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用户侧的涉电业务,不论是电力交易、电力运维,还是光伏储能,综合能源,都旨在为用户实现节能、减排和降费的目的。
这三类需求在我的理解下,都是与电这种商品有关的“性价比”。
所谓节能,就是说在不影响用电体验下的能耗降低,这个体验具体可到灯光的照明度,空调所调整的室内温湿度。也可以泛指企业的营业额和产量等,总不能为了节能而刻意关闭一些用电设备,进而影响了用电收益。
所以这里节掉的能耗是指那些对具体用电体验带不来任何效果的被浪费掉的能源,这需要一些新的节能替代技术,同样也需要一些管理措施和行为上的调整。
而节能所带来的效果,或者说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能耗的最小化。那么在这个已经最小化的能耗下,又会衍生出另外两项“性价比”。
首先是减排,就是说在这个不能再降低的能耗下(否则影响用能体验),排放的温室气体更低。
这相当于要求这些能耗的提供源头要尽可能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那么分布式光伏,储能以及电力交易中的绿电都是为这个目标所服务的,一些手段是直接减排,而另一些手段通过系统置换变相实现了减排。
另一个就是我们公众号文章一直在进行解释的降费,在不动能耗的前提下如何再降低能耗支出,也就是用电成本。
对于这个目标,也有诸多手段,上述的光伏储能以及电力交易同样适用,这些手段就是直接用更为低价的电源来替代原供电电源。
但也不要忽略用电企业自身的努力,那就是对于电费的管理。
“在对电价构成、电费组成以及电力政策的充分理解下的合理选择以及专项治理”
电价构成
用户侧的到户电价,目前由五大部分组成,分别为“交易电价”,“输配电价”,“上网环节线损费”,“系统运行费”和“代征代缴基金”。
而交易电价中大部分地方由上网电价和历史偏差电费所构成,输配电价在区分不同电压等级和单一制/两部制用户后,同样有电量电价和容需量电价的区分。
系统运行费中又划分了诸多容量电价和各类损益,基金部分也包含了很多细项。
这些琳琅满目的名词,往期的文章也都给出了我自己的理解和解释,而众多明细之和就构成了度电电价,相当于用户侧分时电价体系下的平段电价。
而基于此而生成的分时电价,不仅要考虑执行分时电价的用户范围,还要考虑不同季节和月份,乃至不同日子里的分时时段和电价浮动系数。
最后上述电价构成中的哪些部分是参与分时电价计算的,这一点各省有异,要区分对待。
电价构成如此麻烦,让人抓不到头脑,甚至有人呼吁回到过去的目录电价,一个固定的到户电价不是更好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电价拆分更细致,也就意味着以前在电价和电费中的不透明的东西也在一点点的对外明确,这是改革的进步所致,也是用户的知情权的要求。
同样了解电价更为细致的构成,也可以了解这个庞大且垄断的电力系统到底是如何运行的,至少也让自己交出的每一笔钱更加明白些。
电费组成
电力作为商品,也讲求量价费模型,我们在“计量与结算单元”通过几篇文章分析过用户侧电力计量和电费上的结算电量数据可能存在的一些“小问题”便于大家理解这些关于量的处理。
而有了量和价之后,就到了费用这一环节。
一个企业用户的电费组成里,由电量电费,基本电费和力调电费所构成。
电量电费基于电价构成中的度电电价,进而展开形成分时电费。
基本电费基于用户的供电容量或月实际最大需量,不过仅针对于两部制用户。
力调电费基于用户的月累积功率因数,不同类型用户执行标准不同,进而奖惩系数不同。
了解电价构成和电费组成后,我们就达到了知己,但要做到用电少花钱我们还要做到如下两步。
合理选择
不同类型的用户执行不同的电费方案,我们在代理购电/市场交易,分时电价/一口价,单一制/两部制这三个维度上将用户划分了8个类型。《用户分类:“隐藏”的电费选择》
如果可以再细分的话,两部制用户还可以再拆分成按容量,按合同最大需量和按实际最大需量三种类型。
而当你有电费缴纳选项的时候,就要清楚自己目前的电量和负荷情况到底适合哪一种缴费方式。
我们在过往的文章中主要分析了五类涉及这样的电费缴费模式转化。
