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Spring Festival),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农历年(又叫阴历年)的第一天,俗称“过年”。
当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熟悉的旋律又响起,当“人类最大规模的迁徙”再次开启、村口的凝望终于迎来团圆时刻,年来了。
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在“春节”申遗成功、在国际上绽放新光彩的今天,也还有人觉得“年味淡了”。但更有人在思考,年味到底是种什么味?
年味的变与不变
张翔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谚里藏着答案。曾几何时,年是“忙”出来的,从扫庭院、备年货、贴春联,到祭祖宗、逛庙会、走亲戚;年也是“盼”出来的,盼着吃上平日里吃不到的鸡鸭鱼肉,盼着穿上平日里穿不上的新衣服,盼着新置办的家当能闪亮登场。人们忙碌着、憧憬着、喜悦着,时光慢慢流淌,气氛渐渐浓郁,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萦绕,大家沉浸其中,体会到巨大的满足感。
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春节”,有一个颇有意味的后缀: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它包含了一系列仪式感很强的活动,积淀着物资匮乏年代的集体记忆,契合着乡土中国的时代脉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关于年味的感慨,更多的是见证了新时代历史性成就与变革后,对农耕文明的回望、对旧日时光的怀念,而后在辞旧迎新中吐故纳新、开启新的进发。
曾经,“吃顿饺子就是年”,今天,四时蔬果、鱼虾肉蛋成为餐桌“常客”,人们不必等到过年才能大快朵颐,反而要为“每逢过节胖三斤”而苦恼;曾经,进入腊月就“全家总动员”、进进出出筹备年货,今天,电商平台全球好物任君挑选,“小时达”“半日达”“次日达”等轻松实现……
从物质生活角度看,说年味淡了,其实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容易挑花眼,不知挑哪个更好;过年的方式多种多样,不知选哪种更合适。老年人常跟晚辈说,“现在每天都像过年”,曾经过年才能享受到的美好,如今已融入了闪光的寻常日子。
曾经,家人们围炉而坐,看电视、嗑瓜子就是精神生活;今天,“文化大餐”烹出幸福年味,非遗与冰雪运动浪漫邂逅,博物馆与图书馆共启新春之约,人们畅享“精神盛宴”。曾经,“父母在,不远游”,回家过年是所有游子的心愿;今天,“父母在,一起游”,“流动的中国”不再山水迢迢,“平安中国”安全感满满,“反向过年”、旅游过年、“南北互跨”等成为新趋势……
从精神需求角度看,年味不是淡了,而是丰富了,变得千滋百味了。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习俗仪式或简化或消失不可避免,但越来越多鲜活美好的新年俗不断涌现,持续温暖着一年又一年。
时代在飞速进步,春节也在变换着“新衣裳”,但它团圆、祥和、重视家庭的精神内核始终稳定,推陈出新、积极奋发的内在生命力依然澎湃。
有人说,春节是中国人身体里最准时的生物钟。每到这个时候,就好像有一个强大的磁场,让人们哪怕千山万水,也要回到家人身旁。它是情感的老驿站,也是奋斗的新起点。在冬寒即将褪去之际,和家人分享这一年的苦乐际遇,寻找“此心安处”的慰藉;在春意就要破土而出之时,打点行囊,带着积蓄的能量,奔向新的征程,开启新的奋斗。
对“团圆”的守望,对“美好”的希冀,对“奋斗”的期许,只要心之所向不变,年味就会生生不息。
江春入旧年,新桃换旧符。沉浸在氤氲弥漫的年味里,感受着绵延千年的乡愁回响,让我们一起“共欢新故岁”,向着美好的新的一年,出发。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2025年1月27日)
满满年味铺锦绣 欢歌笑语启新程
祝中炎
中国人过年,图的就是那股热热闹闹的年味。年味究竟是什么?它是张灯结彩时的热闹,是爆竹声声里的欢腾,是满桌美食散发的诱人香气,是走亲访友间的亲切问候……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份对年味的独特记忆。这份记忆,是岁月悠悠沉淀下来的温暖,是千百年文化传承的力量,更是小家团圆与国家昌盛情怀的交融。2025年新春已至,让我们携手沉浸在春节的独特氛围里,在满满年味中,开启新的篇章。
