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勘查检测技术的外墙渗漏诊治修复系统及应用

企业   2024-11-21 08:12   江苏  

广告:咖乐防水


广告:德高

广告:科顺防水

广告:雨虹到家

摘要

探讨了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筑外墙渗漏问题的智能解决策略,强调了人工智能与现代检测技术的结合运用。采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三维激光扫描等先进技术对建筑外墙进行高效、精确检测,并结合大数据分析构建三维模型,实现实时精准定位渗漏点。智能诊断系统进一步基于数据分析生成科学的修复方案,借助 5G 技术实现远程操控和实时反馈,有效提升建筑渗漏诊治修复的效率和质量。







引言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推行全国范围的城市更新行动策略,标志着城市更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部署[1]。在对老旧小区的升级改造中,建筑防水渗漏修复是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更新工程中的痛点、难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既有建筑外墙渗漏智能诊断与修复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核心发展方向是绿色化和智能化相结合,旨在确保既有建筑在运维阶段能够实现高效监测,保障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与健康运行。

通过采用建筑外墙渗漏智能检测设备以及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渗漏快速准确地识别,但要实现渗漏智能化修复仍需进一步深化研究。于现代检测技术建立既有建筑外墙渗漏智能修复系统,将智能化检测设备与信息化大数据系统有效整合,实现智能勘查、自动诊断并制定修复方案的目标,同步开发一体化防渗漏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在建筑外墙智能检测评估基础上的系统性修复工作。


01

建筑外墙渗漏损伤调研分析

建筑外墙是建筑外围起维护和承重作用的关键构造,随着我国节能环保材料技术的进步,外墙构造做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既有建筑外墙最早采用实心黏土砖筑造,逐渐发展成采用预制混凝土、现浇混凝土、加气混凝土砌块和空心砖等多类墙体材料筑造。为满足保温和防水需求,在墙体结构中增加了保温层和防水层,之后再进行面层涂料、真石漆、瓷砖或外挂石材施工[2],典型的外墙防水构造见图 1—3[3]。
图1  涂料饰面外墙防水防护构造
图2  块材饰面外墙防水防护
图3   幕墙饰面外墙防水防护构造
建筑外墙长期受光照、温度、湿度和风力等环境因素作用,防水层、保温层等材料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受到挑战,墙体出现饰面材料脱落、空鼓、开裂等问题,进而引发建筑外墙渗漏(表 1)[4]。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材料本身的性能、水分侵入、外力冲击、温度变化以及施工工艺等因素:1)外墙构造层次趋于复杂,增加了防水和保温难度;2)防水节点处理不当,门窗制作安装不规范,形成渗漏通道;3)经过多年使用,外墙材料受不均匀沉降、气候干湿交替和热胀冷缩等因素影响,产生各类裂缝;4)基层材料收缩引起涂料饰面开裂、饰面砖粘贴不饱满,墙体与饰面层之间积水;5)构造层次中不同材料间的线性膨胀系数差异,引发空鼓、剥落现象;6)地震、风荷载等外力导致的结构变形也可能加剧渗漏问题;7)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外墙板间的密封胶失效,接缝处出现渗漏[5-7]。

表1  建筑物外墙典型破坏形式及原因分析


02

外墙渗漏智能检测方法

2.1 外墙渗漏传统检测方法

建筑外墙渗漏的传统检测手段包括目测法、锤击法及红外热成像法等。目测法操作简单、直观快速,成本适中,但依赖检测人员主观判断,准确性存在一定随机性[4]。锤击法是一种人工现场检测方法,受限于操作范围较小,且往往需要搭建脚手架或使用吊篮辅助,提高了成本,检测效率较低[8]。进入 20 世纪 90年代,我国开始广泛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建筑外墙的结构损伤检测领域[9]。饶悦[10]的研究特别关注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房屋渗漏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相较于传统的现场检测方法,红外热成像法在确定渗漏位置上精度更高[11]。然而,此方法高度依赖专业人员结合检测时间、拍摄角度、房屋朝向、周边绿化遮挡等条件解读图像的能力,可能出现识别难、检测精度下降、效率低等问题[12-15]。此外,还有探地雷达法,是利用高频电磁脉冲波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时频特征和振幅特征的差异,来判断建筑物内部是否存在缺陷[16-17]。

