区,最适合学习、提高。

对孩子来说,挑战区的这些困难,在大人的鼓励和指导下,可以掌握和度过难关。这就是父母作为脚手架的作用,那么,家长如何用脚手架来帮助孩子搭建社会能力呢?

3-6 岁孩子社会能力的瓶颈

两个小朋友小文和小明在玩积木,他们用乐高建了模型船,要出海捕鱼。

灰色的积木堆成鲨鱼,粉色的小块积木搭成章鱼,两只渔船围着捕鱼。这时,第三个小朋友 —— 5 岁多的小鸿来了,他在旁边看着也想一起玩,眼巴巴地问他们,「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

结果,小文和小明冷冷地回答,「我们忙着呢」。他们大概是真的忙,也许根本没仔细听小鸿说什么,就这么随口敷衍了一句。小鸿听到眼圈红了,却不敢再问。低着头走到一边,眼睛还忍不住回头去看。

这时,如果你是小鸿的家长,该怎么帮孩子呢?

如果像小鸿直接开口问「我能玩吗?」,成功率往往比较低,因为这个问句本身就给了别人拒绝的机会。而如果先观察其他孩子在玩什么,自己如果加入能做些什么,被同伴接受的可能性才更大。

父母该如何搭脚手架呢?

父母可以把孩子拉到一边,悄悄地跟孩子说:「让我们想想你能干什么?」「那两个孩子在用乐高积木玩什么呢?」

父母帮助孩子先了解别人正在玩什么,让孩子学会思考别人的目的和意图,而不是自己的。

小鸿可能回答:「他们在玩渔船捕鱼」。父母问,「那你可以做点什么,参与他们的游戏呢?」

小鸿想了想,也许用乐高积木搭一艘小船,也许去找根长线来当鱼竿,也许用其它积木做几个他们没有的小鱼。然后,拿着自己的作品,靠近小文和小明的船队或鱼群。这样,一点点地融入其他孩子,玩着玩着,就容易玩在一起了。

从以上的故事可以看出:一开始,小鸿不太能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同时也缺少灵活的计划和应变准备,因此,遇到了社会交往的困难。

除此之外,还有些孩子,他们是不会理解他人的感受,或者无法预估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比如看到爷爷很累了,孩子缠着出去玩;爱欺负别的小朋友等。这些都是儿童社会能力发展过程中常常遇到的瓶颈。

因此,家长作为脚手架,帮助孩子提高社会能力,要记住孩子永远是成长的主体,不时提醒自己、问问自己:

在你和孩子的对话过程中,是谁在感受?谁在思考?最后是谁在尝试计划和实施?答案如果是孩子自己,那说明方向对了。如果答案是父母,那说明仍是父母在替代孩子感受、思考和决定,即便有了「解决方案」,仍不足以真正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父母如何科学地当好「脚手架」

那么,根据上述孩子们遇到的瓶颈,提高孩子的社会能力,就要增进儿童的情绪感受和表达能力。如何做呢?

语言就是一个不错的脚手架工具。对低龄孩子来说,他们对情绪词汇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家长可能讲过多遍,孩子仍然没有听懂。因此,如果多提供情绪词汇练习,有助于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会增进孩子对他人的理解。

借助绘本或动画片和孩子做些练习,鼓励孩子的情感表达

比如阅读绘本《托马斯和朋友·和小火车一起交朋友》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摄影师给大家拍集体照时,旁边的小火车突然跑上来,挡住了托马斯的脸,如果你是托马斯,那时会有什么感觉?」绘本《我的感觉》系列可以帮孩子了解各种感受,接纳感受,并学习如何调节。例如《我好嫉妒》,绘本里说到什么场景下会感觉到嫉妒,「我好嫉妒,我的朋友常和别人一起玩的时候。我要我的朋友最喜欢我。」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嫉妒的时候,小孩会嫉妒,大人也会嫉妒。要专注提高自己,而不是去贬低别人。

