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最伤心的一首诗,短短28字,成千古名作!

文化   2024-11-05 10:43   河南  

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

1.金陵:今南京。

2.归:一作“悲”。

3.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

曾伴浮云归晚翠,旋陪落日泛秋声。——唐·高蟾·《金陵晚眺》

春云春水两溶溶,倚郭楼台晚翠浓。——前蜀·韦庄·《春云》

4.犹:也。一作“旋。”

5.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欧阳修有《秋声赋》,以各种比喻描摹秋天的声响。

6.无限:无数的。

7.丹青手:指画师,画工。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金陵晚眺》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王安石·《明妃曲》

欲写云水姿,安得丹青手。——·孙枝蔚·《晚秋陪丘曙戒泛舟城西》

译文

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

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却没有人能把我此刻愁苦的心境描绘出来。

作品简介

《金陵晚望》是唐代诗人高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诗人为此倍感苦恼,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将这种潜在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又是丹青妙手所无法表述出来的。诗婉转沉著,感慨遥深。

作品赏析

唐代诗人素喜登高,这方面颇多佳作。论其风格,盛唐是宏阔雄放,中晚则冷瑟悲凉,高蟾此诗可说是晚唐登高诗的代表作之一。这是高瞻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

前两句描写望中之景。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当是秋风凄厉、秋叶凋零、秋虫哀鸣、秋水惨淡的交响。浮云归于暮山,将是白日的结束,落日悬浮于秋声,亦是一年的残景。凄凉的日之暮、岁之暮的景象,没能使诗人规避,反倒令他入迷。曾伴,犹陪,说明不是瞬间一瞥,不是短暂凭栏,更是痴痴地望着,一直追随着浮云走向消失的轨迹,久久陪伴着为秋声笼罩着的即将沉没的落日。这些常人不愿看、不忍看、更不敢久看的衰图残景,诗人却着魔般的沉浸其中,是反常的,也是耐人寻味的。

后两句吐露作者的心境,便知诗人有着难以言说的伤心在。浅层次讲是直面残秋薄暮的感伤,这一中国文人的习惯心理在敏感而哀乐过人的诗人身上更为突出深层次讲,是异质同构的彻悟触动的哀痛。此地曾是南朝六代建都之地。当年金陵,佳丽所萃,而今唯有废墟残景;追昔抚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不已的晚唐王朝,不也危机四伏、摇摇欲坠。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痛苦的呐喊,也是寂寞的呐喊。因为无论延请多少画师,都无法描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伤心。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然而终究画不成,诗人只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本诗从不同角度抒情,同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表现了诗人为国家衰败而伤心,感世伤时的情怀。

作者简介

高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郡望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人。出身寒素,累举不第。僖宗乾符三年(876)登进士第,昭宗乾宁中官至御史中丞。与郑谷友善。生平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六一、《唐才子传》卷九。孙光宪谓其诗思虽清,务为奇险,意疏理寡”(《北梦琐言》卷七)。辛文房则谓其诗气势雄伟,态度谐远,如狂风猛雨之来,物物动,深造理窟”(《唐才子传》卷九)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古诗词文欣赏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