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之的第346篇读写文章 )
每个人都在找自己的"成长之路",想让自己的能力变厉害、认知变厉害、思想变得有深度、眼光变得有洞察,那到底怎么才能做到这些呢?
我的答案是 :给自己成长的机会!
过去我的微信签名是——向内求,想通过向内看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比如像王阳明一样龙场顿悟,突然就能让自己很厉害,但真相很打脸!我并没有那么高的天赋或者悟性。
看《能力陷阱》这本书我突然释怀,作者埃米尼亚·伊贝拉说:改变是「由外而内」发生的,不是「由内而外」发生的!这句话颠倒了我过去的认知,跟我所追求的“向内求”不一样。
后来仔细想想,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是期待自己改变的,同样也期待自己突然能得到改变,如果以前的认知是5分,那么就希望突然变成10分,这得悟性多高的人才能做到,反正我做不到。
相反,一个人经历了灾难、分手、大病,人的性格、性情反而容易受到改变,原因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刺激,似乎想明白了一些事,改变「由外而内」的发生了。其实王阳明龙场悟道,也是经历了艰苦环境的生死磨难,在心学上才有了很高的造诣。
所以,要想让自己得到成长、逆袭改变,不是一个「先思考再行动」的过程,而是一个「先行动再思考」的过程。
通过事上磨练,改变做事的方法,从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得到提升。如果思维方式不改变,其实想再多,也都是在自己的「思维惯性」里兜圈子。本来认知就5分,也想不明白8分的事 。
由外而内才能让自己成长,这件事确定清楚之后,就需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成长。
那怎么才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成长呢?
人们常常害怕失败、害怕被批评、害怕结果不如预期、害怕自己想法不成熟,这种害怕、担心总是让我们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反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只想不做。甚至有的人因此养成一种拖延、凡事习惯拖到最后做的毛病。
我想问:"人为什么要跟自己内耗呢?"
有的人说缺乏自信,有的人说缺乏自律,在我看来是六个字——想得多,做得少!
比如有的人想学写作,结果每天都在想,自己今天写什么,想了好几天都没有动笔写几个字,就像阿伦斯说的:你什么都不做,是不可能产生洞见的。这让我想到一句在超体营学到的一句话,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我们经常说要把想法付诸行动,但又总碍于想法不成熟或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而停留。往往今天美好的想法,明天就一扫而空,又继续新的想法。
就像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他从小就酷爱研究办法、谈论军事,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然而赵奢也不像赵王举荐他,赵括母亲疑惑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要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就知道了,赵括代替廉颇后,把原有的规则制度改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换了,秦国名将白起听到这些情况,一边假装败逃、一边调遣奇兵截断赵军的粮道,把赵军分割两半,经过四十多天,赵军饥饿难耐、军心涣散,几十万大军最后投降,而赵括也被秦军一箭射死。
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真的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说: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空谈理论、空讲方法,高谈阔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这让我也有一点儿警醒,我们平常读书、写作,很容易变成只会嘴上说。所以,还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所学所想,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去,成为一个会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