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076(下)

文摘   2025-01-11 20:02   加拿大  
舰岛与动力系统
所有资料都来自公开网络,所有分析均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实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四川”舰是中国第1艘、世界第4艘采用双舰岛的大型平甲板军舰。在《航母舰岛发展史(下)》一文中已经介绍过双舰岛的设计理念和优点,这里就不再累述了。076前、后舰岛长度分别是34米和20米,总长54米,不但比075的单舰岛短了12.5米,也比伊丽莎白女王级和“第里雅斯特”号的双舰岛总长度短,这个设计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准了。
在单舰岛的两栖攻击舰中,只有大幅度优化过的美国级第二批次舰岛长度略微小于076。第一批次2艘和黄蜂级8号舰“马金岛”号的舰岛长达88.5米,因为舰桥前设置了一个占舰岛长度约1/3的平台,用于布置拉姆近防导弹、北约海麻雀导弹和卫通天线。其余黄蜂级和前一代塔拉瓦级也是类似设计。
> “马金岛”号的舰岛
舰岛越紧凑,留出的飞行甲板空间就越大。美国级第二批次更改设计后把拉姆发射架搬到了舰桥顶部,北约海麻雀发射架布置在舰桥下一层的小平台上,舰岛中部加高一层,以高度换长度,把舰岛长度压缩到原来的57.6%。
> “布干维尔”号模型的舰岛细节
这是美国海军历经塔拉瓦级、黄蜂级和美国级三代15艘正规两栖攻击舰的最新改进成果,并且自“马金岛”号开始用2台GE LM2500+燃气轮机替代了2套庞大的蒸汽轮机系统,“布干维尔”号舰岛的改进似乎预示着双燃气轮机同样可以采用单舰岛而且长度压缩得很短。
但是这样的单一小舰岛是有代价的,就是主机舱距离过近,抗损能力较差,一旦被命中受损全舰将丧失所有动力和绝大部分电力,彻底瘫痪在海面上。下图是“马金岛”号相对黄蜂级前7艘的改进方案,舰岛下方红色区域是主机舱,中间夹着的黄色区域是辅机舱,整个动力系统都挤在一起。美国的两栖攻击舰敢于采用这样的设计,主要还是自恃海上霸权无人能撼动,相对二线的两栖舰只受到的威胁不大。
其它国家新一代航母和两栖攻击舰之所以偏好采用双舰岛,航空/航海舰桥分离、改善电磁兼容性、提高舰桥生存能力这些都是附带的好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动力系统。在普遍采用燃气轮机作为主动力后,主机舱的尺寸可以大幅度缩小,但燃气轮机对进/排气的要求非常高:进气口面积相对蒸汽轮机和柴油机扩大很多、进/排气流场必须保持顺畅不能有过多弯折、进气需要严格滤清、高温废气排出前需要大面积混合冷空气降温以降低红外特征。这导致进/排气系统的体积和小型化的燃气轮机本身并不成正比。
在055这样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上,进气道、冷却空气进气口和烟囱都被集成在上层建筑结构里,面积非常可观。而航母和两栖攻击舰只有体量小得多的舰岛,上面还要布置各种雷达、电子设备和舰桥设施,因此大都把进气道布置在飞行甲板下方的舷侧,冷却空气进气口围绕在舰岛上的烟囱周围,伊丽莎白女王级和“第里雅斯特”号都是如此。
> 女王级的进气道和冷却进气口面积非常小,其排烟的红外特征将非常强烈。作为主动力的两台MT-30燃气轮机布置在舰岛下方的舷侧外飘突出部上,进气道是短了,但完全没有任何舰体厚度作为防护,生存能力堪忧。
076的舰岛和进/排气系统布局与“第里雅斯特”号更接近,差异在于后者的冷却进气口基本布置在两个舰岛的右侧,左侧和后面几乎没有;而076的前舰岛左侧和两个舰岛的后立面上也有较大面积的开口。
> 两舰右舷对比,076的进气道面积较小且前后平均,“第里雅斯特”号前小后大
> 两舰左舷对比,“第里雅斯特”号舰岛左侧和后面的冷却进气口面积很小,舷侧只有前动力舱有进气道
采用双舰岛可以将前后两个动力舱的间隔拉大,同时维持尽可能小的舰岛尺寸。还是用上面那张图,对比一下两个烟囱/排烟道之间的距离。虽然舰底主机舱的位置可能并不位于烟囱的正下方,这个间距仍然可以比较直观的反映出动力舱的抗损能力和冗余度。
长度及吨位最大的女王级间距也最大,但它的阿喀琉斯之踵就在于类似舷外机的2台燃气轮机。076的间距是35米,比“第里雅斯特”号大2米,中间还布置了一部舷侧升降机。而美国级两个批次无论舰岛多长,间距都只有14米,说明动力舱结构没有变化。075采用全柴动力,4台柴油机共用一个大型烟囱。
下图是出云级的动力系统展板,4台LM2500两两一组分别共用一套进/排气系统,进气管来自舷侧,排气管通到前后烟囱上,这是非常典型的燃气轮机布局。4台发电机中前2台并排,后2台纵置,动力舱前后距离较长。但是因为采用单舰岛,相应的舰岛长度达到74米。

大鱼鉴水
大鱼鉴水,坚持原创的军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