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来源:广州市人民政府,下同)
广州市人民政府近日发布《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这是全国第2个公开发布的省会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全国首个公开发布的省会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南京市,详见:《全国首个省会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发布》。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于今年9月15日获批,是全国第2个获国务院批复的省会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截至2024年11月1日,全国已有南京、广州、成都、沈阳、杭州等5个省会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
广州市位于我国华南地区,至今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且唯一从未关闭过的对外通商口岸,素有“中国南大门”、“千年商都”等美誉。
广州市作为广东省会,是全国10个超大城市之一,常住人口近2千万、GDP超3万亿元,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
面向2035年,规划确定广州的城市性质为: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其核心功能定位是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
规划至2035年,广州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展望至2050年,广州将全面建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发挥更广泛、更全面的引领作用。
在城市发展规模上,广州作为超大城市,规划强调体量管控。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2200万人以内,而预计管理服务人口为2500万人—3000万人;2035年全市建设用地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在1万人/平方千米左右,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在1.5万人/平方千米左右。
在国土空间格局上,规划构建广州市域“一脉三区、依山达海、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具体而言,规划重点以珠江水系为脉络,形成北部山林生态区、中部沿江都市区、南部滨海新城区三片区域,依托重要水系和生态廊道,整合生态和农业资源,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构建功能互补的城市组团,推动国土空间山水连城、融湾入海、紧凑集约。
其中,在城镇空间结构上,规划提出要优化形成“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一带”为珠江高质量发展带,建设成为一流滨水区,打造展示老城市新活力、链接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的重要纽带。“一轴”为活力创新轴,建设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和新质生产力重要承载地,打造支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三核”包括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三个城市核心区,是承担全球城市功能、展现国际大都市时代活力与独特魅力的核心区域。“四极”包括国家知识中心城、北部增长极、狮子洋增长极、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四个外围综合新城,是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多点”包括市桥、新华、街口、荔城四个地区中心和若干个新型城镇,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
在目标定位和总体格局引领下,规划分别对广州市域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海洋空间和中心城区提出优化布局策略,加上历史文化保护、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安排、国土空间集约利用、陆海统筹、区域协同等内容。
这部规划具体内容,在此不做详述。
以下为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开稿: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文本+图集.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