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再读嵇康《琴赋》随想

文化   2024-10-22 07:30   辽宁  

再读嵇康《琴赋》随想


江  雁



身为一名琴人,在悠悠琴音中,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十载春秋。这十年来,从最初自己对琴的懵懵懂懂,到后来渐有所成,甚至终为人师,我自问一直都在不断地探寻琴之真谛。诸多文献综述精彩纷呈,我在其中受益匪浅。然而最让我喜爱甚至奉为圭臬的,始终还是嵇康的那篇《琴赋》。


遥想初涉琴道之时,读《琴赋》只觉辞藻华美,令人绝倒,但对其中深意不过是一知半解。随着岁月的流淌,教授学员的经历日益丰富,对琴的理解也愈发深刻,这篇《琴赋》在我心中的分量,自然也越来越重。


“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冈。披重壤以诞载兮,参辰极而高骧。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


曾经以为,开篇这几句讲述琴之取材,不过是文字的排列,是嵇康文采的先声夺人。但如今,我从中体悟到的,更多是古人对于琴材的敬重。尤其是一次一次和琴友讨论古琴材质过后,我愈发深刻领会到,斫琴的每一块良材都蕴含着自然的恩赐,不可轻慢。


制琴之艺,更是一门大学问。我虽非斫琴师,但每为琴友讲解斫琴的过程,便对嵇康描述制琴过程中对细节的执着,又有新的感受。对坚持以古法工艺,传承古琴工艺的琴师们,更多敬意。他们或许会有现代技术的融入,但永恒不变的,是他们对完美的追求。


当然,在目睹市场上为逐量逐利而粗制滥造的现象时,心中难免惋惜。我常与琴友强调,琴是乐器但又不惟乐器,我们当坚守对琴的敬畏,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


嵇康述琴音之妙时说:“纷纶翕响,冠众艺兮。良质美手,遇今世兮。纷绮靡以流漫,嘉音泠泠而盈耳。”短短几句话,强调了古琴声音的卓越出众、和谐美妙,演奏者的高超技艺以及所产生的令人陶醉的艺术效果。


我曾和琴友讨论过,现代人对古琴音色的介绍或者感受,过度的偏重于所谓“中正平和,清微淡远”。嵇康的这几句话,充分证明了古琴音乐同样也具备华丽、浪漫的特质。它的清脆悦耳,亦会让人充分沉浸其中,获得极大的听觉享受。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常引导琴友,要多听,多去感受琴音的起伏变化。或者说,我是明知道要让他们真正理解琴音能触动心灵并非易事,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依旧执着。


当下的世界太过嘈杂,确实要让大家静下心来领悟那细腻的情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但是,哪怕看到有一个人因琴音而有所触动,我都会从心底产生一种传承有望的欣喜。


琴于文人,意义非凡。嵇康言:“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


一次次品味此句,我便一次次感受到古人借琴抒发的壮志与忧思。同时又不免感慨,今天琴在大众眼中,好像更多是一种风雅的象征,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已经被严重忽视了。但“琴棋书画”,从来不是中国文人卖弄风雅的途径,更不是他们哗众取宠的资本,而是他们综合素养的体现。


所幸,在教学或者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我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面孔真心向往琴道。每当看到他们专注的眼神,我便仿佛看到了琴文化复兴的希望。我想,在这喧嚣的时代,我们琴师更应肩负起传承的重任,不仅要传授技法,更要传递琴道的精神。


而今再读《琴赋》,犹如与嵇康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不敢自诩在琴道传承之路上,有多么任重而道远,但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琴音,愿意追寻琴中的智慧与情感,我便愿意倾囊相授自己的毫末技艺。我也愿意相信,琴文化定能在未来重新绽放只属于它的光芒。


愿吾辈琴人,都能在这纷繁世界中,守护住琴的一方净土,让悠悠琴音,永远流传。

琴伴书侣
以琴为伴,以书为侣,以文记之,以心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