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 | 语言功能障碍(失语症)

文摘   2024-12-22 18:01   江苏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需读者经常点“在看”“点赞”,否则会逐渐收不到推文!请将“医休NNR”设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一下页面下端的“在看”“点赞”,谢谢大家!

大家好,我是康复哥,继续梳理脑卒中功能障碍中的语言功能障碍,本文介绍失语症,废话不多说,进入正文。
脑卒中康复系列1:脑卒中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脑卒中康复系列2-1 | 运动功能障碍
脑卒中康复系列2-2 | 认知功能障碍
脑卒中康复系列2-3 | 感觉功能障碍
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的区别在于两者涵盖的范畴及核心定义有所不同。
言语障碍指发音器官或言语生成系统受损,导致个体在发声、构音和语音表达方面出现困难,通常涉及与发声相关的物理能力问题,如声音嘶哑、语速异常、呼吸控制不良或共鸣问题等常见于构音障碍、痉挛性失语、言语运动失调等病症。
语言障碍是指大脑语言功能区域的损伤导致语言理解、表达、阅读和书写能力受损的综合性障碍,通常表现为失语症、语言发展迟缓、词汇及语法使用障碍等涉及更广泛的认知功能问题,包括语义、语法和语用能力的障碍。
言语障碍局限于言语生成的物理或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则涉及认知和语言理解及运用能力。言语障碍多由于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的生理问题;语言障碍则多由大脑特定语言区域的损伤导致。
失语症定义

失语症是由大脑语言中枢病变引起的获得性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语言生成和语言理解的能力丧失或受损。尽管患者的意识清醒,发音器官正常,但由于大脑语言功能区(如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或连接通路(如弓状束)受损,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

1. 语言生成障碍

语言生成是由大脑的额叶和相关语言区域协调控制的一项复杂任务,包括词汇提取、语法组织、语音输出等环节。失语症患者在语言生成方面可能表现为:

词语提取困难:患者无法找到合适的词语表达思想(如命名困难)。

语法结构障碍:患者可能缺少必要的语法成分(如Broca失语中的“电报式语言”)。

语流障碍:非流畅性失语中,患者的语流中断,句子简短;而流畅性失语中,患者语流流畅但内容空洞、缺乏意义。

2. 语言理解障碍

语言理解涉及对听觉输入的识别、语义处理和句法分析。失语症患者的语言理解障碍主要表现为:

对简单语句的理解困难:患者可能无法理解指令或问句,尤其是结构复杂或双重语义的句子。

听觉正常但语义缺失:患者虽然能听到声音,但无法将其与词汇或语义联系(如Wernicke失语)。

语言生成和理解障碍的关系

语言生成和语言理解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大脑语言中枢及其通路(如布罗卡区、韦尼克区、弓状束)对这两项功能具有不同但相关的控制作用:

1、布罗卡区(Broca’s Area):

位于额叶后部,控制语言生成,包括语法和句法的组织。损伤时主要表现为语言生成障碍,理解能力相对保留(如Broca失语)。

2、韦尼克区(Wernicke's Area)

位于题叶后部,控制语言理解和语义分析损伤时主要表现为语言理解障碍,但语言流畅性保留(如Wernicke失语)。

3、弓状束(Arcuate Fasciculus):

连接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是语言生成和理解协作的关键通路损伤时导致复述能力显著下降(如传导性失语)。


失语症与脑卒中的关系

失语症与脑卒中关系密切,脑卒中是失语症最主要的病因。脑卒中引发的失语症是由于脑卒中导致的局灶性脑损伤破坏了大脑的语言中枢及其神经通路,从而导致语言理解和表达功能的障碍。
约21%-38%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失语症,其中缺血性卒中更为常见。脑卒中患者中,超过95%的右利手者语言中枢位于左半球,因此左半球卒中最易导致失语症。
脑卒中引发失语症的损伤机制:
  • 脑卒中导致血管闭塞或破裂,直接损害语言中枢或其连接通路。
  • 脑卒中引起的缺血或出血导致局部血流减少或中断,使相关区域的神经元缺氧、死亡。
  • 病灶区域的损伤通过神经网络影响远离病灶的功能区(远隔效应,diaschisis)。
  • 连接语言中枢的弓状束和其他纤维通路受损,导致语言生成和理解功能协作中断。
不同脑卒中类型与失语症的关系
缺血性卒中:
  • 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约占80%的病例。
  • 缺血导致局部脑组织缺氧,破坏语言中枢。
  • 恢复潜力较高,尤其在急性期通过血流再灌注可能改善语言功能。
出血性卒中:
  • 血管破裂导致血肿压迫语言功能区。
  • 损伤更广泛,恢复速度较慢,长期残疾风险更高。
分水岭区梗死:
  • 分水岭区域(如大脑前动脉和中动脉交界区域)供血不足会导致经皮质性失语(运动性、感觉性或混合性)。

