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精品赏析:高考真题+名家名作

教育   2024-12-27 20:02   山西  



“锦官城”即成都,因其盛产蜀锦而得名。如杜甫的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再如陆游《乌夜啼·我校丹台玉字》中的“锦官城里重相遇”。“锦官城”这一意象在诗歌中不仅描绘的是繁华、美丽的城市画面,还承载了诗人对历史、亲情、未来的复杂情感。

在本诗中,诗人通过描写“锦官城”表达了他对这座城市的独特感情和深刻思考。“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诗人首先提到锦官城西,强调这里的生活十分困难,尽管如此,乌皮几却仍有归乡的思念。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诗人赋予了“锦官城”一种生活的质感和人情味,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牵挂。“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诗人回忆起过去因担心战乱而离开,现在又害怕回到故乡后,邻里之间物是人非。通过这些描写,诗人不仅展现了“锦官城”的历史背景和战乱的阴影,还表达了他对故乡变化的担忧和对旧日时光的怀念。总之,杜甫通过对“锦官城”的生动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不仅是历史事实的呈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是边塞诗中的重要意象,与“大漠”“汗马”“疾风”“秋草”“旌旗”“明月”“胡乐”等意象组合,呈现出边塞辽阔凄美的景象。长城也是戍卒所处苦寒之地的象征,诗人对戍守边塞的将士予以怜悯和同情,侧面流露出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统一的渴望。长城还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的象征,如毛泽东同志所写:“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在本词中,“长城”这一意象至关重要。它不仅指代古代防御匈奴的壮丽防线,还隐喻着国家的栋梁之才。苏轼以“长城”暗喻冯京,赞扬他的才能和对蜀地的稳定作用。“东府三人最少”一句揭示了冯京在成为参知政事时的年轻有为,他在同僚中年龄最小,却充满活力。冯京的仕途在熙宁三年达到高峰,先任枢密副使,后晋升参知政事,苏轼也提及冯京在任上提携自己,表达了对他的感激之情。“西山八国初平”一句借用了韦皋的典故,以示冯京平定茂州诸蕃部的功绩。两者皆在西川地区展现威望,此典故的运用既凸显冯京的政绩,又增添了文学雅趣。这首词虽为应酬之作,却巧妙融入个人情感和历史感怀,以描绘时事为题材,读来有大气磅礴之感。




来源:2025年古诗歌专号

责任编辑:王静

责任校对:李小叶

终审(负责人):王睿



点击购买啦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语文报·高考版》

全考练系列

订阅方式

扫码进入“语文报高考版”微信小店,更多精彩任你挑选。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语文报高考版”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助你高考无忧。



语文报高考版
“语文报高考版”微信公众号由《语文报•高考版》开设,读者定位群体为所有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及高中语文教师。紧扣高考趋势,贴近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系统、有针对性的专业辅导。是报纸与读者,编辑与作者、读者互动的良好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