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閑齋琴话|唐代琴音:古韵的辉煌与落寞

文化   2024-11-09 07:42   江苏  

唐代琴音:古韵的辉煌与落寞


江  雁


近三百年历史的唐朝,是一个诗歌与音乐共舞的盛世,是一个文化与艺术绽放的华年。在那个辉煌的朝代里,古琴似一颗绚烂夺目的珍珠,散发出别样的光芒。



古琴在唐代的宫廷中占据着尊贵的地位。宫廷的盛宴上,悠扬的琴音常常袅袅升起,为那奢华的场景增添几分高雅与清幽。皇帝与贵族们沉醉于这美妙的琴音之中,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愉悦。唐玄宗李隆基便是一位古琴的热爱者,他不仅亲自聆听古琴演奏,还对古琴音乐有着颇高的鉴赏力。这更加促使宫廷乐师们凭借着精湛的琴艺,在宫廷的盛宴和庆典上大放异彩。他们的演奏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巧,更传递出宫廷文化的雍容华贵和高雅气质。


而在文人阶层,古琴更是备受推崇。诗仙李白曾在其诗作中多次提及古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一挥之间,尽显琴音的雄浑与苍茫,也流露出诗人对琴音的陶醉与赞美。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则描绘出了在幽静的竹林中,抚琴长啸的闲适与超脱。文人墨客们以琴会友,在琴音中交流情感、抒发抱负。琴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们在尘世喧嚣中寻找内心宁静的港湾。


在众多与古琴相关的故事中,董庭兰的事迹尤为动人。董庭兰是唐代著名的琴师,他的琴艺高超,深受人们的敬重。诗人李颀曾为他写下《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一诗,诗中描绘了董庭兰弹奏古琴时的情景,“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琴音的变化犹如疾风骤雨,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高适的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更是将董庭兰的琴艺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唐代的古琴文化之所以如此繁荣,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古琴作为一种能够表达深邃情感和高雅情趣的艺术形式,自然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然而,看似繁荣的表象之下,往往也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变化。白居易,这位中唐时期的诗坛巨匠,就曾不无感慨地为古琴留下了深情的笔触:“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这一句诗,宛如一声沉重的叹息,道出了古琴在唐代发展中的一个微妙困境。尽管文人雅士们对古琴的古雅之调倾心热爱,视其为心灵的瑰宝,但在社会的变迁中,世俗的潮流逐渐转向了更为新颖和流行的音乐形式。


唐代的经济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多元与融合,来自西域的胡乐以其奔放热烈的节奏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市井之间,胡琴、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成为了人们追逐的新宠。相比之下,古琴那含蓄内敛、深邃悠远的音韵,似乎显得有些曲高和寡。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古琴在唐代走向了衰落。在那些真正懂得欣赏、追求精神内涵的文人墨客心中,古琴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他们在宁静的书斋中,轻抚琴弦,与古人对话,在琴音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人生的真谛。


就如同在山林深处的隐者,虽不被世人皆知,却坚守着内心的宁静与纯净。他们明白,古琴的价值不在于迎合大众的口味,而在于其能够触动灵魂、启迪智慧。


唐代的斫琴技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雷氏家族的斫琴工艺尤为著名,他们所制之琴,音色优美,工艺精湛,被视为琴中的珍品。至今,仍有唐代的古琴传世,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斫琴工艺的高超水平。这些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是珍贵的艺术品,它们的存在见证了唐代古琴文化的辉煌。



回顾唐代古琴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它的辉煌与荣耀,也看到了它所面临的挑战与变迁。“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白居易的这句诗提醒着我们,文化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在时代的洪流中,总有珍贵的东西面临被遗忘的危险。


但正是因为有了像白居易这样的文人对古琴的坚守与热爱,才让这古老的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续。即便在今日,当我们再次拨动那七弦,依然能够感受到唐代的风、唐代的情,以及那穿越千年不变的对美的追求。


唐代的古琴文化,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虽有斑驳的阴影,却更因其丰富的层次和深刻的内涵而令人陶醉。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让古琴的雅韵永远在岁月中流淌,传承不息。



琴伴书侣
以琴为伴,以书为侣,以文记之,以心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