病理与流行病学特点
传统失语症的发病机制包括定位学说和反定位学说。
定位学说:
失语症定位学说,即语言活动与脑皮质特定部位如Broca和Wernicke皮层语言区相关的学说Geschwind-Wernicke语言模式学说。语言信息传入Wernicke,经过加工后,由弓状纤维束传递至Broca区,最后由Broca区将信息经过处理,转变成语言活动。
多数学者认为在左侧大脑半球不同部位的病变所导致的言语障碍有其特征性,包括左侧额下回后部Broca区受损导致Broca性失语症、听觉皮质颞横回后半部分的Wernicke区受损导致的Wernicke失语症、颞顶叶及额叶之间的投射纤维或弓状束受损导致的传导性失语,以及由Broca区、 Werincke区及基底节区、岛叶受损共同导致的完全性失语症。然而定位学说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皮质下结构,如白质或核团病损所导致的失语症。
反定位学说:

另一种为反定位学说认为语言活动是由整个大脑共同参与形成的,即语言功能障碍的发生并不仅因特定脑区的受损或功能丧失导致的,而是涉及到整个大脑神经网络功能障碍。语言加工依赖于左额叶、颞区以及更多大脑皮质和皮质下核团共同组成的大脑网络,脑卒中可导致参与语言形成和理解的神经功能网络异常或部分中断。

虽然在卒中后 6 个月内, 无正规言语治疗介入, 仅通过常规药物治疗, 语言障碍亦有所改善, 但恢复程度极其有限。虽然目前的主流理论认为所有的功能康复均发生在损伤后 12 个月内,然而,仍有许多研究证明,即使在 12 月之后也可能获得额外的功能改善。

目前更新的治疗策略更关注于生活参与度,治疗目标指向患者的个体目标。另外,除了提高功能预后外,还需要注意其他并存情况(如抑郁、偏瘫、意向性共济失调),这些情况与失语相互影响。

1. 急性恢复(3 周内)急性恢复指功能的自发性恢复,可能源于受损大脑的生理学重塑。目前尚无有力证据支持言语治疗可在卒中发生后 3 周内产生自发性恢复作用。另有一些证据显示卒中后完全不进行受损功能训练也可能会延迟功能恢复。因此,在目前缺乏确切证据的情况下,适当的早期干预措施是允许的。

2. 亚急性恢复(3 周 -12 月)自发性恢复常常在亚急性期内持续存在,可能源于大脑的功能重组。最近的两项 Cochrane 综述明确了言语治疗为治疗失语症的有效方式。

3. 慢性恢复(>12 月)传统观点认为在慢性期言语功能的恢复已基本停止。然而,最近包括系统性综述与病案报道在内的研究提示,失语患者的整个生命期均有机会改善语言功能。与急性恢复期不同的是,慢性期提倡密集地 言语治疗。

