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尚未开展的省份,介于批发侧和零售侧市场中间的售电公司,以固定零售价格的方式签约电力用户,同时承担了批发侧市场的偏差考核。
在电力现货市场已经开展的省份,同样位置的售电公司统一处理所代理的电力用户的实际用电量和合同用电量之间的偏差,依然是留给电力用户一个相对稳定的零售价格。
售电公司风险屏障的作用,使得电力用户不需要将自己暴露在电力批发侧市场的价格波动中。
实际上用户所支付的零售电价费用,是会低于自己独自参与批发侧市场所能获取的交易均价。因为自己电量有限,且没有那个交易技术,自己去折腾的话往往得不偿失,所以要找专业的机构代为服务。
而对于这部分差额的付费,其实就是为降低风险在付费,而负责降低风险的就是售电公司。它通过聚合这些小散的电量资源,通过自己的预测技术,在实现盈利的同时也有效地管理了电力用户的价格风险。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售电公司批发侧交易均价<零售价格<中小用户独自参与批发侧交易均价
但是,当关系型的售电公司因为技术不佳而逐渐退场,这些售电公司留下来的用户负荷也会被依然存活的售电公司所竞争。
而依靠技术依然活跃于市场的售电公司,因为每天都可以获取市场出清价格对于自己申报行为的反馈。
只要时间足够,那么多数售电公司会更加熟悉当地市场,熟悉交易对手以及竞争对手的策略,进而整个批发侧市场会愈发趋同。
而当申报技术各家都大差不差的时候,想要继续在零售侧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售电公司的另一面就需要展现,那就是其作为电力用户管家型的一面,我称之为负荷管理。
零售侧的竞争力
归根到底,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存活,一切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盈利。
在零售侧市场,掌握的负荷量越多,签约的用户越多,那么售电公司在另一边的批发侧市场上也会更有底气。
对于电力这种同质化的商品,作为电力用户最为关心的也就是价格,所以零售电价也就成了各家售电公司在零售侧市场的重要竞争力。
单看零售侧电价,似乎只是一个与用户签约的价格而已,没有什么好分析的。
但通过之前我们对于售电公司盈利模式的分析,可以得知,零售侧电价所呈现的价格,与该售电公司在批发侧市场上可以获得的交易均价以及其在零售侧市场的渠道费用息息相关。
在批发侧市场,售电公司购电成本基本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签约的中长期电量合同,一部分是偏差电量在现货市场的结算。
而长远来看,现货市场通过最后的供需匹配来反映真实的价格,而中长期签约价格又会看向现货市场的价格。
这些价格虽然可以描述成一个叫做“加权均价”,作为市场信号向外传递,但本质上每家发电企业,每家售电公司的自身均价,可能并不和这个总体的均价一致。
能获取低于市场均价的售电公司们,显然在零售侧市场上,操作的价格空间就较大。
所以一方面将自己在批发侧市场上的购电成本搞低,另一方面将自己在零售侧市场上的获客或者维护用户的费用搞低,都有助于降低售电公司在零售侧市场的签约价格,进而获得竞争力。
批发侧发力
一家售电公司如何在批发侧发力,不在交易一线不敢妄言,但根据我有限的认知来看,那就是要严格控制自己的不平衡资金。
中长期合同签约的价格,各家大差不差,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但每天都在举行的现货市场中的价格可是千差万别,而且本质上合同电量和实际电量永远出现会偏差,这也让各售电公司一定会在现货市场上存在不平衡资金。
如果偏差电量多发生于现货市场价格高的时刻,那么不平衡资金无法覆盖零售合同对应金额,售电公司就会亏损。
在目前需求方只报量不报价的前提下,做好对负荷的预测就至关重要。
倘若能够清晰地预测好每个交易周内的电力用户的用电负荷,不产生过多的不平衡电量也就没有过多的不平衡资金。
通过在时间序列上由远及近的各类中长期市场中签约固定价格的电量合同来降低一部分风险,最小化暴露在现货市场上的偏差电量,这是一种稳妥的选择。
所以提高对所代理用户负荷的预测能力是售电公司进行负荷管理的重要一项,这需要能够及时感知用户用电情况,积累用电数据,通过回访调研逐渐熟悉用户用电行为。
