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象山的大徐镇,有一个宁静而独特的村落 —— 海口村。它犹如一颗镶嵌在海边的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走进海口村,仿佛踏入了一段历史的长河。那古老的海口桥,横跨在枫溪之上,南桥的砖石仿佛在诉说着明朝弘治六年的故事。岁月的痕迹印刻在桥身,每一道纹路都是历史的沉淀。桥下的枫溪潺潺流淌,如同岁月的乐章,永不停息。溪边的树木郁郁葱葱,为这座古老的桥梁增添了一份生机与宁静。
根据《徐氏宗谱》记载,清朝年间村始祖徐凤翔原住象山县钱仓,因劫匪猖獗,不得安宁,故迁逃到如今的海口村生根落脚。
此地处于西沪港畔南侧终端海岸,海潮一日两涨,昼夜不停,上有珠山、射箭山东南两支较强的山水汇集入海,故而被后人称为海口村。
不远处的叶庆庙,庄严而神圣。这座始建于公元 1865 年的庙宇,历经了无数的风雨和劫难,却依然屹立不倒。它见证了海口村的兴衰变迁,承载着村民们的信仰和希望。庙内的香火袅袅,梵音阵阵,让人的心灵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
而那军民塘水库,更是海口村的一颗璀璨明珠。广阔的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树。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仿佛是大自然的画笔在水面上勾勒出的美丽画卷。水库边,村民们悠闲地散步、垂钓,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这里不仅是村民们的生活源泉,更是他们心灵的寄托。
早年与海口村一海之隔的宁海薛岙人,捞取近海海底的贝壳后,经煅烧、熔化、过筛制成蛎灰,试用于建筑砌砖,牢固度远胜于优质黄泥,且色泽洁白,被推广开来。一向有经济头脑的海口人特地前去学习,并请师傅来村里指导,该村逐渐发展成蛎灰专业村。制蛎灰的工作十分辛苦,但在当时海口是缺粮村,村民们只能以此维持生计,直到 1977 年后水泥进入市场,海口村民才逐渐告别蛎灰生涯。
曾经,海口村的蛎灰文化是村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辛苦的制蛎灰过程,是村民们为了生存而付出的努力。他们在灰尘中劳作,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生活的希望。如今,虽然蛎灰文化已经渐渐远去,但那份勤劳和坚韧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海口村的土地上。
海口桥村口的海口桥横跨于枫溪之上,分为南北两桥,其中南桥建于明朝弘治六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叶庆庙面积 600 平方米,始建于公元 1865 年,历经几次劫难、大修后 “涅槃重生”,是村里的重要宗教文化场所和历史建筑。
军民塘水库2005 年建成,占地 2700 亩,塘边风景秀丽,不仅可以养殖鱼虾蟹等水产,也是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为海口村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美丽。
海米木木亲子庄园位于海口村,三面环山一面朝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庄园内拥有多种独立别墅和丰富的室内室外儿童游乐设施,如亲子足球、荡秋千、儿童泳池、大型滑滑梯、实木拓展、沙池攀岩、海洋球、帐篷、乐高积木拼搭区、绘本区、手工绘画区等,是亲子游玩的好去处。
如今的海口村,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海米木木亲子庄园的欢声笑语,为这个古老的村落增添了一份童趣和活力。孩子们在游乐设施上尽情玩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里,不仅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家长们与孩子共度美好时光的地方。
海口村,它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活力;既有宁静的山水,又有温馨的人情。它是岁月沉淀的结晶,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村民们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的美好家园。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让我们走进海口村,去探寻那隐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去感受那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