积极规范的急性期治疗、二级预防治疗、早期的康复治疗及针对失语患者的药物治疗是关键。脑卒中后失语症急性期应行积极的血管再通,以恢复血流、改善神经功能;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应控制血压,清除血肿压迫。失语患者康复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病因
引起失语症的病因很多,但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病变部位。病因包括任何损伤言语中枢的疾病,常见的疾病有脑血管病、脑外伤、阿尔兹海默病等神经系统变性病,各种脑炎、各种原因引起的代谢性脑病等。
主要病因
  • 脑血管病
  • 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等。
  • 脑部占位
  • 脑瘤等脑占位性疾病。
  • 颅脑外伤
  • 损害累及言语中枢。
  • 脑部炎症
  • 包括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炎、寄生虫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脑炎等。
神经系统变性病
  • 包括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等。
其他
  • 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代谢性脑病,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低血糖症、一氧化碳中毒等。
流行病学
  • 失语症的发病率较高,约1/3脑卒中患者都合并有失语症。传导性失语并不少见,占住院失语患者的5%~10%。
好发人群
  • 脑外伤患者:视损及部位不同,失语症状表现各异。如颞叶外伤,多出现感觉性失语,并见视野上象限同侧偏盲。角回外伤多表现轻型感觉失语,阅读困难比较突出等。
  • 各种脑血管疾病患者:急性起病的失语症以脑血管疾病最为多见,大多是大脑中动脉病变的结果,常见偏瘫、偏盲、偏身麻木等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腔隙性脑梗塞、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脑分水岭梗死、脑动脉炎、颅内动脉瘤、烟雾病等。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初期主要以遗忘为主要表现,失语可为命名性失语,口语用的词汇和短语日见贫乏,错误逐渐严重,最后完全失语。由于智力同时衰退,所以虽见失语日趋严重,而患者不能自觉。阿尔茨海默病多出现感觉性失语症,错语、多语比较突出。临床遇有逐步发展的失语症,无卒中开端,也不见偏瘫,且智力同时衰退。
诱发因素
  • 不良生活方式如作息不规律、熬夜、过度劳累、不控制饮食、情绪不稳定、精神压力大、抽烟、酗酒、不锻炼等。

失语症的临床分类
外侧裂失语综合征
外侧裂失语综合征是指由于大脑外侧裂周围区域受损导致的失语症。这一综合征包括三种主要类型:
1. 运动性失语(Broca失语)
病变部位:额下回后部病变。
主要特点:非流利型语言障碍,患者通常口语表达困难,呈“电报式”语言。
理解能力相对正常,但口语表达障碍显著。
伴随复述困难、命名障碍、阅读和书写能力的不同程度受损。
可见音素替代、简化句子构造等问题。
2. 感觉性失语(Wernicke失语)
病变部位:颞上回后部。
主要特点:流利型语言障碍,但言语内容常显无意义(答非所问)。
理解障碍显著,患者难以理解听到的语言。
命名及复述能力严重受损。
3. 传导性失语
病变部位:外侧裂周围的弓状纤维,尤其是缘上回或深部白质的损伤。
主要特点:语言流利但复述能力显著受损,这是该类型失语的诊断特征。
其他方面,如命名、理解和表达可能轻度受损。
经皮质性失语
经皮质性失语是一类涉及分水岭区病变的失语类型,其复述能力相对较好,主要包括以下亚型:
1. 经皮质运动性失语
病变部位:优势侧Broca区附近。
主要特点:非流利型,启动困难。
自发言语严重受损,但复述能力相对正常。
常伴淡漠、反应迟钝及结构性障碍。
2. 经皮质感觉性失语
病变部位:顶、颞分水岭区。
主要特点:流利型口语但听理解能力严重缺损。
常见错语、新造词。
3. 经皮质混合型失语
病变部位:广泛分水岭区。
主要特点:非流利型语言,理解与表达均严重受损。
复述能力相对较好。
其他失语类型补充
1. 完全性失语
病变部位:广泛累及语言中枢。
主要特点:听理解、口语表达、复述、阅读和书写能力全部严重受损。
言语内容局限于单一或刻板式表达。
2. 命名性失语
病变部位:颞中回后部。
主要特点:语言流利,理解和复述功能良好。
命名障碍显著。
3. 皮质下失语症
病变部位:基底核、丘脑等皮质下区域。
主要特点:命名困难、复述相对较好。
可能伴随语言失用或音调、韵律异常。


评估工具及研究进展

失语症的定义有很多种, Benson认为失语症是指大脑功能受损所引起的语言功能丧失或受损。包括语言识别、理解、记忆和思维障碍,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定义。

国内常用的失语症评定方法

1、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

此检查方法是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听力语言科以日本的标准失语症检查(standard language test of aphasia,SLTA) 为基础,同时借鉴国外有影响的失语症评定量表的优点,按照汉语的语言特点和中国人的文化习惯编制而成,亦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失语症检查法(CRRCAE)。

2、汉语失语症成套测验

汉语失语症成套测验(aphasia battery of chinese,ABC)是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心理研究室参考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结合国情编制而成,ABC由会话、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结构与视空间、运用、计算和失语症总结10大项目组成,于1988年开始用于临床。