当然,现货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带来了风险也带来了一些机会。
如果对市场价格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在现货市场价格较低的时候,引导用户多在此使用电能,而在现货市场价格相对较高的时候,引导用户削减负荷用量,也可以反向利用偏差电量获取收益。
不过这个前提就是作为“需求侧响应”的组织者,售电公司不仅需要对市场价格有一定的预判,也需要能够对用户的负荷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调用用户负荷的代价自然是要让利,但充分了解负荷情况,做到能调用的时候真的能完成响应,这也需要售电公司对用户负荷有更高的熟悉程度。
单纯调节用户负荷的能力可能有限,那么工商业储能或许才是售电公司最好的调节资源。
可见,在批发侧要想获得更好的交易均价,售电公司绕不开对于电力用户负荷的管理,这里面包含了预测和调节两个方面。
零售侧发力
当批发侧的价格定的差不多的时候,其与零售侧定价的差额就是售电公司的收入。
而收入是否能够转化成利润,还要看售电公司自身的运营成本。
售电公司一般属于轻资产公司,成本方面占大头了除了人员工资、房租和信息化系统摊销外,就是用来维持电力用户“忠诚度”的交易成本了。
但随着市场机制越来越健全,用户认知水平会提高,存量市场上售电公司的竞争也会加剧,所以届时想要维护住已经在服务的用户,乃至竞争其它售电公司的用户都需要继续降低交易成本。
一方面,售电公司需要在直营和渠道方面做选择,这里并不一定说依靠直营就便宜,选择渠道费用就会更高,这完全取决于售电公司自身的运营情况。
选择合理的拓宽和护客方式都是售电公司在零售侧市场该考虑的。
而另一方面,已经触达了用户的售电公司,已经对用户负荷了如指掌的售电公司,不应该浪费已经打下的基础,而是应该多做点“副业”。
作为一家与电打交道的售电公司,了解用户侧,也就是表后的涉电业务也是理所应当。
分布式光伏、工商业储能、充电桩、节能减排、电费管理,电力运维、综合能源等等都可以涉猎,起码也应该做到一个可以被咨询的角色。
用户整体电量的大盘子在售电公司手上,自然也希望一些涉电的事儿售电公司就能解决,至少能够替自己当个参谋。
而这部分服务所提供的价值,并不一定就能通过货币回报来体现,但这也可能无形中增加了售电公司与用户之间的粘性,降低了交易成本,换来了用户持久的“忠诚”。
这依然需要售电公司在负荷管理上面下功夫,不仅有对用电的“旧负荷”的维护,还有光储充等“新负荷”的管理。
小结
为了能够在存量市场上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零售侧市场上的竞争力。
售电公司就要展示它的C面,一种管家型的售电公司,主动参与到用户的负荷管理中。
这不仅可以便于自己更好地预测所代理的负荷电量,具备在关键时候可以调节用户负荷的权力和能力,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咨询及服务,满足用户对其他涉电业务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售电公司对用户负荷之间的粘性,降低交易成本。
如果把用户的负荷仅当成售电公司在批发侧市场上套利的工具,这显然不是一家优秀企业该有的运营意识。
不能把用户当成真正的用户,那带来的必然是用户的流失以及交易成本的增大。
一些现货市场发展较慢的省份,售电公司处于增量市场,可能更多聚焦于其A面,那就是负荷获取。
因为只有更多的电量才能保证自己在无现货的批发侧市场上有更高的议价能力,同时降低自己的偏差考核风险。
一些现货市场发展较快的省份,处于存量市场,售电公司们优胜劣汰,更多展示其B面,那就是风险屏障。
只有技术更好的售电公司才能在偏差电量必然产生的条件下,优化不平衡资金,确保用户处于价格稳定且自己处于盈利的状态。
而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存量市场下,因为交易次数增多而带来的技术能力趋同,售电公司可能面临“更卷”的地步,那就要更多展示自己的C面,做电力用户的电管家,进行负荷管理。
打破内卷的方式只有向外伸展,一专的售电公司也该变成雪花般的多能。
一些自己对于售电公司不成熟的思考,与大家分享,希望看到更多属于售电公司们那特有的电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