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是没有实际运动时出现运动错觉的头晕,可由前庭系统或非前庭系统的疾病引起的。眩晕或头晕不适已成为前来骨科就诊的常见症状。眩晕不是一个诊断,它是一种感觉描述。眩晕的人可能还有恶心、呕吐、平衡困难和/或行走困难的现象。
什么是颈椎病性眩晕
颈性眩晕系指因颈椎退变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头昏、恶心、猝倒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症,常同其他类型的颈椎病并存,常将这类病人诊断为椎动脉型或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流行病学
颈性眩晕发病率高,诊治棘手,多数患者深受其苦,影响生活和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据文献报道,国内颈椎病发病率约为3.8%--17.6%,而颈椎病患者中,有眩晕者可多达半数以上;有学者研究发现50岁以上头晕患者中,约有50%为颈性眩晕;有国外学者提出,在耳鼻喉科就诊患者中,50%以上与颈椎病有关。
由于颈性眩晕的表现多为主观性症状,疗效评定难度大,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的评估量表。
发病机制
颈性眩晕的具体发病机理至今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重点。随着对颈椎病理生理等不同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现主要产生以下几种不同的学说:
THAT'S HEADLINE
01
颈椎不稳学说
颈椎的稳定包括骨性结构提供的静态稳定和周围肌肉提供的动态稳定,除了骨性结构的稳定作用外一切影响肌肉改变的因素(创伤、退变、医源、先天等)均可致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引起颈椎失稳。
THAT'S HEADLINE
02
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
有研究表明,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可引起椎动脉的收缩、血流量下降,最终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THAT'S HEADLINE
03
椎间盘炎性因子学说
研究发现退变椎间盘可产生IL-6、NO、PLA等多种炎性因子及化学介质,它们随着椎间盘的退变突出可逐渐释放、迁移至椎间盘邻近结构及组织,从而使这些结构、组织中交感神经受刺激,引发颈交感神经节的兴奋。
这些学说从不同方面构建了对该病具体病因的解释,但没有一个学说能够单独满意解释临床所有现象。
诊断
目前对于该类疾患的诊断尚缺乏具体、有效的诊断标准,主要是结合患者的主诉症状和颈椎的影像学检查。
THAT'S HEADLINE
01
临床表现
一般以患者主诉为主,症状多且复杂,如头疼、头昏沉、阵发性或一过性眩晕、恶心、视物模糊、耳鸣、一过性心动过速、血压升高、肢体发凉、少汗、头颈或颜面麻木、眼睑下垂、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
THAT'S HEADLINE
02
检查
体格检查、颈部旋转诱发试验、患者坐位,头颈缓慢做前屈、后仰、偏侧及向左右旋转,观察能否诱发眩晕或眼震。该试验可作为诊断该类疾患的重要参考。
THAT'S HEADLINE
03
影像学检查
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X线检查:颈椎阶梯状改变,颈椎反曲,椎体后缘滑移超过3mm或椎体间成角大于11°提示颈椎不稳定。
椎动脉造影(DSA):可显示椎动脉病变部位及其扭转、狭窄、畸形等,因属于有创检查,且有一定的并发症,难以被广泛接受。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为无创性、无需造影剂的血管造影技术,可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反映颈椎关节增生及椎动脉的受累情况。
颈椎MRI检查:可见椎间盘不同程度变性、突出,压迫脊髓硬膜囊,横断面可观察两侧椎动脉情况。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DF):可显示椎动脉形态、测量血管内径,判断椎动脉血供情况,并可鉴别锁骨下盗血综合征。
THAT'S HEADLINE
04
特殊检查
不少学者认为寰枢关节紊乱、寰椎畸形也是颈性眩晕的另一重要因素,可通过擦肩试验、椎动脉扭曲试验、上颈椎X线及CT来明确诊断。再者,治疗性诊断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
目前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纳入治疗原则。一般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适用于初次发病或症状较轻者,主要包括:
(1)卧床休息,颈托适当制动;
(2)颈部轻重量间断或短期持续牵引,同时配合消炎镇痛、活血化瘀、扩血管药物以及中医针灸治疗;
(3)症状控制欠佳而无手术禁忌者可进一步考虑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或颈交感神经节阻滞术;
(4)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时辅助药物治疗,一般可获得良好疗效。
手术治疗
对于反复发作,持续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效果不佳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 END ~
供稿 | 脊柱外科 董宪杰
编辑 | 魏馨
初审 | 张晖
复审 | 李伟琳
终审 | 陈水怀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