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患者第一时间能被救治,看到他们转危为安,心里就踏实了,这也是我作为医生最大的成就感。
我与颅内动脉瘤的不解之缘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我与颅内动脉瘤的“相遇”并非偶然。在蚌埠医学院求学的日子里,颅内动脉瘤那神秘而又致命的特点深深吸引了我。它就像隐藏在大脑深处的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夺走患者的生命。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颅内动脉瘤是刚到我们医院工作的第一年,一位50多岁的患者因突发剧烈头痛被紧急送往急诊室。经过详细的检查,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一旦再次破裂出血,生存希望可能渺茫。受限于当时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我们进行初步治疗后,第一时间把病人转往合肥诊疗,病人最终恢复良好,出院后患者和家属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张医生、省城专家说多亏您及时正确诊断呀,我这脑动脉瘤如果再破裂、可能就没命了,您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当时我的内心既为患者的康复感到高兴,同时又陷入深深的沉思,作为神经外科医生,难道在我们医院就不能攻克吗?这次经历,让彼时年轻的我决心投身于颅内动脉瘤的研究和治疗中。
到上级医院进修时,在导师的指导下,我深入学习了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随着经验的积累,我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的颅内动脉瘤治疗医生。每一次成功地帮助患者解除动脉瘤的威胁,都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作为医生,我们的使命就是守护患者的生命,让他们远离疾病的困扰。”
被患者称为“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由于局部血管壁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它就像一颗潜伏在脑血管中的“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引爆”,给患者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正常情况下,脑血管壁结构完整且富有弹性,能够承受正常的血流压力。但当某些因素,如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高血压、动脉硬化、感染等,破坏了血管壁的完整性,使得局部血管壁在血流的冲击下逐渐向外膨出,就形成了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在未破裂之前,多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它们就像安静的“潜伏者”,在脑部默默地存在着。然而,一旦动脉瘤破裂,后果不堪设想。破裂后的动脉瘤会导致脑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据统计,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相当高,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对它如此恐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如今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疗团队,都越来越心里有底。
血管介入拆除“颅内炸弹”
回顾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历史,传统治疗方法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如今的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手术夹闭是一种经典的治疗方法。早在几十年前,神经外科医生就开始尝试通过开颅手术,直接暴露颅内动脉瘤,然后使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瘤颈夹闭,阻止血液进入动脉瘤腔,从而达到消除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目的。对于一些位置相对表浅、瘤颈较窄的动脉瘤,手术夹闭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在不断发展,这是一种相对微创的治疗方法,通过在大腿根部的血管或手臂血管穿刺,将特殊的导管沿着血管输送到颅内动脉瘤部位,然后向动脉瘤腔内填入弹簧圈等栓塞材料,使动脉瘤内形成血栓,从而阻止血液继续流入,达到治疗目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一些不适合开颅手术或者不愿意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我们神经外科团队紧跟医学发展的新浪潮,组建了一支脑血管病医护和康复团队,针对不同部位、不同形态和大小的动脉瘤,采取个体化、规范化的诊疗模式,不仅能独立完成动脉瘤夹闭,也能采取微创血管内介入治疗。
神经介入医生的“拆弹新利器”
早防早筛早治是关键
由于颅内动脉瘤在未破裂时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都是在动脉瘤破裂后才被发现,此时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及时进行筛查对于早期发现颅内动脉瘤、降低破裂风险至关重要。
对于有颅内动脉瘤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使得他们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比普通人更高,定期进行筛查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建议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每3 - 5年进行一次头部血管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这些疾病会对血管壁造成损害,增加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风险。除了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外,也应定期进行颅内血管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动脉瘤。
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以及酒精对血管都有不良影响,会使血管壁的弹性下降,增加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几率。对于他们来说,也需要关注自身血管健康,适时进行筛查。
让患者不再“谈瘤色变”
一旦通过筛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及时治疗是关键。治疗的目的在于防止动脉瘤破裂,降低脑出血的风险,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对于一些较小的、没有破裂且没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动脉瘤的大小、位置等因素。如果动脉瘤破裂风险较低,医生可能会建议采取保守治疗,即定期进行复查,观察动脉瘤的变化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患者仍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而对于破裂风险较高的颅内动脉瘤,如动脉瘤直径较大(一般认为直径大于5mm)、形态不规则、位于重要血管分支处等情况,通常需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治疗颅内动脉瘤不仅仅是消除动脉瘤本身,还需要关注患者术后的康复和护理。如今,我们团队完善的康复与护理体系为患者的全面恢复提供了有力保障,也让患者和家属对治疗的后续过程更加放心。出院后,医护团队还会通过电话随访、门诊复诊等方式,为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首次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30%,如果发生再出血将使患者的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在动脉瘤处理之前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发生呕吐后窒息,另外可以给予镇痛、镇静、控制血压等手段,以降低动脉瘤再次出血的风险,若出现急性剧烈头痛、甚至昏迷,应及时拨打120,及时送达医院进行规范化治疗。
神经外科学科大主任兼二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硕士生导师
神经外科支部书记,先后获评阜阳市第三周期第一层次学科带头人,阜阳市第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后备人才,阜阳市神经内镜创新团队带头人,阜阳市先进工作者、颍淮名医、阜阳市第十三批拔尖人才。
参编《神经外科诊疗规范与新进展》《现代神经外科手术技巧》《内镜经鼻蝶外科手术学实践指南》,发表SCI论文2篇,统计源核心论文8篇,主持市级科研项目5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省科研立项1项。
擅长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神经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和脑出血的综合救治、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神经外科的疑难杂症等。
文:宣传科 王玉柱
一审:耿 琳
二审:刘 泉
三审:蔡 宇
编辑: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