2.2外墙渗漏智能检测方法

人工智能技术有力推动了现代产业体系向数字化转型,在建筑领域,尤以识别算法的广泛应用表现突出[18]。智能检测技术在识别和定位建筑主体结构、地下工程、装饰工程中存在的裂缝、渗漏等损伤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19-22]。在建筑防水领域,结合物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设计、施工、运维等环节的信息化、智能化,这是建筑防水领域智能诊断技术的一次重大革新。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热成像仪及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技术,成功解决了传统检测方法在检测范围和效率方面的局限性。

2.2.1 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机或红外热成像仪

无人机凭借其便捷、快速、轻便和多功能的特点,能迅速提供真实可靠的现场信息。在外墙渗漏和损伤检测中,通过搭载红外热成像仪或高清摄像机,可实现对建筑立面全面、无死角检测,显著提高检测范围和精度。红外热成像仪依据物体表面温度变化,将建筑外墙发出的不可见红外辐射转化为可视化的热图像,图像中不同的颜色代表墙体各区域不同的温度状态。通过专业的软件分析热图像,可以根据墙体整体温度分布特点,如空鼓区域墙体平均传热系数较低,而渗漏区域墙体平均传热系数较高、传热速度快、表面温度低,识别出空鼓和渗漏等缺陷[23]。无人机搭载的高清可见光摄像头可以在设定的距离对建筑外立面进行高清拍照或录像,收集的数据经技术人员人工筛选分析或计算机边缘计算自动筛选分析,可精准找出外墙缺陷。本研究采用无人机搭载双光摄像头对上海市裕德路电信楼外墙空鼓、渗漏等情况进行图像分析,排除干扰因素后,确认 R1、R4 存在明显低温区,推断这两处存在渗水;R2、R3 存在明显高温区,判断这两处存在空鼓(图 4)。

图 4  上海市裕德路电信楼外墙图像分析

检测系统中的无人机平台应当具备便携、悬停精度高、飞行稳定、定位精确、图传距离远等特点以及一定的载荷能力[24]。对于无人机技术指标以及与其配套使用的红外热成像仪、渗漏巡检仪、裂缝宽度观测仪、非接触式水分测试仪等感应式测试仪器的技术指标,需要进行适配性研究。本研究选择大疆 M300 型无人机,初步筛查并预处理建筑外墙图像,提取并筛选裂缝特征,计算裂缝检测和评价所需的各种参数,拼接原始图像及检测结果图像,开发了缺陷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通过远程数据传输,实时生成建筑外墙裂缝识别效果图及裂缝参数测量报告(图 5)。

图5  图像传输处理框图

2.2.2 三维激光扫描与红外热成像检测融合法

红外热成像仪在检测建筑构件、结构或外立面装饰层的空鼓、渗漏等热工缺陷时,只能提供二维图像信息,难以精准定位缺陷位置,且数据存储和管理较为混乱,无法实现简洁高效的管理目标[25]。随着逆向建模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激光扫描仪被用于三维建模,以其高效、精准、智能化等优势,主要应用于构件质量评价、变形检测、安装误差测定以及点云数据重建等工作,其可视化程度高、效果显著[26-27]。借助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扫描并拼接建模,获取立面的点云数据,然后利用 Scene 软件对采集的点云数据进行配准拼接、去噪、抽样和纹理映射等处理,构建出含缺陷信息的三维模型,从而实现缺陷位置的精准定位和数据的高效管理[28]。三维激光扫描与红外检测融合技术不受周围环境和气温影响,适用范围广泛,弥补了单一红外热成像法对天气条件要求较高的不足。常见几种建筑外墙渗漏智能检测方法及其评价详见表 2。

