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囚牢化,研究生牛马化,博士生苦役化

教育   2024-10-08 18:18   德国  

  嗨!大家国庆节🇨🇳复工快乐!


写这篇文章源起于我在国庆假期刷到的一条看完之后在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微博:坐牢式高中生活🏟️(目前这些内容还没有被封,所以我觉得截图一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这些极端化的高中生活安排,突然就触发了我脑中的很多研究生和博士期间的鬼故事👻,并且它们似乎一条龙式地贯穿⛓️起来了整个教育系统,从高中直达研究生博士,甚至到青年教师,都在这同一条船上。


关于标题,其实我想写的是:

高中生囚牢化,大学生托儿所化,研究生牛马化,博士生苦役化。

字数限制所以我省略了大学生,因为托儿所毕竟“好”过其他的场景。


我想到实验室的摄像头📹007工作时长⌛️低至一两百块的研究生津贴💰同级饥饿游戏竞争的压力🃏穷困潦倒单打独斗的博士生👩‍🦯学术文章发表的硬性要求📈办公室里自杀或者猝死的青年教师们等等。这一圈盘下来,竟无人幸免,全是受害者。



被碾压的「内驱力」

被加码的『外驱力』

当高中生变成了精确到分钟“听铃起舞”的提线木偶🧸,当一个20多岁的成年人研究生变成多了一张“学生卡”的工作机器人🦾,当过度的自我剥削被反复歌颂……


学习和工作都在摄像头下进行,刷手机和听歌都会被训话,超长工作时间成了“标配”,我想正常人都会感到不适。这种不适来自于全方位的被控制,来自于自主性和自由空间的丧失。以每一个最小时间单位和工作单位的成果作为导向,追求“短平快”的同时“高尖深”,这样的外部控制是对自主热情和创造力最大的挫伤,令还在发展期的学生麻木和疲惫。

《驱动力》这本书中举出了以下两个关于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自主性与效率成正比的例子:

 企业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对320家小型企业进行了调查,其中一半的企业允许员工自主,另一半则依靠自上而下的管理。
允许自主的公司其增长率是以管理为导向公司的四倍,而人员流失率仅是后者的三分之一。


 学校 

2007年,一项对美国两所法学院进行的研究发现,在校三年内,学生总体幸福感直线下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自主的需求被遏制。但是那些在课程选择、作业以及与教授的关系上有更大自主权的学生,他们的幸福感要高得多,最终考试的成绩也更好。



事实也确实如此🙊

我之前博后待的课题组每周每人必须汇报,导师总在强调实验数据量和攀比别的组的工作时长,总共二三十名博士生和博后🐒。殊不知事实上整个组的年均工作成果,和一个工作氛围积极的五人小团队是相当的👬。



永久性的心理创伤深渊

压力并不是一件绝对的坏事。短期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完成冲刺。但长期的压力和糖皮质激素会对身心造成永久性的损伤。博士生长达四五年(保守估计)的“最高学历”✚“最低工资”✚“最大压力”的组合套餐,犹如穿越未知的火焰山🔥。

今年8月15日发表的一篇题为《The Impact of PhD Studies on Mental Health-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 Study》的论文,从数据上呈现了2006-2017年瑞典入学的2万多名博士生🎓的压力与入学时间的关系:

博士学业开始后,博士生的精神类药物使用量持续上升。到了博士学业的第五年,药物处方概率直接飙升了40%,其中年轻学生(28岁以下)和留学生更为突出。读博这种长期压力对精神健康的负面影响,甚至比意外失去父母一方更大更难以复原。


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

心理咨询师张春说她在厦门看牙的一位将退休的牙医🦷,仍然会梦到1985年高考做题的场景。


我弟的高中同学在高三时被选拔到衡水中学🚩冲刺高考,现在刚上研究生做“牛马”,开始频繁做梦梦到高三在衡水的压迫感。


我的博士是在一个相对自主和开放的课题组完成的,博士后阶段则进入了一个管理严格的组。每周一早上9点的组会汇报,我几乎每个周日晚上都会做噩梦🌚。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是一个无人生还的”食物链“。就在今年短短一个夏天,已有多位青年教师因工作压力过大不幸去世。理论上他们原本是所谓“上岸”的高质量学术人才,却依然生活在巨大的压力和困境中,教学、科研、基金三座大山压在身上,“非升即走”的制度更是不远处高悬的一把铡刀。

------

说出这些来,我作为一个区区博后,深知无法改变任何,甚至无法激起水花。但我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相对健康的生存者,能够一路走来算是巨大的幸运。我感到有责任去讲述。


是“see it, say it”的过程,虽然目前仍无法“solve it”。但被看见、被观察、被允许讲述,也可能是这个系统迈出改变的一小步。关于我能做的部分🙋‍♀️,我正在准备一个「读博工具箱🧰」系列内容,以实现即时充电⚡️按需充电,缓解读研读博过程中无形但无处不在的焦虑/倦怠/紧张/恐惧/失眠/绝望等应激情绪困境,感兴趣可持续关注。


以上,欢迎分享你的故事。

Have a nice week!


Reference

1. Bergvall, Sanna and Fernström, Clara and Ranehill, Eva and Sandberg, Anna, The Impact of PhD Studies on Mental Health-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 Study (June 25, 2024). https://ssrn.com/abstract=4920527



我是LabGirls,一线科研女性工作者。

探讨科研理念,分享科研干货,做有温度的博士。

后台回复各个关键字即刻获取惊喜干货与模板🎁【硕博申请合辑】【洪堡学者博士后申请指南】【科研圈八卦基金申请】【PPT科研绘图】【学术简历】【研究计划】【推荐信】【套磁信】【科研绘图色彩搭配】【CSC】【申博时间计划表】等


代表专辑:【PPT科研绘图】【基金撰写与申请】【硕博求职

代表作

用PPT画出一张Nature Materials的示意图

你的绝世博导Andrey Rogach 请查收!

加了院士微信,我们问了这几个问题

上文又被写基金索命一周,导师直接出绝招了!!

点分享

点赞

点在看

LabGirls
Science is not always nerdy. 一线的普通理工科女博士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