日常中,让孩子多体会家长的感受

孩子和小伙伴搭乐高,两个人把零件散的桌子下、沙发下到处都是。你可能会很生气:「这么贵的玩具,你随便丢,一点也不体谅大人的付出,以后不给你买了!」你希望让孩子由此学会爱护玩具,但威胁只会让孩子害怕,对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帮助并不大。

如果你会用「我-信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用描述和感受来替代批评,效果就会让你诧异。比如「我看到乐高部件散落在各个地方,觉得很失望,还有点生气,因为买乐高要花很多钱,部件少了,以后就拼不起来了」,或者直接让孩子体会父母的感受,问「爸爸妈妈给你买了这么贵的乐高,看到它们散落得到处都是,你觉得我们是什么感觉?」等等。

《小饼干的大道理》通过分饼干的形象场景,帮助孩子理解公平、不公平这些大概念,也有助于孩子理解日常对话。也可以让玩偶演平时的生活,像这样:

玩偶兔子:我觉得很难受。
玩偶鸭:为什么?有什么事吗?
玩偶兔子:分水果的时候,我的那个最小。
玩偶鸭:你觉得玩偶兔子什么感受。

孩子可能回答:伤心,觉得不公平……
父母再问,还有其他时候你觉得不公平的吗?引发讨论孩子生活中觉得不公平的场景。

鼓励孩子表达出多重的情绪和感受

凡是出现两种情绪的场景,就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

比如你可以引导孩子表达,「在幼儿园的演出中,老师点名让我上台去表演,我感到很骄傲,但是我又担心到了台上,底下那么多人看着我,我会紧张地记不住台词,到时,就会有很有小朋友嘲笑我」。

这种感受比较复杂,如果孩子能够把感受表达得越细微,那么他体察别人的感受就能越准确。

当然,父母应引导孩子关注正面的感受。就像上台表演,告诉他,担心是很正常的,不过,「你为什么感到很骄傲?」

「因为有很多小朋友想上台表演,老师最后选了我。」接着问,「老师为什么选你呢?」,「可能我表演得很到位,老师觉得我可以上台演出了。」

这样一步步询问,慢慢让孩子感到自信,以后能更加详细地表达出复杂的感受。

故事比批评更好用

假如你的孩子「爱打人」,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教育呢?

严厉惩罚吗?无效。只能让孩子感觉到谁最强大谁就能掌控对方。暴力无法培养好孩子,只会让孩子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讲道理吗?大多数时候也无效。道理听多了,像手上长了茧一样,父母怎么唠叨慢慢都没感觉了。

直接批评呢?这会让孩子下意识就想否认、防御、应付敷衍或找理由推脱责任。

但故事就不同了。它不但有趣,而且是说第三方,不是孩子本人。这让孩子减少了防御,同时又通过形象、简洁的隐喻来促进孩子领悟。◆

如何在玩中锻炼孩子的合作能力?百分大脑重磅新品《银河采矿队》是小朋友和专业游戏设计师联手打造的作品,它的创意灵感竟然来自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都说小朋友最懂小朋友的快乐,这款孩子们抢着玩的真实版“采矿”桌游,真的比电子游戏还上头~
孩子们将在游戏中化身宇宙探险家,驾驶飞船穿梭银河,完成各种探险任务。每个玩家都有不同的分工:矿工、爆破专家、维修师等,大家必须紧密合作才能成功!孩子们在玩中不知不觉中提升合作能力。
特别之处在于,这款桌游把孩子们喜欢的虚拟挖矿游戏搬到了现实中!孩子们可以面对面合作探险,一起开心健脑,不费眼~
如果你也想让孩子在游戏中锻炼沟通、合作这些未来重要的软实力,那一定不要错过这款《银河采矿队》

🔥Dr魏和孩子试玩把关🔥
银河采矿队,玩出合作力
新品预售79元
扫码图片,速速抢购

银河采矿队,玩出合作力

爱贝睿科学早教
0-6岁儿童早期教育专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