关于交易电价的电网代理购电还是市场化交易,这种借助专业服务公司参与市场化交易的手段虽然是电改的方向,但现在的过渡阶段可能发生电价倒挂,即零售电价反而高于电网代理购电价格的情况。《反推电费,择机入市》
而且一些政策上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用户在选择上的盲目,所以我们推荐以电费倒推的模式来看待当前是否是入市的时机。
关于分时电价的选择,我们引入一个叫“峰谷因子”的自创概念。一些可以不执行分时电价的用户,需要根据自身的分时电量以及分时电价的浮动系数来判断是否要选择分时缴费方式。《分时电价(三):峰谷因子及其应用》
关于单一制和两部制用户,一些输配电价差较为适合的省份可以选择进行这项改类业务,但对于具体可能存在的历史数据风险我们也逐一进行了分析。《单一制与两部制电费切换案例-通用篇》,《单一制与两部制:历史数据的风险》。
关于基本电费的选择,我们从容量和实际最大需量,实际最大需量和合同最大需量该如何选择也做了详尽的量化分析。《基本电费(四):容量和需量的选择》,《基本电费(五):合同与实际最大需量》。
而最后,我们也结合了对第三监管周期输配电价文件的理解,建议在主表两部制电费下的那些暂时划拨执行单一制电价的电量,可以向电网公司申请同价,进而节约成本。《小议工商业用户同价》
一些特殊地区的特殊规定,我们也做了详尽的分析,比如深圳地区的电价结构和电费结算,以及当地一类和二类用户的缴费模式转化。
合理地选择意味着基于用户已发生的历史用电数据在不同电费模板下的费用测算,这是一个先判断是否存在选项,然后再判断该选择哪一项的管理措施。
而合理地选择完毕后并不意味着电费就变得合理,不再可以有优化的空间,我们依然可以用专项治理的方式进一步实现“用电少花钱”。
专项治理
依然用电费中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
电量电费的治理主要针对分时电价用户,同样的总用电但在不同价格时段的分配,就涉及到这方面的改善。
尤其是那些跨越两个不同费率段的用能,是否可以调整。大量偏移用户整体分时电量占比的具体某个支路,某台设备是否可以专门查验,都是可以尝试治理的点。
基本电费的治理旨在月实际最大需量的调整,是否可以错开一些设备的同步启动时间,是否可以采取一些软启动措施避免启动时刻的大电流冲击。
力调电费的治理更加明确了,以全月最大额度减免为目标,排查无功补偿情况,扭转力调电费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变损和线损,一举多得。
区别于管理上的选择,治理更多的是需要对负荷动刀,但这种行为并不是抑制负荷的使用,而是让其使用不再无序,而变得合理。
这个使用上的合理就是要契合你所选择的缴费方式,当前负荷治理同样可作为对负荷的充分了解,也是未来虚拟电厂中负荷资源开发的必经之路。
不过,这里可能要涉及到一些常态化的在线监测和专业化的现场检测手段,不然只靠电网那块表或者是电费单上的数据,仅仅能够发现问题,但无法找到病因,更没法开出药方。
小结
本篇文章是作为直供电用户电费管理的一个总结,在电费管理这个标签下的70多篇文章,才是“用电少花钱”这个大话题下的具体细节。
不敢说这70多篇文章把用户侧电价和电费方面已经写的面面俱到,但对于一些用电企业以及用户侧涉电业务的从业人员来说,多少可以提供一些帮助。所以收藏某些具体的文章同时,也不妨可以订阅“电费管理”这个标签,相当于收藏了话题合集。
也继续希望大家向黄师傅投喂各种电费上的“疑难杂症”,不知何时才能穷尽所有情况,但求一个一个地解决和总结,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内容,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
所以说,我们也该重新理解何为“用电少花钱”,以及可以做些什么来实现这些节约。
除了电网企业的直供电用户之外,我们还有很多用户属于非直供的范畴,虽然这些单位并未向大电网公司缴费,可能不涉及到上述如此复杂的电价和电费结构。
但作为用电和缴费主体,他们的电费同样也存在管理的空间,接下来我们接续电费管理话题,聊一聊那些涉及非直供电用户的电费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