表2  外墙渗漏数字化检测方法及评价一览表[4]


03

建筑外墙渗漏智能诊断修复系统

3.1系统主要功能

智能外墙渗漏诊断设备能够实现对外墙渗漏的简便快捷检测,通过整合智能化检测设备与信息化大数据系统,达成智能勘查、诊断和修复方案的自动化制定。智能诊断修复系统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发适用于无人机搭载的集成外墙检测系统,显著提升智能勘查的效率,实现对外墙渗漏的智能诊断;2)利用现场采集的照片和视频资料,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建筑物三维建模,并在模型中标注外墙缺陷情况,构建既有建筑外墙缺陷的大数据库;3)提高三维建模的精度,确保模型与实际外墙缺陷一一对应,使得智能勘查诊断系统能通过分析三维模型和缺陷数据库,精准定位建筑物的实际问题并出具修缮方案;4)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可见光和红外成像设备,高效采集建筑物外墙数据,实现近乎实时(约 5 s 延时)的远程传输,支持异地建筑外墙情况的实时勘查与专家远程会诊,有效解决不论建筑物外墙问题严重与否都需要派人去现场勘查的问题。

3.2 系统关键技术开发

3.2.1 前端设备整合优化

针对无人机远程定位准确性、搭载红外热成像仪拍摄的红外图片未能实现自动处理及实时传输等问题,重点研究无人机平台、高清图像视频采集设备、红外成像装置、远程数据传输设备的匹配整合,开发数据传输系统。通过预先规划无人机飞行路径,实现无人机自主巡查、自主充电和数据上传等功能,建立智能诊断前端设备的标准配置和数据传输平台,以实现图片自动处理及渗漏缺陷的精准定位。

3.2.2 智能诊断与修复软件平台建设

融合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采集的高清图像数据、红外热成像数据和三维激光扫描形成的 3D 模型数据,重构建筑外墙的三维信息模型,直观展现渗漏缺陷。运用图像处理、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提取、处理和分析采集的图像信息,建立建筑外墙缺陷数据库系统和三维建模展示系统。搭建无人机+红外前端智能诊断整合平台,开发远程数据传输软件;针对图像质量和数据传输难题,采用理论研究,建立大数据缺陷数据库和相关软件;针对缺陷数据对比识别问题,结合 BIM 技术和图像 AI 识别,建立智能诊断识别系统应用平台,进而建立建筑外墙缺陷智能对比识别系统,实现既有建筑外墙渗漏的远程数据传输、远程专家会诊、自动生成勘查报告和修复方案。智能诊断系统采用三层架构(数据接入层、数据存储与分析层、数据应用层),降低各层间耦合度,并构建分布式数据抓取框架,分离数据抓取、存储、分析和展示四个环节,形成高效、可扩展的整体框架,能灵活处理各种视频流数据,并可针对不同交易平台特性及数据规模进行软硬件两方面的扩充。同时,针对外墙渗漏问题,通过开发透明无损修复新材料,结合智能诊断平台,实现系统化无损修复目标,并构建起集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的外墙裂缝勘查、图像识别及修复一体化智能诊断评估平台。目前,该智能诊治软件平台已在建筑外墙损伤渗漏修复改造项目中得到应用,并持续优化提升其功能。

3.2.3 基于 5G 技术的工作流程

在检测前,制定详细的检测方案,选取合适的建筑外立面检测点,确保环境适宜、天气条件满足要求,并检验无人机和红外线热成像仪的性能指标。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机和红外摄像头,从地面升至楼顶,通过 5G 技术实时回传高清摄像机和红外摄像头捕获的图像数据,让操作者既能通过普通可见光画面清晰观察到墙面裂缝,又能通过红外非可见光揭示隐藏的空鼓、渗水点[29]。随后,通过电脑等设备利用 BIM 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并通过智能诊断、评估、修复系统,专家们进行远程会诊,更精确地识别潜在隐患位置。通过与电信部门合作,搭建无人机飞行控制网络平台,实现无人机的高效自动化管理、控制和数据采集。大量采集的高清视频经由该平台,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与红外图像融合技术逆向建模及 AI 识别分析缺陷点,结合缺陷大数据库对比分析,辅助人工审核后,即可快速生成智能化建筑外立面渗漏、损伤的勘查与修复初步报告。整个工作流程示意图见图 6 和图 7。

