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遗保护,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赓续。在文化遗产中,非遗是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以来,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医针灸、京剧、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皮影戏、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等众多非遗项目相继申遗成功。此次春节申遗成功,中华文化再添世界级荣誉。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可以说,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遗,彰显中国是非遗保护的“优等生”,不仅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为世界非遗保护传承贡献更多“中国经验”。
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放眼全球,约五分之一全球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每逢春节前后,全世界华人都会围绕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欢庆这一佳节,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文化精神。数千年来,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春节文化得到世界的高度认可,将为世界各国人民打开一扇了解和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铺路搭桥”。这不仅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也对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意义。
春节申遗成功,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要以此为契机,以实际行动保护传承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让春节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春节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对春节文化意义的研究阐释,拓展社会传播,吸引更多群众主动参与春节文化活动,为春节文化保护传承筑牢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非遗+”模式,推动春节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相结合,促进春节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春节文化不仅“活”在记忆中,更“火”在生活里。与此同时,要打好“春节牌”,讲好中国春节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春节文化“走出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节选自“大江网”,2024年12月5日)
2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由来已久,如果从虞舜的传说算起,已有4000多年;如果从汉武帝时重申“夏历建寅”算起,正月初一过年的传统也已持续了2100多年。岁月悠长,积淀丰厚。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哲学;“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是天文;“弟兄团拜处,归去愿成行”,是礼仪;“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斟”,是民俗……作为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被列入非遗名录,当之无愧。
抚今追昔,春节何以一直备受国人珍视,放眼寰宇,“中国年”为何日益受到全球关注?因为它寄托着对“新”的向往。新,代表希望,蕴含企盼,昭示起点,预示收获;因为它承载着对“团圆”的期待,从家庭、社会,到民族、国家,从团圆、团结到凝聚;更因为它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充实之谓美”,甲骨文中的“年”里就有丰收的意象,在新年伊始,享受过去一年的美好,理所当然;展望未来一年的美好,理有固然。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虽然人类社会存在地域、语言、信仰、风俗等方面的种种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也各有欢度新年的方式。但是,求新、求团圆、求美好生活,人们的向往期待是相同的,其中就包孕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理基础和价值基础。
还有不到两个月,我们就将迎来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们欢天喜地过大年,对丰富的春节民俗,要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也要把“中国年”的快乐播撒进整个地球村,和邻居们分享自信的欢乐。这是对春节这一新晋人类非遗项目的最好传承。
(节选自“新华时评”,2024年12月5日)
来源:“大江网”“新华时评”
责任编辑:王静
责任校对:李小叶
终审(负责人):王睿
分享仅为学习研究所用,如有不妥,请在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订阅方式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