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妍南
这位稀世罕见的天才给我们的一条启示是:“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只有顽强地、不断地开拓,才能取得巨大的辉煌!
列夫·托尔斯泰是文坛巨匠,他的创作被认为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在他创作的年代,没有一个欧洲作家能够与他媲美。他的才华,像一颗明星照亮了欧洲和世界文坛,无论今后的世界文学怎样发展,出现多少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这颗明星的光辉也决不会黯淡。高尔基曾指出:托尔斯泰的作品,“将作为一个艺术天才顽强劳动的纪念碑,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这位稀世罕见的天才留给我们的一条启示是:“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只有顽强地、不断地开拓,才能取得巨大的辉煌!
1828年,托尔斯泰出生于亚斯纳雅·波里亚纳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两岁丧母,九岁丧父,他和他的三个兄弟及一个妹妹一起受到一个远亲、达吉雅娜“姑妈”的照顾。
尽管早年失去双亲,但命运还算厚待他,他的家庭环境,自始至终弥漫着强烈的爱的气氛,他的家庭成员,甚至包括德籍家庭教师费多尔,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善良的人。
虽说托尔斯泰是一个罕见的天才,但在学业方面的表现并不怎么出色。1844年,他申请参加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的考试,法语、德语、阿拉伯语、土耳其—鞑靼语得了五分;英语、文学、数学、宗教得了四分;但拉丁语翻译只得了两分;俄国史、世界史、统计学、地理只得了一分,学校认为不够入学条件,结果退回了申请。后来,他申请补考历史和统计学,才被批准入学。
他在东方语文系学了不到一年,申请转到法律系,在法律系,他的学习成绩也不怎么好。成绩不好一方面是因为他沉溺于上流社会的生活,另一方面则是他执着于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早在40年代中期,他就读完了法国启蒙主义作家卢梭的“二十卷”全部著作,他独立的思想追求,无法就范于按部就班的大学教育。于是,1847年4月,他毅然退学。
托尔斯泰有着严肃的人生观,早在五岁他就下结论说:“生命不是消遣,而是十分艰苦的工作。”但他也有过迷失和放纵,在上大学前后,他有过一段心猿意马的生活,他几乎被上流社会的放荡生活吸引。他留连于与贵族们交往,赌钱输了很多钱,生活得“杂乱无章”,干很多事都半途而废,不过,他对自己沉溺于放荡生活十分不满,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在日记里写道:“我生活得完全像头畜生,虽然并不是完全放荡,但自己的工作完全抛弃了,精神极度沮丧。”他不断地分析自己,批判自己,向往着道德上的纯洁,对自己的行为苦恼不堪,并一直设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1851年,他决定去高加索参加军队,以此方式结束了他自己所说的“放荡的岁月”。
托尔斯泰到高加索参加了驻地炮兵对山民的战争,后来又申请参加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战斗中他表现勇敢,通过战争,他认识了祖国,认识了人民,认识了沙皇军队和政府,同时也认识了自己,在开始军旅生活的同时,也开始了他的创作。
1851年7月3日,他在日记里写道:“明天开始写一部长篇小说”,他说的长篇,也就是他的发韧之作《童年》。
托尔斯泰在儿童时代,就对文学有兴趣,七岁时,就动手办了一个“杂志”,题为《儿童娱乐》,里面共有七篇写鸟的故事,但他一直到二十多岁,都没有想当一个职业作家。当他动手写《童年》,正如许多新手一样,激动而又不安。他给姑妈写信道:“好心的姑妈,您记得从前劝我写小说吗?现在我早就从事它了,我不想扔掉它。”