中国红里的年味。中国红,是春节里最鲜明的色彩。它晕染在桃符万户的春联中,笔锋游走间,新年的祈愿便在这红色与墨香中徐徐铺陈开来;辉映在张灯结彩的灯笼上,暖黄的光透过红绸,照亮了游子团圆的归途;缠绕于饱含深情的中国结里,丝丝红线相互交织,凝聚着家人间深厚的情谊;绽放在家门前那一抹喜庆的红联上,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这一抹中国红,早已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承载着喜庆、温暖与祝福,寄托着美好、梦想与希望,是中华儿女同脉相连的深情共振。
祝福声中的年味。春节的声音,是团圆的前奏,奏响幸福的旋律。火车站楼前的整点钟声,敲响了回家渴望;熟悉的报站声,传递出临近家门的喜悦;厨房里,灶火呼呼作响,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交织成烟火人间的幸福交响乐。守岁时,家人围坐的欢声笑语,凝聚着对过往的丝丝回味,也满含着对新年的美好祈愿。正月里,小朋友给长辈拜年的祝福声、长辈对晚辈的期许声、舞狮舞龙的喧闹声……共同奏响了辞旧迎新、欢聚团圆、憧憬未来的华彩乐章,引领我们奔赴更加美好的明天。
年夜饭里的年味。年夜饭,是春节最隆重的仪式。它承载着家的温暖,凝聚着亲情的力量。各地风俗不同,年夜饭的菜品也各具特色,但寓意吉祥、团圆美满的核心精神一脉相承。年夜饭里必须有鱼,象征着“年年有余”;有鸡,寓意“大吉大利”;过年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这不仅是一顿美食,更是一次难得的亲人相聚,是亲情在觥筹交错间的流淌,是岁月在记忆深处留下的深刻印记。对游子而言,年夜饭是唇齿留香的眷恋,是写满乡愁的情感寄托。
烟火气中的年味。春节的味道,是多元而浓郁的。独特的腊味,从儿时的记忆中袅袅而来。腊月伊始,各地便开启了年货腌制的序幕。楚山湘水间,焦香馥郁的腊肉飘香;秦晋燕赵之地,酱香浓郁的熏货诱人。南方鱼米之乡,家家户户晾晒香肠、腊肉等,在时光的发酵中,这些腊味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独特风味。厨房里,炖肉的香、蒸鱼的鲜、爆炒的辣、醇厚的酒……各种香味交织在一起,随着升腾的烟火气飘在空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年味。那是家的味道,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美好。
坚守中的年味。在这喜庆团圆的节日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守卫边疆的人民子弟兵,用忠诚守护祖国的安宁;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用爱心呵护生命的健康;走街串巷的快递小哥,用汗水传递温暖与便利;默默奉献的环卫工作者,用双手扮靓城市的容颜……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与付出,我们才能在繁忙的生活中,享受那份久违的亲情与美好,品味浓浓的年味。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远不止是一个传统节日,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厚重脉络,串联起华夏儿女千年的记忆与情感;是一条坚忍的情感纽带,让家人们得以团聚,让游子找到皈依;更是一面映照心灵的镜子,投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向往。如今,春节申遗成功,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鲜活载体,正大步迈向世界舞台,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在这喜庆相逢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品味年味、传承文化,携手迈向充满希望的新一年。
(选自“宣讲家网”微信公众号,2025年1月27日)
✦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宣讲家网”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静
责任校对:李小叶
终审(负责人):王睿
✦
订阅方式
扫码进入“语文报高考版”微信小店,更多精彩任你挑选。
关注我们
扫码进入“语文报高考版”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内容助你高考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