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奇葩事件—我把科室揣心里,科室把我踹沟里?

文摘   2024-12-27 10:27   江苏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需读者经常点“在看”“点赞”,否则会逐渐收不到推文!请将“医休NNR”设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一下页面下端的“在看”“点赞”,谢谢大家!

大家好,我是康复哥,近期,一位来自河南的康复治疗师透露,他所在的河南某家医院康复科,由于医保局一纸处罚,科室被罚大额罚款,医院、科室根本没有办法承担,而令人震惊的是,该医院竟然要求员工承担这笔高昂的罚款,金额在2000至4000元不等,新员工交2000元,老员工交4000元,由科室成员上交医院。这一做法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这事可以怎么理解呢?医生把罚款交给医院,医院交给医保局,然后医保局再用医生自己交的钱发给医院,医院再给医生发工资,也就是等于“医生们自己无薪上班,还要走个流程,医生自己交钱给医院,医院给医生发工资”。
这张图片来源自网络,我们暂无法确定他的真实性,我们就假设这件事情已经发生,发表下我们的看法,如果是虚构的那自然是最好。
其实,按理说医院和科室出现违规,被罚是应当整改,可这“一人犯错,全员买单”,仿佛是要把医生们的工资拆东墙补西墙,硬生生地整出一番“自行生产、自行消化、自行埋单”的循环。新员工交2000,老员工交4000,这是不是还有个“交罚款晋级制”?感觉再过几年,说不定还能来个“白金VIP罚款”呢,真是内卷都卷到自己头上了。
这一幕听起来就像一出魔幻现实主义大片:医生辛辛苦苦忙临床、想技术提升,结果还要跟财务算三道账,简直要拿出当年学“三大运营商”套餐时的心思。给人的观感,就好比你拿一张自己的银行卡,先往里充钱,再把卡递给自己然后问:“哎,你要不要交个费?”这就让人啼笑皆非,忍不住感叹:原来医生除了要会看病,还得练就七十二变,最好能变出一个财务长袖善舞。
医院此番操作虽说是意图“内部消化”罚款损失,但在外人眼里,就像把苦瓜榨成汁,然后再勉强自己喝下去。至于合不合理、合法不合法,那得让劳动法和卫生主管部门来评判。在法律与伦理的双重视角下,这种把违法违规成本层层转嫁到员工头上的做法,恐怕很难站得住脚。大家都是上班挣钱的,上份班还要多出“交罚款”这一步操作,换谁都会膈应。
从管理层面来看,出现医保违规,固然和医生诊疗规范、文书书写、医保政策理解不透等因素相关,但医院管理部门也难辞其咎。科室若有问题,就该对症下药;如果医护人员真有失误,也要按照制度追责。但一刀切地“雇员平摊罚款”,只会让大家寒了心。试想,如果你是新入职的小年轻,一路背着学生贷款,还没攒下啥积蓄,就先给医院补上几千块“入门费”,那今后上班的动力估计得半折了。
更惨的是,在外界看来,这种“交罚款、再发工资”的迷惑操作,很可能影响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毕竟一听医院被罚就联想到医疗乱象,患者心理上难免嘀咕:“这家医院连医护的违纪都没管好,还能给我看好病吗?”而医生在工作中也难免心中憋屈:明明专业技术过硬,却要被拖入莫名其妙的财务风波之中。
当然,最搞笑又最尴尬的地方就在于,“自己交钱给自己发工资”这条莫比乌斯环式的资金链究竟能兜转多久?与其将精力耗在如何罚、如何扣,不如把功夫用在严格合规管理、加强医保培训和内控上。毕竟,医者治病救人是主业,“左手倒右手”的财务杂耍纯属旁门左道,终究难以服众。
这场“罚款风暴”就像一出黑色幽默,医生们可谓在逆境中“自给自足”,自己交钱养自己,令人哭笑不得。冤有头、债有主,无论责任归谁,都不该采用简单粗暴的“一锅烩”方式。
要消除这种奇葩现象,还得寄望于规范的制度、合理的监管与人性化的管理。否则,久而久之,医护人员被折腾得心力交瘁,医院也只能自毁长城。到那时,我们恐怕又要扼腕感叹:怪相丛生,何时休?


我们搭建了3个康复交流群,分享推文后添加康复哥微信进群(不备注不通过):

【康复产业交流群】【医休-康复产品招商群】【医休-康复治疗师学习群】

投稿、曝光、科普、交流、吹牛逼、宣传、对接都可以找康复哥


欢迎加入我们的知识星球,星球内有3000+的康复资料含指南文献、科室建设、医保政策、学习课件、产品资料、研发资料、市场数据、行业研报等。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注明原创的内容权利属于本服务或本服务权利人所有,未经本服务或本服务权利人授权,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或许可他人使用上述知识产权的。已经本服务或本服务权利人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本公众号标注为转载的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 、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

医休NNR
专注研究康复医疗全产业链的垂直自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