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消极被动,甘愿受欺负的人,到底怎么想的?|心理译站
文摘
社会
2024-12-28 12:01
广东
关注我,让自己更懂心理广州心理咨询
适度的权力感、控制感,对于维持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有些人进入关系,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可以控制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中,获得权力是建立关系的主要动力之一。有些人在关系中,对于控制他人的行为感到不适,他们更愿意表现出顺从、被动,并让渡自己的权力,让另一方替自己做决定,即使这些决定对自己没好处,甚至有损害,也会消极地接受,并不会为自己争取什么。在关系中,权力是一种对重要资源(地位、财富等)的不平等控制权。也就是说,权力大的一方,可以给予/夺走另一方某些有价值的东西。① 回报:有能力提供某种好处;
② 强迫:有能力惩罚对方;
③ 规则效力:规则/法律/伦理所赋予的影响他人的能力;
④ 专业/知识:拥有专业知识
⑤ 说服力:有强大的沟通技巧、人际关系能力等
⑥ 个人魅力:拥有某种气质或令人臣服的魅力很多人会花时间精力,努力让自己变得更有权力感。例如,研究怎么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发展强化社交网络,学习如何在竞争中通过权力手段加强胜算,等等。谁不想要权力呢?尤其是,当权力可以控制他人或某些事情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不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事吗?2022年的一项心理学研究(Hull et al.,2022),从受调查者对权力的观念认知出发,给出了两种潜在的解释。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与权力有关的联想,大致可以分为两种:①正面向:有些人相信权力是一种合作的形式,赋予某人权力,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家的共同目标;②负面向:另一些人更关注权力的强迫性质,认为关系中的权力,可能会造成自私自利、剥削虐待、精神控制等危险后果。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可能会产生回避权力的倾向,但是其中的原因是不同的:正面向回避:权力很好,但是我不想负责
关系中的权力,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影响力"。在回避权力的人眼里,对于控制他人的兴趣,或许远远比不上对于执掌权力所需要付出的代价的焦虑--对责任的恐惧、自由与机遇的丧失。关系中的某一方可能会更多地获益,另一方则会受到损失。回避权力的人,或许并不想要为这些决定的后果,以及可能对他人产生的影响负责。另外,选择为一件事情负责,也意味着要付出自身的一些资源(精力、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束缚自己,同时也意味着牺牲掉做其他事情的一些机遇和可能性。负面向回避:权力是邪恶的,我不要它
攻击、强迫、欺骗、自私、腐败、不公、压榨、威胁、冷漠、异化、自恋、麻木、虚伪.....“为了获得并保持权力,操控和欺骗他人是必要的手段”......这些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与权力有关的负面联想,可能会让一些人对其产生厌恶和回避。这种负面的认知,可以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找到支持的证据:许多身处高位的商人、政客、明星表现出冷漠、自私,贪婪的特质,既不关心社会正义,不在乎他人的苦难,又缺乏基本的道德素质。并且,这些人在得势前后的表现往往判若两人,谦卑变成了骄傲,热情变成了冷淡,......“这不是权力腐蚀、异化的结果吗?”怀抱着这样的想法,害怕权力会改变自己的人格,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的人们,可能就会选择拒绝权力。这样的观念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还有一种更中性的理解:权力是一面放大镜,它会把一件事、一个人身上,原本带有的好的、坏的倾向都放大。面对偏见、(性别、种族)歧视、虐待(家暴)等社会问题时,增强受害一方的控制感、权力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也往往是最难处理的部分。这些受害者中的很多人,回避、拒绝权力的倾向,要比害怕身心受损的程度更高,他们要么缺乏为自己负责的能力或勇气,要么相信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力,是“自私”、“丑陋”、“会因此遭受报复或抛弃”的行为。无论是哪一种观念造成的困境,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可以改变的,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经历一段段反复、曲折的过程,有时还需要在现实层面获得一些资源的支持。
1· 当你看到“权力”这个词,你内心有什么样的想法或感受?
2· 对你来说,“权力”意味着机遇还是责任?
3· 更大的权力,往往意味着承担更大的责任,你对此感到害怕吗?如果你做的某些决定,可能会对别人产生负面的影响,你会因为强烈的愧疚、羞耻感而犹豫不决吗?
4· 想象一个“掌控着权力的人”,你觉得ta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这些特征中,是正面的较多,还是负面的较多呢?
5· 假如此刻,你突然“大权在握”,你认为自己的性格,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会的话,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Hull, K. E.,Overbeck, J. R.,Smillie, L. D., &Howe, P. D.(2022).The P-Word: Power aversion and responsibility aversion as explanations for the avoidance of power.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52,184–196.doi.org/10.1111/jasp.12广州红树林心理
你的点赞和在看是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