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要“适应”什么?
——以近年高考适应性测试
现代文阅读为考察重点
文:陈兴才 批注:狄聪玲
陈兴才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基地主持人。
狄聪玲 正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教材评审专家,西安市临潼区铁路中学教研主任,全国优秀实验教师,陕西省学科带头人,西安市、临潼区两级“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
一、如何看待适应性试题的定位
(一)树立“一盘棋”意识
高考命题改革作为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的配套,其实是全国一盘棋。即便是未冠以新高考卷的全国甲、乙卷,其试题与新高考卷在结构上特别是现代文阅读部分有差异,但其素养导向和测点设置以及具体题目的“问法”都没有明显差异。以2023全国甲、乙卷为例,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测对内容(概念、观点、主张等)的理解分析,第3题测推理、推测、推论(即根据原文判断延伸说法的正误),对应的是新高考卷的第1、2题;甲、乙卷的第2题,是关于论证思路或方法的理解分析,在新高考卷中可能不出现,若出现则常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除了继续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即第4题)外,还会有一题(即第5题)考查“分析与评价”,评价是较高的素养层级,在新高考中并非不考,而是会变化问法,渗透在信息类文本阅读的三道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中进行。甲、乙卷和新高考卷在主观题的设置上,无论是测点还是测法,都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新高考卷必定出现的“论据有效性判断”题(即第3题),形式和指向非常明确,甲、乙卷中看起来没有这道题,但在第2题、第4题、第5题的选项中也会涉及。
虽然甲、乙卷与新高考卷在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设题形式上有差异,但实际的素养指向、指标是一致的,亦即高考命题改革是一盘棋,所有试题是联动的。
复习有术
全国甲、乙卷与新高考卷的非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未来不管题型、问法如何变,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都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根据文意推断以及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判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属于“论证”,既可以是客观题型,也可以是主观题型。我们在复习时,可以将两种题型互相转换,提高应对题型变化的能力和复习的效率。例如可以根据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第2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及其选项的内容,将其改编成一道简答题,如:“文章是如何论证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关系的?”
新高考试题也好,适应性试题也好,其新、其异,不是新造的另一世界,即便是甲、乙卷,虽没有冠以“新”,却并不“旧”。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毫无必要割裂出新旧两个世界,互相参研、参证很有价值,包括给学生演练时,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甲卷、乙卷其实可通用,因为素养导向下的测点安排是一致的,只是会变些“花样”。
复习有术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将高考全国卷四套试卷针对同一考点的题型放在一起参研、参证,有助于考生对各种花式问法“祛魅”,从而透过试题的“现象”去抓住考查的“实质”。例如,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第5题“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分析与评价”,这个题干问法是新出现的,属于一个新的考查点,但却是旧题型。类似情形在新高考卷中同样出现。202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第5题“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则以主观题的形式直击“分析与评价”。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2题C项“‘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该选项具有鲜明的“分析与评价”性质。认真研究各卷中的“新花样”,不难发现,“分析与评价”这一考查点可以以多种考查形式出现在试题中。
(二)把握灵动性与消除固化意识
2024年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试题,现代文阅读第一组采用双文本语料,题目与过去相比则是少了一道主观题,多了一道“读表”选择题。
那么后面的正式高考是否也一定如此呢?如果这样想,就会错意了。命题者不是要告诉我们选文和设题“一定是这样”的,而是告诉我们“还可以”是这样或那样,即一切都不固定。
复习有术
高考适应性测试的试题为我们提供了设题形式的多种可能,这启示我们虽然未来高考题不一定会原样照搬这个题型,但一定会突破固有的程式和套路。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不妨放开手脚,在高考真题之外多尝试各种适应性测试题、模拟题中有特色的题型,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以2023年12月八省联考第9题为例,这是一道填表题:
两个文本都提到了“马”对战死或受伤的主人不离不弃的场面,深切动人。同学们准备要把这一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这道题设计得非常接地气,同时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式又很灵活。在心理上消除对高考真题传统题型的固化思维,广泛尝试和研究有特色的新题型,才能做到以“变”应“变”。
二、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现代文阅读具体分析与教学启示
(一)究竟什么是信息类文本阅读?在测试什么?
