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尚铂龙
个人简介
尚铂龙,男,榆林高新小学六年级五班学生。他是一个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少年。他喜欢朗诵、主持,画画,看电影,篮球,乐高。他多次荣获“学习之星”等荣誉称号,积极参加校园艺术活动,获得了“绘画大赛二等奖”“魅力校园艺术表演决赛二等奖”,被学校称为“好习惯养成小明星”和“才艺之星”。
读书名言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个人简介
跨山海
(苏轼-诗酒年华)节选
在“进士之乡”的文化熏陶下,年少的苏轼早早便显露出过人的才能,公元1056年寒窗苦读十几年后,苏轼离开眉山老家赴京赶考。
当时,北宋文坛险怪奇涩、空洞浮华的文章。文坛领袖欧阳修决心扭转这股风气,苏轼幸运的遇上了这位主考官,他的文章在一众考卷中脱颖而出。
判卷的时候,梅骁臣就觉得这话说的很巧妙,放在这里很有说服力,但是他想不起来出处。后来欧阳修也提到了这件事,也想不起来这个典故的出处。梅骁臣就说,哎呀我们都老了,只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却想不起哪本书里。等到这孩子登科拜谢的时候,咱们问一问他吧。
按照北宋的惯例,放榜之后,新科进士与主考官之间便有了师生的名分。这一天,苏轼前来拜谢恩师时,欧阳修忍不住问他:“你文章里写的典故出自哪里?”苏轼就说,想当然耳,何必要出处。苏轼这个人很善于创造,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哪怕在这么严肃的考卷中,他也能够编一些这样的史料或是故事。
欧阳修听完苏轼的解释不仅不生气,反而非常欣赏。后来,他时常对被别人提及此事,说道:“苏轼这个人真是善于运用知识,把书读活了,以后写文章肯定独步天下。”
苏轼一举成名,顺利地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在守孝三年后,他成为大宋一名公务员,任职签书凤翔府判官。
弟弟苏辙一路想送,直到140里外的郑州,才与苏轼惜别。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同样出类拔萃。无论经历怎样的顺逆枯荣,兄弟两的感情始终如一。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飘摇不定,走到哪都能走出“天下何处不为家”的气势,唯有在弟弟面前,他总是掩饰不住脆弱与依赖,每每与苏辙分离,都另他伤怀不已。
(苏轼与苏辙从小就在一起,读书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做作业在一起,玩耍在一起,游戏在一起,惹祸也在一起。这一次两个人分开的比较久,当时没有电话,兄弟两个每天都要写诗。诗是日记性质的,这一天我去了哪里、干了什么、跟谁在一起、写了哪些诗歌……把自己的行踪原原本本地、详细地告诉对方。(苏轼其中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人生到处之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好书推荐
《跨山海》
《童年》
《半小时漫画》
读书感悟
《跨山海》主要讲14位古代诗词名家的故事,从东晋至南宋,特别是唐至宋时期的多位诗词人。包括如雷贯耳的诗人李白、杜甫、苏轼,对李白的叙述表达得不够浪漫和潇洒,而杜甫的故事看完揪心不已,仿佛自己经历过这些磨难,苏轼最是一位智慧的词人,他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让人感觉生活的苦甜。
这些伟大的诗人共同点除了天赋和时代造就之外,本身的家境是不差的,东晋的陶渊明其祖上是开国功臣,杜牧的祖上也是位列丞相,李清照家境优渥且父母开明等等。感叹,这个时代对于我,能读书已是万幸,感恩能遇见跨越千年的你们,故事还在继续。
撰稿:尚铂龙
编辑:石沁白
审核:蔡姣姣
李瑞霞
校训:明礼 诚信 厚德 笃学
校风:团结 和谐 务实 创新
教风:博学 进取 敬业 树人
学风:乐学 善思 健康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