托尔斯泰创作态度十分严肃,《童年》经过四次反复修改,仍感不满,犹豫了很久,才寄给了《现代人》杂志,且没有署真名。他拿不准自己的作品会不会被刊物接受。稿子寄走两月后,《现代人》杂志的主编、诗人涅克拉索夫给他回信道:“阁下!大稿已经拜读,写得极好,我决定采用。因尚未读到续集,故不能说出最后意见。但我觉得作者很有才华。不管怎样,作者的倾向、内容的朴素和真实,是这部作品的突出特点……请您把续集也寄给我。我对您的小说和您的才能都极为重视。我还建议您不要用单独的字母署名,干脆用真名发表好了,如果您不是文坛上一个偶然一现的过客。”
这封信使托尔斯泰十分高兴,于是立刻动手写起关于俄国地主的小说,写自传体三部曲中的《少年》《青年》,写《塞瓦斯特波尔故事》。
他的文学才能得到飞速发展。
托尔斯泰近乎严酷地要求着自己。他总结出自己五个缺点:暴躁、懒惰、散漫、虚荣心强和优柔寡断。他在日记里不断鞭笞着自己,不断责备着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去克服它。他规定了这样一条习惯:无论如何,都要在一定时间里坐下来工作。他阅读席勒的作品,抄下他所喜欢的句子:“为了完成某种崇高的事业,必须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点上。”他对自己的创作,苛刻挑剔简直到了严酷的程度,几乎每一行每一句他都不满意,改了又改,待1856年从军队退役归来,他早已成了驰名文坛的著名作家。人们把他看作最新涌现的辉煌天才,认为俄罗斯的最大希望就寄托在他身上!
托尔斯泰是从写自身——写自身的经历,写自己的亲眼所见——开始他的创作的。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他巨大的艺术才能。他头几部作品,便把文坛上的元老惊呆了,除了赞不绝口,甚至感到这位青年作家的“威胁”。但这位天才的作家并没有因此裹足不前,当他感到他已把与自身相关的题材写得差不多时,又把眼光转向了历史题材。
1856年,他萌发了写十二月党人的想法。
1860年,他开始写了小说的头几章,当时还向屠格涅夫念过,屠格涅夫很欣赏。不过,托尔斯泰很快发现,只写十二月党人流放归来的生活而回避他们当年的英勇斗争,是不行的,于是,毅然抛弃已经动笔的部分,着手写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年代。
但是十二月党人起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1812年卫国战争的胜利所引起的民族意识高涨和社会觉醒分不开,很多十二月党人在青年时代所经历的,正是这个时期,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产儿。托尔斯泰觉得,只写1812年俄国胜利,而回避1805—1807年间的失败和耻辱那也是“问心有愧”的。于是,他又追溯到1805年。就这样,他一步步拓展,将最初的构思拓展为规模宏大的史诗:《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正式动手是1863年,前后经过六年紧张的写作,于1869年完成。为了写这部小说,他研究了大量历史资料、档案文件,阅读了俄国和外国关于1812年战争的著作。为了更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战争过程,他深入研究了19世纪初俄国贵族阶级的生活,利用了一些贵族家庭的传说,走遍了全莫斯科的图书馆,访遍了所有能给他讲一丁点有关情况的人。为了对波罗金诺战争有一个轮廓,他还拿着总司令部的地图,骑着马,在山间田野中足足巡视了几天。他利用自己参加过高加索战争和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的经历,深刻体验着当年的战场和历史人物。在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还不断地作笔记。在莫斯科,在亚斯纳雅·波里亚纳,在基辅公路上散步,在和客人围坐喝茶——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用锐利的、好奇的眼光注意着一切,为他的小说写下一些零散的笔记,积累着原始的素材。在整整六年艰苦的创作过程中,他时而灰心丧气,觉得写的东西不像样子,一再全盘改写,时而又“喜笑颜开”,认为写出了特别得意的东西。