图6  智能诊断修复系统工作流程

图7  智能诊断修复系统硬件构成模组


04

建筑外墙渗漏诊断修复系统应用案例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江海路 235 号的海门金色维也纳小区 1 号楼,共 16 层,总高约50m,外墙装饰面采用面砖。由于业主希望查明 1 号楼外墙饰面层是否存在渗漏和空鼓现象,遂委托东方雨虹建筑修缮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专业检测。2022 年 6 月 10 日,公司采用建筑外墙渗漏诊断修复系统对金色维也纳小区 1 号楼进行了全面检测。检测过程中,使用无人机搭载红外及高清可见光设备收集数据,并通过 5G 网络将实时采集的数据上传至云端,存储于建筑外墙渗漏诊断修复系统后台。系统运用 AI 算法自动筛选识别数据,生成初步检测评估报告。初步报告经检测技术人员复核确认后,形成了详尽的最终外墙检测评估报告。结果显示,金色维也纳小区 1 号楼外墙共发现114 处不同类型的病害问题,其中包括 77 处空鼓位置、6 处规则性线性开裂、18 处不规则开裂以及 13 处零星渗漏点,外墙存在较大的抹灰层和饰面层(面砖)局部脱落隐患。如图 8 所示,东立面 15-16 层区域,R1、R2 位置存在空鼓,R3 位置存在渗水问题。


图8  金色维也纳小区 1 号楼东立面图像分析


05

结语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了既有建筑外墙渗漏损伤的类型并分析了产生根源,介绍了外墙渗漏的传统检测方法和新型智能检测技术,尤其是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机、红外热成像仪及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外墙渗漏智能诊断修复系统,该系统能够快速精准识别渗漏位置,通过构建三维信息模型和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对既有建筑外墙缺陷的综合诊断和智能化修复方案的生成。5G 技术在智能诊断过程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数据实时传输与远程协作,增强了建筑外墙渗漏问题解决的时效性和专业性。最后,通过对江苏省南通市海门金色维也纳小区的实际案例分析,证实了智能渗漏诊断修复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充分展示了这一高新技术在建筑维护与城市更新领域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20-07-20)[2023-12-15].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7/20/content_5528320.htmivk_sa=1024320u&wd=&eqid=b6a1382400007e93

000000066478846a.

[2] 张涛.国内典型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外墙防水防护技术规程:JGJ/T235—201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王璞瑾,肖建庄,段珍华,等.建筑物外立面损伤检测智能化发展趋势[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22,39(4):24-37.

[5] 董建锴,伍经纬,徐先港,等.我国外墙外保温脱落原因及检测技术介绍[J].低温建筑技术,2020,42(7):31-35.

[6] 李楹,董峙良,熊伟.外墙饰面砖空鼓及脱落原因分析与控制方法[J].工程质量,2021,39(2):92-94.

[7] 吴思杉,田泽辉,王礼建,等.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外墙接缝防水技术研究[J].四川建筑,2021,41(S1):141-143.

[8]叶家辉,田静静,熊厚仁,等.基于超声波技术的玻化微珠外墙外保温系统劣化特征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20(11):74-78.

[9] Balaras C A,Argiriou A A. Infrared thermography for building diagnostics[J]. Energy and Buildings,2002,34(2):171-183.

[10] 饶悦171-183..红外热像技术在房屋渗漏检测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12):59-60.