3、汉语波士顿失语症检查法

此检查法由河北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翻译和按照汉语特点编制并用于临床。

国际上常用的失语症检查法

1、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

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是目前英语国家普遍应用的标准失语症检查。此检查由27个分测验组成,分为5个大项目:①会话和自发性言语;②听理解;③口语表达;④书面语言理解;⑤书写。该测验在1972 年标准化,1983年修订后再版(GoodgIass和Kaplan ,1983年),此检查能详细、全面测出语言各种模式的能力,但检查需要的时间较长。河北省康复中心已将此方法翻译成中文,在我国应用并通过常模测定。

2、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

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1983年)是较简短的波士顿失语症检查版本,检查时间大约1小时,该测验提供一个总分称失语商(AQ),可以分辨出是否为正常语言。WAB 还可以测出操作商(PQ)和皮质商(CQ),前者可了解大脑的阅读、书写、运用、结构、计算、推理等功能;后者可了解大脑认知功能。该测验还对完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经皮质运动性失语、传导性失语等提供标准误差解释和图形描记。

失语症严重程度的评定

目前,国际上多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中的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

失语症的鉴别诊断
1、言语的流畅度
失语症鉴别诊断的第一步是确定言语的流畅度。大脑皮层病变所致的失语症依据会话言语的特征分成两类:流畅性和非流畅性失语,这些会话言语的范例应该包括社会交往方面的话题(“你今天好吗?")以及个别需要以短句和较长句子回答的问题(“请介绍一下你的职业”或“请说一下你的发病经过")。虽然一些有经验的治疗师随着患者的谈话便可以确定患者言语的流畅度, 但最好将患者的谈话录音并仔细分析。
根据患者的口语可以将失语症分为流畅性和非流畅性两大类:非流畅性失语约占患者总人数的68%,有Broca失语、经皮质运动性失语、完全性失语、经皮质混合性失语;流畅性失语包括Wernicke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传导性失语。
2、口语的听理解
失语检查中的听理解由4个分测验组成,即名词、动词、句子和执行口头命令。在决定听理解的好与差时,重要的是看患者理解短句和较长句子、用对或错回答相应水平的材料和完成指令(一步到三步指令)的情况。如果患者可以理解检查中的句子或简单指令被视为理解较好,反之被视为较差。非流畅性的失语中听理解好的是Broca失语和经皮质运动性失语;听理解较差的是完全性失语和经皮质混合性失语。流畅性失语中听理解较好的是传导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听理解较差的是wernicke失语和经皮质感觉性失语。
3、复述
像听理解检查一样,这项检查主要是鉴别患者的复述和面对面会话能力的相对保留或损害程度,在检查中包括名词、动词(单音节词到三音节词)以及短句和较长句子复述。能够较好复述句子的可以视为复述好的类型。非流畅性失语听理解好的一组中复述好的是经皮质运动性失语,复述差的是Broca失语;听理解差的一组中复述好的是经皮质混合性失语,复述差的是完全性失语。流畅性失语听理解好的一组中复述好的是经皮质感觉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复述差的是wernicke失语和传导性失语。
通过这三方面的鉴别,治疗师可以比较容易区别这些临床上常见的失语症类型。

