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浴火重生

教育   2024-12-13 07:01   山西  


巴黎圣母院浴火重生


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历经5年修复的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仪式在法国首都巴黎隆重举行。这一历史性时刻吸引全球目光。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历时约182年于1345年竣工,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意义上的哥特式教堂。它也是维克多·雨果家喻户晓的《巴黎圣母院》的素材来源,建筑本身就承载了丰富的文学意义。


巴黎圣母院钟声再度响起,愿世间所有文化瑰宝都免于劫难

巴黎圣母院浴火重生,再绽光华,无疑值得欣慰。当初,一场无妄之火毁了巴黎圣母院,不仅“烧在整个法国的心上”,也让全世界都为之哭泣。究其因,于法国而言,巴黎圣母院是“石头的交响乐”,不仅是地标,还是“国标”;于人类而言,巴黎圣母院不仅具有建筑学意义——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代表,还是一个不朽的文学符号——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巨著《巴黎圣母院》滋润了一代代人的心灵,更是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化遗产。如此种种,都意味着巴黎圣母院具有难以取代的价值。


钟声归来,传奇接续。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其北钟楼的8座钟时隔5年再次敲响,这当然是好事,但不可回避的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钟声再现了美好记忆,也是触达人心的警钟——即如何保护好巴黎圣母院,不让悲剧重演?


一名见证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的游客称:“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无论对巴黎还是法国文化遗产而言,都是一次重生。这个巨大工程不仅是建筑层面的修复,更传达出一种坚韧的力量。我们有责任为下一代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


重修巴黎圣母院是个浩大工程,不仅耗资巨大,更需要无数能工巧匠,需要举法国全国之力,乃至集结国际力量。据介绍,此前,国家文物局曾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等两位中方专家前往法国,就巴黎圣母院修复工作进行交流。巴黎圣母院属于法国,也属于全世界,大家一起努力让巴黎圣母院重现风采,这是理所应当的。


回到文物保护和修复。防止文物被毁,这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重大问题。今年5月,国家文物局、国家消防救援局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其背景是,此前某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生火灾,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造成大礼堂屋顶梁架结构、屋面构造严重损毁,引发质疑。


文物承载文明、传承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加大力度保护文物,强化执法检查。坚决遏制文物火灾事故发生,并无捷径可走,唯有老老实实落实各项制度安排。


比如,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消防部门要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博物馆单位对照《文物建筑和博物馆火灾风险防范指南及检查指引》开展风险隐患自查自改。再比如,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要会同消防部门对整治范围内的文物博物馆单位、文物保护工程工地及相关场所排查整治情况开展全覆盖式检查验收。此外,各文物博物馆单位要结合自身风险制定应急预案,促进文物消防演练规范化、常态化。制度设计再精准,如果不落实,保护文物就是空话。


巴黎人称巴黎圣母院为“我们城市的心脏,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记忆”。其实,对于全世界人民来说,每一件文物、每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承载着历史和记忆,都需妥善保护,不容出现任何差错。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让人看到了世界文化遗产闪耀的光华,而要警醒的是,绝不能让巴黎圣母院重蹈覆辙,也不容其他文物葬身火海。


“一砖一石,日复一日,一世纪接一世纪,爱从未消逝。”但愿从劫难中挺过来的巴黎圣母院继续带给人类独特的审美享受,更期待所有的文物都免于劫难。保护文物,走近文物,一起触摸人类历史与文明的脉动,我们将走得更远更自信。


节选自“羊城派”,2024年12月9日





巴黎圣母院浴火重生:为古老躯壳注入时代脉搏

巴黎圣母院的重新开放,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在岁月的灰烬中奏响重生的乐章,其意义深远而厚重,触动着全球文化的神经。


纵观历史,这座哥特式建筑在塞纳河畔饱经风霜,目睹着法兰西千年的风云变幻,是法兰西历史长卷的实体书签,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历史意义,为法国乃至全球历史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火灾之殇如利刃刺痛全球人心,因其不仅是建筑损毁,更是文化传承的危急断层,切断历史与当下情感纽带,在文明画卷划出道道伤痕。


修复工程需要精心雕琢,严丝合缝还原历史本真。在这次修复过程中,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并举,为巴黎圣母院重新注入灵魂与活力。工作人员用传统技艺精雕细琢,从橡木梁的严选打磨,到石材拼接的精准无误,皆为对历史的敬畏。同时,数字化技术在修复中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3D 模型与虚拟孪生体就像时光回溯的魔法钥匙,开启精准修复的大门,在虚拟世界中预演修复方案。校准细节偏差,现代3D打印技术在一次次重塑的尝试中,试图更好弥补岁月的缺憾。


全球助力修复是文化大同的壮美和声。在巴黎圣母院的修复过程中,各国踊跃捐赠物资,多国专家齐聚。这时,跨越地缘与政治,文化遗产成为全球共有的财富,各国都应承担起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其中,中法合作尤为亮眼,两国在修复工程及后续遗址保护研究深度携手,中国积极主动帮助推进修复进程,为文化交流互鉴立典范,折射东西方文明于文化遗产保育领域的智慧交融与携手奋进。


重开后的巴黎圣母院,是现代与传统的和谐对话空间。一系列智能系统的植入,为其古老的躯壳注入时代脉搏,在尊崇传统时拥抱现代需求,既留存历史纯粹,又拓展文化功能边界。重生后的巴黎圣母院,是古今交融的文化地标,能够为全球文化遗产保育呈上教科书式样本,在现代继续散发着其魅力,激励各方珍视文化传承,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让文化圣火在历史长河永燃不熄、熠熠生辉。 


节选自红网,2024年12月8日




来源:羊城派、红网

责任编辑:李小叶

责任校对:于    烨

终审(负责人):王   睿


分享仅为学习研究所用,如有不妥,请在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扫码进入“语文报高考版”微信小店,更多精彩任你挑选。

扫码关注“语文报高考版”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内容助你高考无忧。


语文报高考版
“语文报高考版”微信公众号由《语文报•高考版》开设,读者定位群体为所有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及高中语文教师。紧扣高考趋势,贴近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系统、有针对性的专业辅导。是报纸与读者,编辑与作者、读者互动的良好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