这里需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何过去长时间以来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分,变成了新高考卷和适应性测试卷较多采纳的“信息类文本阅读”?首先是课标对阅读的类别划分不再是狭窄的论述类和实用类,还出现了跨媒介阅读、思辨性阅读、科学文化论著阅读等新维度或领域,由于文类杂糅和广泛,自然要换新名词,用“信息类”即便不准确,但约定俗成,我们明确它指代的是什么就行。
复习有术
新高考卷和适应性测试卷采用的“信息类文本阅读”极大地拓宽了阅读文本的维度或领域。信息类文本类型很广泛,包括学术报告、报刊文章、论文、会谈记录、网页、图表等,可以涵盖科学、技术、医学、财经、社会、政治、历史、教育、军事、体育等各个领域。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除了通过历年高考真题、各种适应性测试题、模拟题等的文本来练习外,回归课文不失为熟悉“信息类文本阅读”各领域文本特点的一个便捷方法:如课本中的科普类文章有《宇宙的边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新闻报道类文章有《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别了,不列颠尼亚》等,新科技成果类文章有《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等。这里的分类不一定很准确,但却能指导我们快速掌握不同领域文本的特色。
在语言和思维两个极点上,“信息类文本阅读”似乎更突出强调“思维发展与提升”。
这些素养目标决定了用“信息类文本阅读”代替“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更为合理。
再由这些目标出发,我们就可以发现,试卷里面的五道题,主要是想测什么?你理解吗?理解得准确吗?会辨析吗?会整合吗?讲道理、作判断要有理由,有全面收集信息的习惯吗?有判断信息的可靠性的初步能力吗?知道要考查信息是否足够支持自己和他人的立场、观点吗?能辨别自己和他人观点背后的假设、立场和视角吗?能注意寻求和对比不同观点,比较它们的根据和优缺点吗?你理解了以后,会将这些知识、原则、规律用于社会现象评判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复习有术
这一串连珠炮似的问题,前后勾连起来其实是讲“信息类文本阅读”应该解决的问题:文本的主体内容是什么,围绕主体内容讲了几点意思,有什么观点和主张,用什么材料和方法来证明的,请根据文中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不妨选取高考真题中的典型文本和试题,依次回答上面问题链中的问题,再现完整的思维过程。以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为例:首先,抓住文章出处和标题《后真相时代》,迅速确定文章的话题范围。其次,依托文本,整体感知,划分材料的内容层次,明确关键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问自己“文章想说什么”,要能用自己的话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第三,看文章都是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来阐述、证明观点的。第四,认真研读题干,绝对接受题干的指令,从原材料中筛选整合信息,锁定相关语句,提炼关键词,准确作答。综合来看:第1、2题指向“你理解吗?理解得准确吗?会辨析吗?”这三个问题;第3题指向“知道要考查信息是否足够支持自己和他人的立场、观点吗?能注意寻求和对比不同观点,比较它们的根据和优缺点吗?”两个问题;第4题指向“会整合吗?讲道理、作判断要有理由,有全面收集信息的习惯吗?”;第5题指向“辨析和探究”。
至于主观题的测点,目前看来比较自由,随文设题的特征更明显,或属于更高要求的理解、整合、概括,或用所读去分析事例,或辨析、探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学以致用、解决生活问题。在过去的新高考卷中都已经有大量例题。
结合本次适应性测试卷以及近年来的高考真题分析,信息类文本阅读的选料基本采用的是平实好懂甚至是有趣的文章,如“人机大战”“青藏高原成因”以及“游牧业产生”,而不大会再出现艰涩难懂的“高深”学术文。其出发点是,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态度、主张的把握,以及运用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不会在文字与概念的艰深上为难考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测点有无规律?隐含着怎样的教学逻辑?