评估技术研究进展
疾病早期语言功能评估、及时研判康复介入时机、将患者纳入ST治疗组进 行有效治疗,对患者回归家庭、社会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患者若没有 危及生命的急症,应尽早开展语言功能评估。
临床康复医生应用简单、快捷 的方法(如快速与患者交流)迅速粗评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后语言功能,再于康复 ST 治疗部门合作,更精准地对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后失语症患者群进行客观、精 准的评价,开展全面精准的功能评估,目前对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评估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亟需解决。
一方面,目前非汉语普通话的本土用语评估量表量相对缺乏。目前临床上主 要使用基于汉语普通话的语言评估量表,如中国失语症语言评估量表(Chinese aphasia language battery,CALB)、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phasia battery in Chinese, ABC)等。
然而,临床上很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年老,母语非汉语普通话, 开发基于患者母语(如广东地区的粤语、客家话、潮汕话)的失语症语言评估量 表对这类患者的评估、康复治疗、干预疗效评价均十分重要,目前非汉语普通话 失语症语言评估量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亟需开发。 
另一方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后)失语常常合并其他认知障碍及构音 障碍;对这类患者展开语言功能评估(如量表评估)具有一定的难度。若不能及 时评估、筛查、干预脑卒中后失语伴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及构音障碍,会对这类病 人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未来全国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可进一步编制并开发适合于我国合并其他认知障碍及构音障碍的失语症病人语言功能评估量表, 为国内合并严重认知障碍及构音障碍失语症患者筛查工具的开发选用提供参考 依据,以期方便一线医护人员使用。建议为失语症伴严重认知障碍及构音障碍的患者制定标准化筛查管理的方案,以此提高失语症伴严重认知障碍及构音障碍的 患者筛查的准确性。 
第三,由于血栓介入技术如溶栓、取栓治疗被普及,卒中患者有望在发病早 期便恢复脑部循环。病情进展的变化使失语症患者的症状变得不典型。因此,针 对症状复杂的失语症患者,如何使用精准评估以明确患者的功能障碍,仍有待研究。

失语症评估的关键技术问题
长期以来,失语症评定主要采用量表或测验形式的神经心理学检查方法,确定失语症的诊断、分类以及治疗措施 。事实上,绝大多数失语症患者会出现语 言和运动功能同时受损,患者行为和/或交流能力减弱,单纯依靠神经心理学检 查对失语症类型诊断和语言功能评估的方法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检查结果也不十 分可靠,大大降低神经心理学检查方法的效率和信度。
随着影像学检查手段的更新,现代失语症检查的研究也把大脑的功能解剖定 位与失语症的分类之间的关系放在很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脑功能成像技术也被 应用于失语症的检查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和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血流和人脑神经细胞代谢活 动的关系,研究人脑的认知加工与解剖定位,而在失语症检查方面,则主要用于 分析失语症产生和恢复的机制。
目前,PET用于脑功能研究主要包括:(1) 对正常人脑的生理学及思维功能的研究;(2)动物实验;(3)对脑部疾病的临床研究。国外先后有学者通过从静态或动态影像中获得大脑皮层放射性分布或浓 集速率的定量数据,了解其生物化学和细胞功能代谢过程,研究大脑皮层收到视 觉及听觉刺激时组织器官机能及形态的动态变化。 
另一方面,有学者采用了 fMRI 技术分别测量失语症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在 执行一项简单语言任务时的大脑活动,比较两者语言加工的神经基础的差异。研 究发现,运用 fMRI 技术,发现失语症患者皮层语言功能存在脑内局部病灶的 远隔效应,以及在失语的恢复过程中皮层语言功能区的重新分布或重组现象,后 者也许是脑损伤后语言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之一。该实验证明了 fMRI 技术配 合简单语言任务是评价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状态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兴起,开始应用于语言及认知功能的评估,如 N400 作为一种无损伤检查方法,不受患者是否存在行为或交流障碍所影响,可以展现大脑神经细胞在单位时间为毫秒级甚至微秒级的动态认知过程,能够可靠、 有效地监测语言认知过程,越来越多应用于高级脑功能尤其是语言功能的检查和 研究。
有学者对汉语失语症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评及ERP N400检查,揭示汉 语失语症在N400潜伏期、波幅及头皮分布上的特征和规律,研究发现N400能 客观反映汉语失语症语言功能障碍的程度,其波幅和波形可作为临床评价汉语失 语症患者语句语义缺陷的可靠指标,可用于脑卒中或外伤后语言功能的评估,其结果与传统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相关。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是一种新型无创性脑功能检测技术,可以通 过实时检测大脑皮层中氧合血红蛋白(Hb02)和脱氧血红蛋白(HbR)的含量,间接 地反映大脑神经活动。有学者通过 fNIRS 探讨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全脑 静息态功能连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完全性失语组患者与非失语症组的主要差 异在于左侧MTG-左侧角回的功能连接强度,这提示 左侧MTG和左侧角回可能 是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康复的关键脑区,有望成为新的神经调控治疗靶点。
眼动追踪技术是一种追踪并测量眼球运行轨迹的技术,被认为是视觉信息 加工研究中最有效的手段,它可以研究个体的内在认知过程,近年来在众多领域受 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该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失语症康复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伴随着眼动追踪技术的发展,人们从诸多角度对失语症患者的眼动特征 展开研究,主要涉及各种失语症患者的语言文字理解、信息处理、表达等言语、 语言功能的动态过程。 
综上所述,随着影像学、电生理学技术及其他新技术的发展,可为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评估提供更客观更可靠更精准的方法,但因为缺乏大样本量的数据 支撑,目前尚未能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手段,所以目前研究重点应着重系统化以及精准化、标准化发展。

