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微课|巧喻而理至,辞工而文斐——比喻论证

教育   2024-12-20 07:02   山西  



写作微课

比喻论证,即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来论证观点。如荀子在《劝学》中,为了证明学习可以使人发展和提高的道理,运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两个比喻。喻体是人们熟知的物象,这样写就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将深奥的思想形象化,让文章显得鲜活有味,让读者容易明白,容易接受。


比喻论证必须注意:其一,比喻者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才可以成立;其二,比喻事物可以真实,也可以不必真实,但道理一定是真实有用的;其三,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进行论证。


例如:丰子恺曾作题画诗曰: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在世俗中打滚之余,不忘留一份诗意和精神的自在,这是成年人的浪漫。而对我们青少年来说,这需要留将一面的“梅花”,应该是独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一座能够暂享安静,不为外界所扰的秘密花园。当今时代,青少年与成人一样面对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物质文明的刺激以及思想文化上的冲击,我们需要一座“秘密花园”,需要一个安静而不受打扰的空间,来安抚我们焦虑慌乱的心神,调整我们低落的状态。(节选自学生习作《留将一面与“梅花”》)


学生将青少年需要的独处空间比喻为“秘密花园”,强调了其重要性,“秘密花园”突出了独处空间美丽、宁静、安抚心灵的特点。



写作任务


任务发布:

你参与填写一份社会调查问卷时,遇到了如下社会热点问题,请思考并写出你的答案。

只要有网,在哪都能办公。“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对于热爱自由,向往自然的年轻人来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但是也面临不稳定的收入、交通、餐饮、住宿、作息等困难与挑战。请谈谈你对“数字游民”的看法。


评分要点:

1.能够对“数字游民”有正确的态度。

2.能够全面分析产生“数字游民”的原因。

3.能够全面认识“数字游民”带来的影响。

4.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答案示例:

“数字游民”这一新兴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跃升与远程办公普及应运而生,它赋予个体前所未有的灵活与自由,吸引着众多追求自由、热爱探索的年轻人。其魅力在于:首先,工作与生活深度融合,游民们能在全球任何联网之地,边旅行边工作,享受自然与文化的同时完成任务,实现生活与工作的和谐统一。其次,这种生活方式摆脱传统办公室限制,让人在更轻松的环境中寻找灵感,提升工作效率。再者,它拓宽了全球视野,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为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然而,“数字游民”也面临诸多挑战:收入不稳定是首要问题,项目与客户的不确定性影响生活质量;生活成本与基础设施差异要求游民们不断适应;长期远程与迁徙可能引发社交缺失与孤独感;同时,自由的工作环境也可能导致作息不规律,影响健康。

因此,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年轻人需具备应对挑战的准备,保持积极心态并持续学习,以最大化其优势。社会亦应给予支持,如完善远程工作法律、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助力数字游民群体的健康发展。总之,“数字游民”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代生活方式,它要求个体与社会共同努力,以实现更加自由、丰富与可持续的未来。



点击购买




来源:《语文报·高考版》大读写系列2024年12月

责任编辑:原  婧

责任校对:赵  敏

终审(负责人):王  睿


订阅方式

扫码进入“语文报高考版”微信小店,更多精彩任你挑选。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语文报高考版”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内容助你高考无忧。

— END —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语文报高考版
“语文报高考版”微信公众号由《语文报•高考版》开设,读者定位群体为所有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及高中语文教师。紧扣高考趋势,贴近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系统、有针对性的专业辅导。是报纸与读者,编辑与作者、读者互动的良好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