[11] Barreira E,Almeida R,Delgado J. Infrared thermography forassessing moisture related phenomena in buildingcomponents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16(110):251-269.

[12] 侯东序,徐驰,张勇,等.红外热像法检测建筑外饰面层空鼓方法研究[J].工程质量,2020,38(5):35-40.

[13] 陈琳.基于红外热成像的北方居住建筑外墙热阻辨识方法[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

[14] 刘少亮.无人机红外成像技术的外墙缺陷检测研究[C]//全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交流会暨《施工技术》2019 年理事会年会.2019.

[15] 姚娟.房屋外墙饰面层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处理建议[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0(10):100.

[16] 张东波.探地雷达技术在无机保温砂浆外墙外保温系统无损检测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20,49(9):16-19.

[17] 张东波,王卓琳,蒋利学.既有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无损和微损检测技术[J].施工技术,2020,49(9):24-30.

[18] Salehi H,Burgueno R. Emerg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hod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J]. Engineering Structures,2018(171):170-189.

[19] Saleem M R,Park J W,Lee JH,et al. Instant bridge visualinspection using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by image capturing and geo -tagging system and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J].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2021,20(4):1760-1777.

[20] Gao Y,Mosalam M. Deep transfer learning for image-basedstructural damage recognition[J]. Computer-Aided Civil and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2018,33(9):748-768.

[21] Khan S,Yairi T. A review on the application of deep learning in system health management [J].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2018(107):241-265.

[22] Koch C,Georgieva K,Kasireddyv R,et al. A review on computer vision based defect detection and condition assessment of concrete and asphalt civil infrastructure [J].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2015,29(2):196-210.

[23] Bucher C G. Adaptive ampling-an iterative fast monte carlo rocedure[J]. Structural Safety,2003,5(2):119-126.

[24] 王玉磊,汤雷,钱思蓉.基于无人机和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小型水库坝体早期非稳定渗漏检测系统[J].无损检测,2020,42(12):61-65.

[25] 曾晓文,陈国锋,张咏梅.屋面渗漏红外检测中影响灵敏度的因素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27(6):71-73.

[26] 万智勇,黄耀英,赵新瑞,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面板堆石坝挤压边墙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7,34(6):56-61.

[27] 胡向阳,许明,张文二,等.河工模型断面水面边界激光快速扫描测量[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7,34(11):144-147.

[28] 冯国正,刘世振,李艳,等.基于 GNSS/INS 紧耦合的水陆地形三维一体化崩岸监测技术[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36(10):94-99.

[29] 周国强,王茁,余凯.东方雨虹“5G+无人机”助力外墙体检 [J].中华建设,2021(5):28-29.


近期活动:
与民建防水及渗漏修缮企业共同编写!《自建房防水与渗漏修缮技术》启动编撰





长按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广告:豪扬建材



原文刊载于《中国建筑防水》杂志2024年第4期(作者:程建伟1、陈刚2、张广辉2,作者单位:1、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作者简介:程建伟,男,1972 年生,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联系地址:221140 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襄王南路 1 号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运营:《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

    苏州悦居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执行主编:潘文亮

责任编辑:彭庆(收稿邮箱:admin@jzfsonline.com)

广告联系:马兴华(联系电话:13776076897)


版权声明

本号为《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旗下微信公众号,任何报刊、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在未征得本社同意的前提下,不得对本号原创作品进行转载、摘编。如需转载、摘编,需征得本社同意,并向本社支付稿酬(个人微信进行转发,分享,不受约束)。本着及时传播的目的,本号会对部分精选文章进行转载。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敬请谅解,同时请原作者在文章推送两周内与本号取得联系,本号将按《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的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悦居防水
《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旗下服务家装防水与渗漏维修的公号,以《中国建筑防水•悦居》电子杂志为基础,结合悦居防水服务平台,科普家居防水专业知识,传递本领域相关政策、市场、技术信息,搭建企业与用户交流、交易的平台,解住户渗漏之忧,做百姓防水帮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