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周一好!
是的,继上次48小时极限挑战之后,又紧急追加写了一个“衍生”小基金。
一个月内连续两次蜕皮,我不能一个人苦
如果上次48小时极限写基金,让我推测出了做PI的两个重要特质:
自信 和 相信奇迹
那么这次连轴转写基金我推测出的另一个做PI的重要任务,就是,
如何能用(其实只有)一个招牌课题,在学术伦理范围内写出尽可能多的基金申请💰。
据我观察,发散基金课题的方式就是在目前的preliminary results上寻找不同的着力点📌,比如理解深层机理 / 应用新材料新方法 / 嫁接现有技术等,但是它们又似乎朝着同一个应用目标和方向,往往是 - 更快更高更强🏃♀️,更绿色更精细更便携❇️。
事实上大部分人的八爪发散课题都连着同一个核心🐙,很少有人可以像Elon Musk一样又做特斯拉汽车🚗,又发射卫星🛰️,又挖隧道🚇,还要研究神经与大脑🧠。
而我看过一句话描述写基金的过程,觉得非常kill⚡️。
“When I get the idea, and when I’m finished, it’s joyful.
Everything in between is agony.”
当我有一个idea的时候和要完成一个idea的时候时候,都觉得很愉快。
但是中间的一切都很痛苦。
01. 以“Grandma Test”为标准写出「宜人性」本子👌
初入科研圈的时候,我带着一个巨大的刻板印象,
就是以为「审稿人」和「申请者」之间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群组。
殊不知,你有可能自己在焦头烂额地写文章写基金的同时,手里还掌握着别人的几份稿子和基金本子的“生杀大权”。
所以在基金申请中,第一印象的「专业性」👓和第二印象的「宜人性」🌴,直接决定了本子在审稿人手里的去留。
02. 申请失败是普遍现象,申请成功很可能是用量堆出来的📚
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洪堡学者博士后的申请概率约为20%,玛丽居里博士后的申请概率约14%,ERC Starting的申请概率约14.8%,国自然的申请概率约16%。
也就是说,每5个申请人中,至少有4个人都会被拒绝。
事实上作为申请者,我们的很多挫败感都来自于自己的想象和恐惧的投射。
和大佬一起近距离合作后的体验告诉我,当我还在犹犹豫豫要不要申请,我行不行,要不放弃算了,以及申请提交之后天天焦虑内耗反复查看邮箱和官网的时候,大佬在这期间早就move on去提交了另外两个基金了,那么再加成上他本身的个人成就,他拿到很多项目的概率当然就是大大提高了。
所以,申就申了,交就交了,注意力不要再残留到这些概率事件上了。
03. 明白了很多道理,仍然无法笑对基金🙃
当然了,明白了这些并不影响我在申请中持续的骂骂咧咧和叫苦连连,第二个基金申请提交结束后,我去问我的PI师兄,
请你跟我说句实话🤯写基金这个活动到底占比一个PI总时间安排的多少啊?
他冷漠地说,至少50%⏰。
我😱
读博的时候我们被要求自动自觉地或者是个别课题组“被监控下地”尽可能多多做实验👩🏭,生产和分析数据📊,快速写文章📄,以便尽快开始开始下一轮做新的课题,甚至最好是能交叉着做,不要怠慢一丝实验。
而从博士毕业到高校教职🧑🏫这个看似顺理成章丝滑过渡的职业发展,背后却要求我们在职业技能上迅速进行巨大的迁移和转型。
从执行到主导,从动手到写作,从两耳不闻窗外事🙈落地一个课题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生产出十个课题。
我想这可能是我没有成为PI的原因(之一)吧
科研人一年忙4次,一次3个月,春夏秋冬,永无休止。
以上,have a nice week!
Reference 1. https://doi.org/10.1073/pnas.2315735121 2. 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s://erc.europa.eu/sites/default/files/2023-09/erc-2023-stg-statistics.pdf
我们是LabGirls,两个一线科研工作者。
探讨科研理念,分享科研干货,做有温度的博士。
后台回复各个关键字即刻获取惊喜模板🎁【硕博申请合辑】【洪堡学者博士后申请指南】
【学术简历】【研究计划】【推荐信】【套磁信】【PPT科研绘图】【科研色彩搭配】【CSC】【申博时间计划表】等
代表专辑:【PPT科研绘图】【选导师大事】【博士后资讯与申请】
代表作:
点分享
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