小说终于写出来了,全书人物有559人之多,上至沙皇、大臣、总司令部,下至普通士兵、游击队员、众多将军、贵族、官吏、商人、农民,各个阶级都有他们的代表人物出场。小说描绘出19世纪初俄国社会广阔而生动的图画,深入细致地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道德精神面貌,凡读过这部小说的人,无不被它丰富的内容、雄浑的气势、出色的描写、壮阔的场面所吸引。这部小说,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当托尔斯泰写完《战争与和平》,感到他雄健的笔力足以驾御任何现实题材,又把他的创作转向了现代生活,写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安娜·卡列尼娜》被称为“俄国古典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社会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安娜是一个向贵族社会挑战的勇敢的妇女,虽然她最终成为社会的牺牲品,但人们却对她留下了深刻的同情。
在最初的构思中,安娜被设计成一个不忠实的妻子。托尔斯泰自己说,他的任务是要把这个女子写得可怜而不显得有罪——也就是说,他不过打算写一些“私生活”。
从1873年3月20日开始,托尔斯泰用了五十天,便把小说写成了。在初稿中,安娜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塔姬雅娜·谢尔盖耶夫娜·斯塔弗罗维奇,她整个精神气质含有品行不端的因素,智力低下,毫无心肝,卖弄风情,是一个品质恶劣、趣味低级的女人,而卡列宁,则是一个善良而令人同情的人物,是上层社会的“台柱”。小说的结局是,安娜和丈夫同意离婚,渥伦斯基和安娜如愿以偿结为伴侣。
这一年夏天,托尔斯泰所住的地区遭到旱灾,在那广阔的土地上,田园焦黄,颗粒不收,沙皇政府却信口胡言,把饥谨的原因说成是农民的酗酒、懒惰。托尔斯泰前往弗里洛夫卡村调查,灾区的惨状时时折磨着他,他恨透了那些腐败的幕僚政客。当他从灾区回来动手修改小说,深感自己小说不堪卒读,原先的写法简直是“最轻率、最不严谨的风格。”因为按最初的构思,谴责的对象成了一个普通女人,而沙皇的官僚反而成了值得同情的人。这样处理,必然会降低作品的思想意义,甚至会成为没有价值的东西。
托尔斯泰开始认真修改他的小说。有人劝他为文学杂志写一些稿件,他拒绝了。因为《安娜》一书急于付梓,“不能把任何署有自己名字的蹩脚东西发表出去”。
但他的修改仍停留在小修小补之中。
1874年3月,他把《安娜·卡列尼娜》前六分之一的手稿,交付印刷厂,并与印刷厂商定,两个月后全部交齐。就在这时,托尔斯泰与莫斯科一批教育家就教学方法展开了一场原则性争辩。作为教育家的托尔斯泰,主张把学生摆在教育过程中心,从而招致搞正统教育的人的围攻。为了写争辩文章,他被迫分出一部分精力,修改小说暂时被除数停了下来。
他受着嘲谤与咒骂,更加感到沙皇社会的野蛮与残酷。对照着自己的小说,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主题的缺陷:在小说里,他完全把善良与丑恶,同情与鞭笞给颠倒了。托尔斯泰看清了问题的症结,立刻毁了已印好的那几个印张,决定从头改写。
为了改好这部小说,他花费了近五年的劳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把一块肉放到墨水瓶里”去完成的,前后共修改十二次。在定稿中,安娜不再是一个趣味低劣、品行不端、智力低下的风情女子,而成了一个具有巨大魅力、内心生活十分丰富、真挚诚恳的女人。为了突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他精雕细刻地描写了安娜的外貌美和内心美,使安娜的形象具有了全新的意义。围绕作品第二条线索的中心人物列文,他又写进了原构思中所没有的许多社会问题,从而使小说的内容更加阔大,有了更大的思想深度。
《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俄国社会六、七十年代的百科全书,它不仅准确地抓住了时代特征,而且广泛涉及到婚姻家庭、伦理道德、农业经济、社会制度、政治思潮、宗教、教育、艺术及哲学问题,几乎包罗了所有重要领域。批评家认为,这部小说“将永世成为标志着才华横溢的一颗明亮的巨星”!
