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个省会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发布

百科   2025-01-25 08:01   云南  

济南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来源:济南市人民政府,下同)


济南市人民政府近日发布《济南市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这是全国28个省会(首府)城市中,继南京、广州、成都、海口、南宁之后,第6个公开发布的省会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前5个发布消息详见:全国首个省会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发布》《全国第2个省会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发布》《全国第3个省会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发布》《全国第4个省会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发布》《第5个省会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发布》。

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于去年11月8日获批,是全国第6个获国务院批复的省会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截至2025年1月21日,全国已有南京、广州、成都、沈阳、杭州、济南、南宁、海口、兰州、南昌、呼和浩特、合肥、福州、太原、石家庄、长沙、昆明、哈尔滨、西宁、长春、郑州、银川、贵阳、乌鲁木齐、拉萨、西安等26个省会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

济南市位于我国华东地区、山东省中部,南依泰山、北跨黄河,拥有2600余年建城史,是山东省会和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全市常住人口约944万人、GDP约1.3万亿,在我国大陆27个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十。但在山东省内,济南市经济实力多年不如青岛市,是一座被认为首位度较低的省会城市。

这部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就承认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辐射带动省会经济圈及其他城市能力不足”。因此,在众多省会城市近年来实施“强省会”战略背景下,济南市也加入到“强省”队列中,意图提高其省会首位度。

这部规划明确,面向2035年,济南市的城市性质为:山东省省会,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其核心功能定位为: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规划至2035年,济南市将基本建成“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会。展望至2050年,济南市将全面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会。

规划对于济南市全域国土空间格局,基于济南市“南山、中城、北田”的自然地理格局,以济南市已划定的三条控制线和主体功能区为基础,构建“山河交融、中心引领、副城支撑、双星协同”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具体来说,“山河交融”是指稳固济南北部平原农业区,筑牢泰山北麓生态涵养区,保育黄河生态文化带,锚固“山河交融”的全域开发保护本底。

中心引领”是指将中心城区及与其紧密关联的长清、章丘、济阳三个城市组团作为济南主城,承载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核心功能,通过向北、东南、西南方向辐射的三条城镇发展轴强化对济南全域及更大范围的“中心引领”作用。

副城支撑”是指将独立于济南主城的莱芜、钢城两个城市组团作为济南副城,承担区域综合服务功能,突出对辐射带动鲁中、鲁南地区的“副城支撑”作用。

双星协同”是指以平阴、商河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育特色化功能,发挥均衡市域城乡空间布局、支撑济南向北及西南方向辐射的“双星协同”作用。

济南市作为山东省内两个特大城市之一,规划更注重优化城市空间和人口布局,明确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将严格控制在1200万人以内,其中城镇人口1008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4%。规划引导中心城区内人口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等新动能发展空间集聚。提升长清组团、章丘组团、济阳组团、莱芜组团和钢城组团的综合承载能力,增强人口吸引力,适当提高人口密度。提升县城人口集聚度,稳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

在城市目标定位和空间格局引领下,规划分别对济南市域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和中心城区提出优化布局举措,同时塑造魅力名城、完善交通网络、夯实基础设施支撑、节约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加强区域开放协同等。

这部规划具体内容,在此不做详述。

以下为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开稿:

《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文本+图集.pdf

规划一张图
国土空间规划,不只是一张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