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的力量——读《我与地坛》有感

文摘   2024-10-04 21:39   湖南  



读《我与地坛》有感


写在前面的话

写作是一条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的路,你只要喜欢写,应该随时动笔去写。

——(中国作家)罗兰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培根

写作是一种奋斗,一种对话,同时也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过程。

——奥尔马·哈兹勒特

且看华益语文人在阅读中丰富自我,在写作中实现自我。


作者简介

杨青瑕,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语文教师。参与编写《重构学校文化》《拥抱未来》两本中小学教育教学专著。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和读书征文获市、集团校、校级评比特等、一、二等奖。曾在湖南省在线集体备课大赛中分别获一、二等奖,获长沙市初中语文教师微课教学大赛二等奖。在本校连续两年的教师业务能力竞赛中获一等奖。曾获校教师演讲比赛冠军。曾是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海淀教育年鉴》编辑部特邀编辑。指导学生参加湖南省征文比赛,多人获省级特等、一、二、三等奖,本人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静的力量

——读《我与地坛》有感

杨青瑕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仿佛置身于地坛中,寻得一片静谧。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我们人类已步入一个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每天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纷杂而又碎片化的信息,其最直接的危害不仅是我们花在碎片化信息上的时间成本越来越大,而且造成我们心绪浮躁不宁,难以静心专心做一件事,甚至迷失自己。而地坛似有一个结界,人一旦进入这片秘境之中,生活中的烦恼琐碎、工作中的困惑焦虑、外界的光怪陆离,都统统被挡在了结界之外,只剩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停”“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声”和自己的心魂游历之旅中的脚步声、问答之声。这里静谧但并不死寂,“荒芜但并不衰败”。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感受到了静的力量。

静能生慧。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说“柔弱不同于软弱,柔弱是一种力量”。我想到了“舌头与牙齿”这个古老的故事,讲的是齿亡舌存,柔软的舌头比坚硬无比的牙齿存在时间更久。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柔弱的事物未必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弱小,可能反而蕴含更大的能量,这告诉我们柔能克刚。静在喧闹面前看似乏味无力,内里实则亦蕴含巨大能量。静是一种修养,会场里,领导、专家在台上做汇报与讲座,与会者的安静倾听是对人最基本的尊重,但是作为成熟的成年人,为人师者,是否给祖国的花朵们起到了表率作用?又譬如社交场合总免不了人情利益,热闹活跃、成群结队的却并不比安静自守者可亲可敬。静是一种定力,喧嚣的市场,不同行业,不同选择,有人为了快速成名、成功,快速升职加薪,不停地跳槽,不停地换行业,不停地社交站队,但是多半是碌碌却无为。而再观那些真正功成名就者,观那些行业内的专家,哪个不是认准目标,谋定而后动,坚持不懈地深耕细作?哪有功夫东张西望,见异思迁。我们常惊叹于“雨后春笋”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只见一场春雨过后,竹笋一朝破土,便可一日三四尺,却不知竹笋地下三年的默默扎根与蓄力。做人民教师应如笋,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看得见希望,潜心沉淀,厚积薄发,终能一步一步成为那个受学生喜爱,受家长尊重,受领导倚重,受同行敬重的幸福的、光荣的人民教师。

静能开悟。静能使人褪去一身华服,回归赤子之心。史铁生因为地坛而“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这是何等的豁达洒脱!这是何等的悟性!对人生悟得何等通透!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对他的打击之大,我们可想而知,可谓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但是他却能参悟出这是自己的“罪孽和福祉”,他不仅能够坦然接受残疾、病痛这些罪孽,还能够从这种苦痛罪孽中觉知出一些福祉来,并还“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如此高的人生境界是他在地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静静的独处中悟出来的。反观己身,如今的教育工作者受教育程度普遍很高,几乎都是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博士生,我们对自己为何选择从教是否清晰?以自己的学识、见识、思想、品性,能给学生施教以何?如何施教?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是否常怀感念与幸福?在社会大染缸中又是否做到了恬然自守,丰盈坦荡?我十分清晰自己步入教育事业的初心,做个快乐幸福正向的人,践行“让生命温暖而幸福,让每个生命向光而行”的教育。人的能量有大小,是太阳就该普照大地,是白炽灯就该照亮一室,是蜡烛就该点亮一隅,不必攀比,不必因能量大小而自傲或自卑。让太阳成为太阳,让白炽灯成为白炽灯,让蜡烛成为蜡烛,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与幸福。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纪残疾,而后同满身的病痛斗争余生,他却“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尼采在凄苦和精神错乱中走过余生,直到去世以后,他的哲学才受到人们的重视,他却说“要爱命运”。他们都是看透苦难,与自己和解,而后热爱,而后成为了自己。

静能正道。史铁生这么多年在地坛坐着,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来骚扰他。“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在地坛,他从早坐到晚,看到晚,想到晚,他终于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因人的终点皆为“一死”,不如看看这走向终点的过程中会发生点什么好事,也算死得值当些。于是想通了不必自寻去死,欲望驱使他活下去,为了尊严而去写作。后来他在地坛中又参悟出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活着,为了更好地活着。是“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成永恒”,而“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我的理解是这欲望在人间的姓名有时是爱、是尊严、是地位、是快乐......,或者说“热爱生活”是“欲望”的另一个姓名。人只要对世界还存在点什么想法,就有了活的动力。史铁生参悟出了这些,便开始积极地活着,乐观地活着,快乐地活着,他说:“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在地坛的静谧里,我坚定的正道便是——生命不息,对生活和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止。热爱可抵岁月长,坚持方能结硕果。凭我这满腔的热爱之情也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能靠近“温暖与幸福”了吧!

我国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在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社会,内心自觉抵制诱惑,不再过份专注于外物,心才会静下来、沉下来、定下来,人的智慧、悟性才会涌现,才能拂去迷惑,参透一些事情;才能客观准确地看清自己,审视自己的欲望,领悟生命的意义,走到正道上来,不枉此生来人世间走一遭。

史铁生在地坛中寻找安静,获得园神智慧的启示。岁月流转,地坛早已面目全非,熙熙攘攘,他感慨:“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地坛,其实是我们心中的一方净土,在这里能看到我们的心魂、归途与远方。


附阅读笔记掠影


【END】

文字:杨青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廖妍南

审核:廖妍南  龙虹

十指成林
一群朴素的华益语文人,坚守语文本色,追寻语文真谛!专注于语文教学研究,分享语文教学的心得,期待与热爱语文的你共享语文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