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回复“投稿”进入投稿群↓↓↓
来源:民族研究
三交史话•翻译篇
乙种本《华夷译语》比较研究——以《鞑靼馆译语》与《高昌馆译语》为例
其力根
党政文献翻译
《毛泽东选集》蒙古文译本翻译方法探析——以蒙古文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为例
额尔敦木图
浅谈党政公文常用修辞特征及其藏译技巧
周先才让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诗词典故维吾尔语翻译论析
阿布力米提•吾其曼
准确性原则下的政治文献朝韩译本对比研究——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
金善女
政治文献修辞的日译探析——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
潘蕊
民族典籍外译
民族志译注多声性研究——以布洛陀诗经《汉王与祖王》为例
陈树坤 黄中习
古籍与翻译
多模态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史诗翻译新思考——以《格萨尔王传》为例
邵帅
典籍外译与学术服务——英译朱熹著作出版缕析与反躬
孙艳
译论研究
《民族翻译》2008—2022年载文的学术图景与知识演变
刘岩 吴院
译技探讨
《枫桥夜泊》翻译境界评价
常筱竹
乙种本《华夷译语》比较研究——以《鞑靼馆译语》与《高昌馆译语》为例
其力根
摘要:本文以北京图书馆善本室所藏乙种本《华夷译语》中的《鞑靼馆译语》和《高昌馆译语》为基础材料,从中找出 110 个蒙古语和回鹘语语音和语义相同的词,总结差异及其共同点。经过对比发现,在 14—15 世纪,存在很多蒙古语和回鹘语共有词或者相互借用的词,语音和语义上都很一致,只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词义和语音发生变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从语音角度来看,由于这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较为接近,大部分语音和语义相同的词汇在语音上可完全对应,因此采用了完全相同的汉字或者同音、音近的汉字去注音。从注音方法来看,《鞑靼馆译语》注音相对细致,《高昌馆译语》则相对简洁。
《毛泽东选集》蒙古文译本翻译方法探析——以蒙古文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为例
额尔敦木图
摘要:《毛泽东选集》蒙古文译本是蒙古文翻译史上的典范,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流传至今,仍影响着相关翻译活动。研究《毛泽东选集》蒙古文译本翻译方法,总结提炼其成功之处,对党政文献特别是国家领导人著作汉蒙翻译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浅谈党政公文常用修辞特征及其藏译技巧
周先才让
摘要:修辞作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根据语言环境和行文内容的需要,在党政公文写作中经常被巧妙运用。在翻译实践中,了解和分析公文的相关修辞特征,理清语句中的逻辑关系,再运用恰当有效的翻译技巧,能使译文准确而完整地传递原文思想内容,提高公文翻译质量。本文结合笔者的公文翻译工作经验,对公文语体中常用的排比、对偶、层递、节缩、比喻等修辞格的特征及其藏文翻译技巧进行分析和论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诗词典故维吾尔语翻译论析
阿布力米提·吾其曼
摘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典故,增强了语言魅力,文章观点表达得更加形象。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诗词典故为研究对象,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举例分析诗词典故汉维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技巧以及翻译特点,以期为党政文献维吾尔语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准确性原则下的政治文献朝韩译本对比研究——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
金善女
摘要:政治文献翻译工作应基于准确性原则,重点放在准确传达原文语义上。本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语料,从遵循原文思维逻辑、更加细致的词汇释译、注重语言风格、精准把握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等角度,通过举例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翻译的朝译本和海外韩译本进行对比考察,以期为提高政治文献翻译的准确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政治文献修辞的日译探析——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
潘蕊
摘要:政治文献的翻译效果直接影响到世界对我国基本国情、政策方针、政治立场的理解和解读。本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考察政治文献中修辞手法在日文翻译中的策略,分析汉语中常用的形式化修辞和意义化修辞在日文中的转换技巧和翻译方法。通过分析,发现政治文献翻译主要运用了“情境调试”“保持句式结构的平衡”和“进行修辞句式的重构”等翻译手法。这些策略旨在保留原文修辞美感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受众接受度。
民族志译注多声性研究——以布洛陀诗经《汉王与祖王》为例
陈树坤 黄中习
摘要:近年来,民族志译注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对其多声性特征仍未有深入研究。本文以布洛陀诗经《汉王与祖王》中的民族志注释为文本做成小型语料库,并基于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为理论框架,分别检索分析了否认、公告、接纳和归属四种多声性资源。研究发现,民族志译注有显著的多声性,兼具特殊的学术规范与民族志特征。
多模态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史诗翻译新思考——以《格萨尔王传》为例
邵帅
摘要:民族史诗本身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通常以一种“全景式”的叙事模式展开,其翻译工作有助于弘扬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近年来,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由文字、图像和数字媒介组成的多模态交流方式正在逐步替代以往的单模态交流方式,这给史诗翻译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多模态手段,译者可以更全面地呈现史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提高翻译效果的丰富度和真实性,推动史诗在各民族群体中的传播。本文以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为例回顾了其翻译概况,从文本、图像和数字媒体三个角度探讨具体的翻译过程,并针对当前史诗翻译的问题与困厄提出了建议,旨在推动史诗翻译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典籍外译与学术服务——英译朱熹著作出版缕析与反躬
孙艳
摘要:朱熹著作的外译多以节译、摘译、释译为主。目前可考据的已出版朱熹著作英译本仅有九部,而国内外翻译学界对其外译书目、外译种类、外译规模和外译影响等学术信息都尚未有系统全面的掌握。在国内外史料文献梳爬的基础上,探究朱熹著作英译本的出版概貌,复现朱熹著作英译过程在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上较为明显的学术服务倾向,有利于我国未来朱熹学说相关典籍外译选本和出版工作的信息参考和决策制定。
《民族翻译》2008—2022 年载文的学术图景与知识演变
刘岩 吴院
摘要:《民族翻译》自 2008 年公开发行,至今已十五年有余,现已成为学术交流与互动、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民族翻译》2008—2022 年刊载的论文为数据,运用 CiteSpace 软件绘制系列知识图谱,对年度发文、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关键词聚类等横向特征以及研究热点演化、研究领域迁移等纵向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民族翻译》以鲜明的主题、特色突出的栏目设置与高水平刊文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流动与融合,展现了中华民族蕴含的“中国智慧”与“世界性”,助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彰显了期刊的重要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枫桥夜泊》翻译境界评价
常筱竹
摘要:《枫桥夜泊》作为一首意境突出的诗,备受译者关注,译本众多。文章选取其中三个英译本,并结合翻译境界论,从原诗的意义、意味、意境入手,对所选三个译本的境界进行分析,讨论复译与翻译境界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三个译本处于不同的境界层次,但三者并非割裂对立,而是从宾纳译本的注重译意表达,到陆佩弦译本的侧重译味呈现,再到汪榕培译本的追求译境建构的不断发展超越。翻译境界论的应用性研究有利于促进复译本质量的提高,对于推进古典文学作品在新时代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监制/王福美 编辑制作/热亚祖
来源:民族研究
特别说明: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 END -
|
|
中国外语(CSSCI) 当代外语研究(CSSCI) |
外语教学(CSSCI)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外语教学与研究(CSSCI) 外语文学(CSSCI) |
上海翻译(CSSCI) 翻译研究与教学(CSSCI) |
|
|
【特别声明】本公众平台除特别注明原创或授权转载外,其他文章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并没有任何商业目的。本公号尊重知识产权,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后台,本公号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