近年的高考命题与教学应对中,有一个几乎成为共识的说法:因文设题。
“因文设题”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一是设题避免套路化、模式化,其目的是避免应试模式的出现和教学中的机械刷题。
二是一切从该文本的特殊性出发,也就是说不追求“类性”,而着眼于“篇性”,其目的是突出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如过去的传统试题特别是某些省市自主命题,若选了小说作为语料,就几乎不出意外地会在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方面各出一道题,其逻辑在于小说有三要素。但这样设题的问题在于,“三要素”是用于小说分析的,属于“文学”范畴,而高考试卷中的小说阅读测评是个课程概念,着眼于读者的反应,它追求的是作为阅读者的理解、感受并对生活作出关联和体悟。也就是说,我们读小说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基于文本中心的文章分析,而是以文本为基础的基于阅读者中心的语文素养的测查。换个维度说,无论是教材选文,还是平时阅读,还是考试中的测查性阅读,之所以选“这一篇”小说作为语料,并不是因为这个文本是小说,与其他文类有区别,而是因为它与别的小说或在内容上或在题材上或在意图上或在表现方法上有区别,有特殊性。
复习有术
文章强调“因文设题”的关键在于因“特殊性”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在找到传统的“三要素”之外,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这篇文本“特殊性”的挖掘上。仍然回归课本,比如《变形记》一文,其特殊性在于写人化为虫,想象既匪夷所思,又引人入胜,看似荒诞不经的离奇情节,寄寓着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和同情,能够引发读者思考并理解其中深刻的社会批判的意味。养成关注文本“特殊性”的习惯,可以使我们更接近命题人的思维,在面对高考题时才更有可能达到与命题人“心灵相通”的境界。
三是还原真实的阅读反应,着重考查“读懂”需要的最基本素养。看起来不讲路数的“神出鬼没”“摸不着头脑”的设题和测点,其实一点都不神秘;相反,其“路数”非常明确,即命题者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初读”者,会第一时间感受到或最大程度感受到作品的哪些方面的特性——由此设题,其实测查的是最基本的文学阅读素养。
复习有术
作者指出,那些看起来神秘莫测的设题点(可以理解为上文所说的文本的“特殊性”)其实并不神秘,它基本都来自于“初读”的感受。因此在复习时拿到文学类文本,我们可以尝试大胆地将自己第一遍阅读文本时最明显的感受或最吸引你的点记录下来,这些点往往就是最基本的文学阅读素养。
这三个背后的逻辑决定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因文设题”的必要性和阅读价值构成。
本文来自《语文报·高考版》全考练系列2025年现代文专号,一本专号,实现你的阅读自由!
主题速览
感知维度:存在就挺有意思
逻辑维度:世间美好环环相扣
情感维度:情绪价值给到位
文化维度:爆款气质已充满
想象维度:请自行脑补
实践维度:撸起袖子加油干
反思维度:思维逆向奔赴
创造维度:一种很新的××
栏目概览
高考风眼:
为你指明高考考查重点与备考方向
精选高考现代文阅读前沿学术论文,带你了解高考考查重点与改革趋势;特邀一线教师对论文进行点评,给出复习备考的实用策划与操作建议。
阅读视域:
带你掌握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多重视角
(一)高考份额 介绍不同维度思维能力下文本的主要特征,梳理近年高考中本维度文本的考查频率。
(二)目标文本 对标近年高考选文标准,精选切合主题的代表性文本。下设六个栏目,从不同角度精读文本。
1.文本画像 抓取关键词句,绘制思维导图,全景式把握文本逻辑思路。
2.特征提取 精练概括主题,重点指出文中关键的人物、情感、艺术手法等,将高考可能考查的点一网打尽。
3.课文回归 回扣同主题课文,进行对比赏析,轻松提升阅读能力。
4.算法挖掘 瞄准文本中的高考设题点,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详细梳理、归纳,给出该设题点在高考中可能出现的题型,搭建阅读与答题间的桥梁。
5.研究/应用建模 精选针对文本的学术论文或热点时评,助力对“目标文本”的理解与应用。
6.情境可视 充分凸显情境性元素,针对文本设置情境化微写作题,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模拟视域:
让你如临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现场
深入研究近年高考选文与命题趋势,精选切合主题的多种不同类型文本;特邀全国各地名师命制标准化仿真模拟题,通过“刷题”提升答题效率。
识别下方二维码,全年订阅:
来源:《语文报·高考版》全考练系列2025年现代文专号
责任编辑:原 婧
责任校对:赵 敏
终审(负责人):王 睿
订阅方式
关注我们
— END —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