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寺:即修禅寺,又名禅林寺,是佛教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初入天台山时(575年)所建的第一个道场即开山寺,也是智者大师在天台时居住最久的寺院,在国清寺未建之前,一直是天台宗祖庭,塔头寺北1公里处有遗址。
《赤城志》:在县北二十九里,旧名修禅或名禅林,陈时为僧智顗建,盖顗思修初地及定光受记银地之所,直寺门巽隅号佛垅,顗第二宴坐处,隋创国清乃更寺为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其法堂曰“净名”,以顗尝讲是经故也。寺有顗所供普贤及手书陀罗尼经,隋朝所赐宝冠尚存,有潄玉亭,又有虞世南所书华严经,绍兴中为秦桧取去。
题:题是题写、写上的意思。
题诗,一是指就一事一物或一书一画等,抒发感受,题写诗句。多写于柱壁、书画、器皿之上;二是指所题写的诗句。
诗名前加“题”字,表示为什么事物或在什么地方题写的诗。
宋•苏轼《题西林壁》意思是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意思是写破山寺后禅院。
僧房:僧人居住的房舍,亦借指寺院。
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临浚流,列僧房。”
袈裟:梵语的音译,原意为“不正色”,出家人的法衣。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称。
因形式宛如水稻田的界线,也称为“水田衣”、“福田衣”、“莲华衣”、
唐•杨炯《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雁门归去远,垂老脱袈裟。”
汲:从井里打水、取水。
语本《说文》:“汲,引水于井也。”
明•顾炎武《复庵记》:“有泉可汲。”
煮茶:即“烹茶、煮茗”,古时茶叶被文人雅士称作“香茗”。故喝茶又被称为“品茗”。
而在唐宋时期,中国人喝茶就是煮着喝的,而不是用开水冲泡,所以便叫做“煮茗”或“煮茶”。
茶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专门阐述了煮茶的过程。
唐•韦应物《澄秀上座院》:“林下器未收,何人适煮茗?”
东风:春风,又称灵风。
西晋•傅玄《喜霁赋》:“东风穆而扇路,重阳升其舒灵。”
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约公元1330年前后在世。
元末,左丞杨旺扎勒镇江浙,用为参谋军府事。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旺扎勒死,弃官不出。
明太祖徵至京师,悯其老,曰:“可闲矣!”
厚赐遣归。因更号可闲老人,徜徉于西湖山水以终。
昱诗学出于虞集,作风皆苍莽雄肆,有沈郁悲凉之概,有《庐陵集》。
天台古有塔院、修禅寺、太平寺、说法台及其周边地区通称“佛陇”之说,故称佛陇景区。其主要景点有高明讲寺、螺溪钓艇、智者塔院等。
高明寺位于智者塔院东行三里的山腰处,此处峰峦环抱,幽溪环绕,环境幽美静谧,为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山十二古刹之一。
寺始建于唐,初名幽溪道场、幽溪禅院、净名寺,今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重建,明传灯曾居此寺编成《天台山方外志》。
寺额为康有为所书,寺内墙上嵌有明代谊其昌书写的《楞严台碑记》,字迹清秀,保存完好。
寺东南有圆通洞,系四石相承,巨石而成,洞外峭壁上留有众多石刻题咏。洞内镌有“圆通”两个大字,潇洒遒劲。
幽溪东北溪涧曲折,两山夹峙,一峰在溪谷绝壑中擎天而立,高约30米,犹如石笋,又似青螺倒饮于水。古人以溪谷为舟,螺峰为篙,故名“螺溪钓艇”。
石笋上游有碧螺潭,潭水碧绿如茵。潭左有一剑形瀑布泻于两岸之间,上有一石横嵌,俨若石梁,此即“小石梁”,梁内有葫芦潭,峭壁坠瀑。徐霞客称此景“非石梁所能齐也”。
智者塔院位于县城北金地岭(佛陇山),又名真觉寺,俗称塔头寺,是我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538-597年)的初修之地。塔院始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
院内有唐元和六年(811年)翰林学士梁肃撰、台州刺史徐放书的《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即唐碑)一座,碑记述智者一生事迹及天台宗七代祖师简况。塔院左侧古道上有天台宗祖师章安、荆溪、幽溪三位高僧墓,附近还有“普贤境界”、“教源”、“佛陇”等摩崖石刻。从智者塔院往东一里,有海灯法师捐资题刻的“智者大师说法处”,相传智者大师曾在此讲经说法。
摄影:许斌、庞民、许瑞裕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