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
当前治疗方法
多年来,人们探索了四类失语症干预措施,无论是单独还是联合使用:(1)药物疗法(即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细胞疗法和药物);(2)行为疗法(SALT);(3)其他治疗方法(例如技术辅助);(4)基于非侵入性脑刺激的疗法(NIBST)(即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一、药物治疗
常见药物
吡拉西坦:这是一种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的药物,有助于改善书面语言能力。
局限性:整体语言恢复效果有限,且其作用是短暂的。
美金刚:一种用于慢性中风后失语症的药物,特别是与限制性失语治疗(CIAT)结合使用时效果显著。
优点:可以持续改善语言能力。
多奈哌齐:这种药物与语言治疗(SALT)结合使用,能有效改善图片命名能力并减轻失语症的严重程度。
不足之处:
很多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缺乏对照条件,难以准确判断疗效。
有些药物如多巴胺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对中风后的恢复有害。

二、行为疗法(SALT)
主要方法
语音运动治疗(PMT):通过训练发音技巧,帮助患者改善词汇检索能力。
方式:使用镜子、书写、动觉反馈等工具,从单个音素逐步训练到完整单词和句子。
语义特征分析(SFA):利用语义网络模型,通过分析目标单词的特征(如用途、位置)来强化患者的语言能力。
动词网络强化治疗(VNeST):强调动词在语言中的核心作用,通过生成句子、回答“为什么”“何时”等问题,帮助患者改善表达能力。
其他方法
限制性语言治疗(CILT):强制患者使用口语交流,同时限制手势等非语言方式。
旋律语调治疗(MIT):利用节奏和旋律,帮助非流利性失语患者恢复语言表达。
促进失语症患者的沟通效果(PACE):允许患者通过多种交流方式(如书写、手势)表达,提高沟通效果。
研究现状
很多行为疗法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治疗成果的推广和转移(如从说话到阅读)仍是研究难点。
一些大型研究如Big CACTUS试验显示,计算机化SALT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三、技术辅助治疗
计算机和虚拟技术
计算机化SALT:使用平板电脑或手机帮助患者练习语言,特别适合居住在偏远地区的患者。
EVA PARK:一个虚拟岛屿环境,患者可以通过模拟的现实场景练习语言。
增强沟通技术(AAC):使用低技术工具如图片、关键词,或高技术设备如语音生成器帮助患者进行交流。
沟通伙伴训练(CPT)和沟通小组(ACG)
CPT:通过培训患者的家人或朋友,帮助他们更好地支持患者的沟通。
ACG:让患者与其他失语症患者定期互动,提高心理健康和社交适应能力。

