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明的沟通方式:不打断,不评价,不建议

文摘   2024-11-24 11:20   甘肃  
我是牧之,每天一个知识点,带你读完一本书。
 后台回复“666”领取65个思维模型地图🎁 )


小花最近眼睛不舒服,去医院做检查,对眼科医生说:大夫,我的眼睛看东西有点儿模糊,咋回事呀?”


对面医生不慌不忙:”来,戴上我这个眼镜试试吧,这个眼镜又薄,戴上看得又清楚呀。“


小花疑惑地问:“不用先测测视力、验验光啥的吗?”


医生了然于胸道:“我这个眼镜戴了几十年了,没啥问题,你先戴上试试吧。”


小花只好勉为其难,刚戴上眼睛就袭来一阵眩晕,赶紧摘下来嘟嘴说:“你这也不行呀!戴上还是看不清。”


医生这时脸上有点儿严肃:“你这个人咋回事!我都把自己最好的眼镜给你戴了。凡事不能往好处想想吗!”


心里还默念一句,好心倒做了驴肝肺。


碰到这样一个荒谬医生,小花感到很无语。而医生又觉得,这个人不接受自己的好心好意,狼心狗肺,很是生气。


-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沟通学有一个统计,当我们听别人说话时,不超过3秒钟,我们脑袋里就已经开始回传:自己应该怎么去回应他,这个就叫自传式回应。


就像这个医生,没有认真倾听小花的描述,没有诊断就直接跳到提供解决方案,导致了双方的误解和冲突。


自传式回应,是一种沟通现象,指在交流过程中,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经验、感受和想法来回应对方,而不是真正倾听对方所说的内容。


简单来说就是,不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只关心自己要说什么。别人一说话,我们的潜意识,就会立刻出现自己的观点,想打断对方立即去回应。想想我们生活中,是不是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

在沟通中,不善于沟通的人,经常会表现出以下4种自传式回应的行为:


第一,经常给出价值判断。例如,他们可能会说:“你这样做不对!你那样做显得水平有点儿低。”当别人说话时,他们总会忍不住或下意识地对别人进行评判。


在交流中,对别人的行为和言语,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而不是单纯地理解和接受。


第二,经常自以为是。例如,你可能会说:“你应该多读点儿书,你应该多锻炼身体,你应该去医院看看......”通常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经常劝诫别人应该这样做、那样做,并且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在沟通中,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总是正确无误,而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或意见。


第三,喜欢刨根问底。比如,他们会问:“你小时候是不是哪里受过伤?你童年是不是过得不好?你爸妈的关系是不是不好?”他们喜欢探究别人的隐私,提出一系列带有怀疑性质的问题。


第四,喜欢好为人师。例如,如果你发现你的女朋友读书经常总是忘记,你可能会不管对方是否愿意接受,就一股脑地把自己的经验讲给对方听。经常照搬自己己的经验,给别人提供忠告。


在交流中,总想把自己的经验或知识传授给对方,不顾对方是否需要或接受。


-

别人在说话时,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而不是被自己的想法或经验所占据,导致不能完全专注于对方说的内容。同时,又进行“自我对话”的倾听方式。


音乐家保罗·施瓦茨说,自传式倾听就像我们在听音乐时走神了,忽然想到了其他的事情。这种对自我的倾听,并不影响我们同时听音乐,属于一种平行的倾听。(指即便在走神或分心的情况下,仍能听到外界的声音,但并没有全神贯注地聆听,类似于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


当我们用自传式的倾听回应别人时,声音就变成一种媒介。我们自以为是帮助,实则传导给对方的是压力。于对方而言,这就是带着一幅别人的眼镜,很不舒服。


所以,也不要随意把自己的想法或价值观,强加给对方,这样的沟通可能会给对方下来压力感,因为对方可能感受到被评判或被强加观点。


约翰·C·马克斯说:“沟通不是告诉对方你是对的,而是让对方觉得他被理解。”


-

一方面,我们自己要学会倾听对方说话,减少自传式回应;另一方面,当我们面对自穿传式回应的沟通时,应该怎么办呢?


1. 转移话题:当对方过于专注于自我叙述时,可以巧妙地引导对方关注其他话题。

2. 提出问题:通过提问,让对方从自我中心转向对话交流。

3. 表达同理:表示理解和关心,但也要适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受。

4. 设定边界:如果对方持续自我叙述,可以礼貌地表达需要结束或改变话题。


沟通是心与心的对话,是情与情的交流;沟通是管理的灵魂,是成功的阶梯;沟通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达成共识的关键;沟通能让彼此产生理解、化解矛盾;沟通是架起心灵的桥梁,消除误解的良药。


先理解别人,做一个人际沟通的高手。



👇欢迎加我微信,了解公众号写作!👇

延伸阅读:

学习的本质:解决问题

高维度思考: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思维

牧之觉醒
一枚北漂返乡的自由职业探索者,记录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成长感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