顽强地劳动,不断地开拓,是托尔斯泰成功的秘诀,他将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创作生涯。他的另一部杰作,被誉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高峰的《复活》,也是这样创造出来的。1887年6月,他的一个友人阿·费·柯尼到列亚斯纳雅·波里亚纳作客,向托尔斯泰讲述了他们法院审理的一件案子:被告人罗萨莉娅·奥尼是个妓女,被控告偷了“客人”一百卢布,当时一个贵族青年担任陪审员,他认出罗萨莉娅原来就是几年前被他占有后来又抛弃了的姑娘。这位贵族青年受到良心谴责,请求法官带信给这个女犯人,表示要娶她为妻。但后来罗萨莉娅在狱中患传染病死去,贵族青年也就不知去向。
当托尔斯泰听友人讲述女犯人奇特的经历,马上就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感到“一切都很清楚而且妙极了”,“照它原样”写下来就行。他很快写出了初稿,但却失败了。他发现那个传奇故事所激起的感情冲动蒙混了他,他不得不推倒重新构思。
1889年12月,他在日记中写到:“柯尼的故事的外表形式我脑子里已经清楚了,应该从开庭写起。这就便于暴露司法机关的伪善以及表现他的正义要求”,但事实上,并没有多少进展。
1895年11月5日,他在日记中又写道:“散步时我很清楚地理解到,为什么我的小说《复活》没有走上正路?开头就是虚构的,这一点,在构思描写儿童故事《谁是对的?》当儿,我理解到应该从农民的生活开始写起,他们是主体,是正面人物,而别的东西是影子,是反面的东西。关于《复活》也是如此。应当从她开始,想马上动笔。”
他兴致勃勃地写了一段时间又搁下了。他在日记中总结说:“柯尼的故事不是产生在我自己的心里,因此显得棘手。”
又经过两年酝酿,他对自己构思的聂赫留朵夫决定要娶卡秋莎的情节仍不满意,感到难以下笔。在1897年1月5日的日记中又写道:“一切都虚假,杜撰,拙劣”,“很难修改已经写坏了的东西,要修改就必须:描写他和她的感情和生活。对她——肯定而严肃,对他——否定而嘲笑。看来我未必能完成这本书,一切都已经弄得很糟。”
直到1898年下半年,经过十一年反复构思与修改,托尔斯泰重写《复活》,才完成这部巨著。在《复活》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不仅反复提炼作品的情节与主题,为了使自己所写的符合真实,还不断地进行调查研究和访问。如,法庭审判和监狱生活在《复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把它们写好,托尔斯泰细致地研究了法庭审判的过程和犯人在狱中生活的情况。他访问了图拉法院,到奥廖尔去察看了省监狱,与图拉监狱长和老看守谈过话,并对莫斯科的监狱进行了调查。他还特地到莫斯科布蒂尔监狱看守维诺格拉家里向他打听犯人的性格、品行、宗教信仰方面的情况,向他打听从莫斯科押送犯人去西北利亚的一切细节,如中途停宿站、饮食、押解官怎样对待犯人,特别是怎样对待女犯人,以及女犯人是否容忍长官的随意侮辱等。他向他们打听,被捕的政治犯能不能与刑事犯接触,当看守告诉了政治犯在狱中不可能与刑事犯相识,他立刻修改原有构思,让玛丝洛娃在去西伯利亚途中与政治犯相识。后来,他还多次把这位看守请到家中,让他读校样。当看守指出,他对男女看守的服装写得不对,对被监禁犯人也有几个细微之处写得不对,他一一又加以订正——就这样,托尔斯泰将《复活》写成了一部宏伟而复杂的史诗式的作品,写成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辉煌巨著。
在文学史上,托尔斯泰被认为是像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一样的顶天立地的巨人,旷世罕见的天才,他以他不朽的著作垒起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丰碑。这位天才总结他一生的创作认为“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亲爱的朋友,当我们向往着成功,向往着辉煌,向往着天才的时候,我们应该牢记他这句话,用顽强的劳动,不断地开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