四、非侵入性脑刺激疗法(NIBST)
主要方法:经颅磁刺激(TMS):使用低频刺激抑制对侧非病灶区域,或高频刺激激活病灶周围区域,促进语言恢复。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通过阴极或阳极刺激,改善病灶区域的神经活动。
理论模型:半球间竞争模型:中风导致的脑半球失衡,通过刺激恢复平衡。
病变周围激活模型:激活病灶周围区域,促进语言网络重组。
研究现状:rTMS 和 tDCS 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语言恢复中均显示出潜力。然而,一些研究结果尚无定论,仍需进一步探索个性化治疗方案。
目前国内临床上针对失语症康复介入的手段主要有ST(包括各种言语认知治疗、 功能性沟通训练)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anger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等神经调控 技术。越来越多的研究阐述了失语症康复介入手段的相关机制。
针对各种 ST 治疗,研究者们提出其机制可能是基于神经可塑性理论的“双 侧大脑半球语言功能重组效应”,各种言语认知治疗、功能性沟通训练刺激可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和激活工作记忆;激活患侧脑语言处理中心的对侧脑同源区域;提高患侧脑语言处理中心所投射纤维通路的神经重塑,包括促进投射纤维通路系 统的微血管生成、神经元轴突萌发、树突分支和突触形成。
针对各种神经调控技术,研究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作用机制假说;如针对 rTMS,研究者们提出了“rTMS调控半球间竞争模型”的作用机制理论基础。正常 人两侧大脑半球间存在相互抑制作用,生理状态下这种相互抑制作用是平衡的, 当一侧大脑发生疾病变化(如脑卒中)时,这种平衡将会打破,即患侧大脑半球 的抑制作用占优势。这种由单侧大脑病变所引起的双侧大脑皮层抑制和皮层兴奋 性的不对称性,其理论基础为“半球间竞争模型”。
学者们认为失语症的发生发展 机制理论基础也可基于“半球间竞争模型”:双侧大脑半球均参与语言功能,生理 情况下,语言功能运行机制和功能分区是受双侧大脑半球相互影响、相互调节的。一旦优势半球的语言功能区受损,便会打乱原有双侧半球之间兴奋性平衡机制, 破坏原有的语言网络分区,语言功能受损,出现失语症。rTMS是一种利用脉冲 磁场作用于大脑,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 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神经调控技术。
rTMS可通过改变皮层兴奋性,调节大脑半球间经胼胝体抑制,“减轻”(对侧大脑)对“患侧大脑半球的抑制作用”, 从而改善失语症症状然而,目前上述各种失语症康复介入手段的机制研究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更种 “假说”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更系统、更直观、更清晰的机制研究还亟需全国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进一步开展。

以下内容是有大量患者在后台私信有关失语症哪家医院专业,我们根据目前发表临床文献最多的医院与医生整理出来的,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1、治疗医院

根据知网已有有关:脑卒中失语症,当前国内发表临床文献最多的机构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2、治疗专家

根据知网已有发表有关:脑卒中失语症中,当前国内发表临床文献较多的四位医生分别是:
内容与图片均为网上获取,如有侵权或信息滞后还请联系小编。
1、汪洁


汪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科副主任技师。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言语治疗学组组长。从事失语症与吞咽障碍的评价和治疗20余年。近年来把认知神经心理学理论用于失语症康复临床。荣获省部级、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5项。参与《中国康复医学》、《神经康复学》、《言语治疗学》等10余部专著的编写,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第一作者发表失语症治疗等方面文章5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失语症、吞咽障碍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

2、吴东宇

吴东宇,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康复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神经病学博士、博士后。在重度颅脑损伤的意识障碍程度评估、意识障碍的预后判断以及促醒,形成独特的检查手段。对脑卒中和脑外伤导致的痉挛以及脑损伤后运动障碍、失语症、吞咽困难、认知功能障碍、小脑平衡功能、共济运动障碍等进行有效、独特的评估和治疗。正在进行运动障碍及痉挛、意识障碍促醒、意识障碍苏醒的预测、失语症、吞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方面的临床研究。



3、袁英
袁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博士。
擅长神经康复,尤其脑血管病所致吞咽障碍、平衡障碍、失语症等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注重配合非侵入性外周及中枢电刺激技术干预。2005年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作至今,2017年获取博士学位。
找了一圈没找着图片..

4、宋为群

宋为群,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系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神经内科及神经康复一线临床工作近30年,擅长对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所致各种功能障碍进行功能评价、制定康复计划及训练。
全文结束。

本文福利:
1-转发本推文或者下方红色框内的图片,可以领取失语症文献包


2-知识星球会员可以找我领取70个G的言语康复专题资料包
(最新电子书+PPT+量表+视频资料)



我们搭建了3个康复交流群,分享推文后添加康复哥微信进群(不备注不通过):

【康复产业交流群】【医休-康复产品招商群】【医休-康复治疗师学习群】

投稿、曝光、科普、交流、吹牛逼、宣传、对接都可以找康复哥

欢迎加入我们的知识星球,星球内有3000+的康复资料含指南文献、科室建设、医保政策、学习课件、产品资料、研发资料、市场数据、行业研报等。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注明原创的内容权利属于本服务或本服务权利人所有,未经本服务或本服务权利人授权,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或许可他人使用上述知识产权的。已经本服务或本服务权利人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本公众号标注为转载的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 、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

医休NNR
专注研究康复医疗全产业链的垂直自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