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博物馆圈
1月10日
汇聚
49家文博单位
202件/套展品
45件/套重磅一级文物
多件“镇馆之宝”汇集
大江东去:长江水文化展
在三峡工程博物馆开幕
展览通过长江沿线各博物馆以及众多文博机构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通力协作,用文物讲述长江水的故事。
展览内容围绕“长江水文化”这个主题,通过四个部分系统且全面地展现长江水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第一部分
江孕・万物
从自然与人文双重视角出发,既呈现长江波澜壮阔的水文、地理及生态之美,带领观众领略其生物多样性的奇妙,又深入追溯长江流域稻作文明的发展,展现早期社会经济生活与结构,从中可一窥中华民族悠久农耕文明的印记。浙江省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标本、骨耜、陶器、带锅巴的陶片、青海省博物馆藏条纹彩陶靴,安徽博物院藏鄂君启金节(舟节)等展品,见证着长江孕育万物、滋养文明的深厚力量。
第二部分
江润・中华
聚焦长江水塑造的独特生活与发展格局,干栏建筑、饭稻羹鱼、织布制瓷、舟楫技术等内容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湖南博物院藏“小水通大河”长沙窑诗文瓷壶,生动诠释了长江水助力城市繁荣、连通南北的盛景,让人深切感受到长江对沿岸发展的润泽之功。
第三部分
江启・文韵
长江沿线的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诗词、绘画等艺术结晶与长江流域人民构筑的庞大习俗和信仰体系汇集一处,通过故宫博物院藏吴伟绘《长江万里图轴》、辽宁省博物馆藏明人仿《马远江山万里图》,以及福建博物院藏文徵明行书《赤壁赋》册等珍贵展品,呈现长江水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滋养与丰富。
第四部分
水利・千秋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聚焦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利用水资源、改造水环境、依水构筑生存家园的智慧和技术传承,以治水、灌溉等水利工具、工程等内容,展示长江水文化在新时代的重大价值,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到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发展战略,体现长江水文化在提升人民福祉、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凸显其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
展陈设计上,整体空间借如水般流畅且富韵律的曲线,将长江水脉在室内空间延伸并具象化呈现,四个部分的内容与形式的交融犹如一幅有关长江的历史文化长卷在面前徐徐展开。
色彩运用上,捕捉长江水的色彩特质,以湖蓝、水绿等为主色调铺陈于展厅,引入江水灵动清澈之感。同时通过色彩的微妙变化烘托出长江上、中、下游不同的人文与地理风貌,使观众在移步换景中领略水文化多元魅力。整个展览空间充满了诗意与灵动的气息,仿佛长江水脉就在眼前蜿蜒流淌,触手可及。
此外,材料与技术应用方面,秉持 “绿色环保” 理念,选用环保材料与节能技术,保障展览安全、环保与可持续性,既为文物营造最佳环境、呈现良好效果,也为观众打造舒适观展空间,践行了 “长江水资源保护” 的号召,体现了文化展览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的理念。
长江水文化,是和谐的象征,展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美好图景;是包容的典范,汇聚了多元文化的精髓,彰显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是智慧的结晶,蕴含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深邃哲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我们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长江水文化是流域人民与水环境和谐共生的瑰宝,深深印刻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中,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文博圈现场视频专访
展览信息
展览地点
三峡工程博物馆
展览时间
2025年1月10日—4月10日
指导单位:国家文物局
支持单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长江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四川省文物局、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承办单位:四川博物院、三峡工程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
协办单位: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水利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镇江市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市临平博物馆、宁波博物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宁波市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绍兴市博物馆、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芜湖市博物馆、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福建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馆、九江市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宜昌博物馆、武当山博物馆、湖南博物院、长沙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宜宾市博物院、什邡市博物馆、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西藏博物馆、南昌中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