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3000个被领养的“孤儿”吗?

教育   2024-10-01 09:49   上海  

【留美学子】3366

11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2006年,蒙古族作家萨仁托娅通过报告文学《国家的孩子》详细记录了一段充满无私大爱的历史。


2019年,电视剧《国家孩子》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讲述了这段跨越上海与内蒙古之间的千里情谊,感动了无数观众。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正处于困境,南方地区的福利院接收了成千上万的孤儿。这些孩子由于饥荒和物资短缺,生命面临严峻考验。


就在此时,广袤的内蒙古草原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希望。


1959年,在周恩来总理和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的关怀下,一批来自内蒙古的奶粉被紧急调拨给南方孤儿。


然而,奶粉只能暂时缓解危机,远不能满足所有孤儿的需求。


就在此时,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把这些孤儿接到草原,由蒙古族牧民家庭收养。


从1960年到1963年,近3000名孤儿从南方远道而来,踏上了通往内蒙古草原的漫长旅途。


这些孩子大多体弱多病,年龄从几个月到七岁不等。当他们抵达草原后,被当地牧民家庭悉心接纳,赋予了一个温暖的名字——“国家的孩子”。


这段跨越地域、民族和血缘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深


在草原母亲们的关爱下,这些曾经命悬一线的孩子,终于找到了新的家园,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上世纪60年代来到大草原的孩子们

1960年5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正式批复了《1960年收容并入儿童工作的具体计划》,明确要求内蒙古各地迅速落实孤儿收养工作,并强调:“收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在1960年至1963年期间,内蒙古共接纳了3000多名来自南方的孤儿,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


当时,内蒙古同样面临物资短缺和生活困难的局面,但各族群众仍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这一份沉重的国家责任。


无论是年迈的“额吉”(母亲),中年妇女,还是新婚夫妇,他们纷纷骑马、赶着勒勒车,甚至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争先恐后地前来领养这些孤儿。


牧民们将这些孤儿视如己出,给了他们温暖的家庭。为了保证孤儿的健康成长,领养孤儿的家庭必须具备养奶牛的条件,以确保孩子们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


一些没有奶牛的牧民甚至卖掉了家中最宝贵的马,只为换取一头奶牛,确保这些孩子能喝上足够的牛奶。


这份无私的大爱在草原上开花结果,滋养着每一个“国家的孩子”。


“国家的孩子”和保育员


那段岁月里,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不断涌现。


孩子们刚到草原时,每个人的衣服上都别着写有编号的小布条,但很快,草原的“额吉”们为他们取了富有草原特色的名字,如国秀梅、党育宝、格日勒、娜仁花等。


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内蒙古自治区专门成立了育婴院,并招募并培训了一批保育员,主要是年轻健康的姑娘。


这些保育员成了孩子们的“额吉”,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守护这些幼小的生命。


都贵玛就是其中一位年轻的“草原母亲”。

年轻的“草原母亲”都贵玛和“国家的孩子”


1961年,19岁的都贵玛被分配到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的保健站,接手抚养28名孤儿。


这些孩子中,最小的刚满月,最大的不过6岁。面对这些幼小而脆弱的生命,都贵玛以无私的爱心和无比的坚韧为他们建立了一个温暖的家。


她不仅悉心照料孩子们的生活起居,还在他们生病时,勇敢地面对恶劣的天气和潜在的野狼威胁,夜里骑马几十里路去找医生救治。


在都贵玛的精心照料下,这28名孤儿都奇迹般地健康成长,没有一个因病残疾或夭折。在那个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都贵玛:草原最美的额吉(2019年10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彭源 摄

多年后,都贵玛感慨道:“内蒙古的母亲们抚养了‘国家的孩子’,这是历史的丰碑,是民族团结和共患难的一段珍贵历史。”


她的这段话,凝聚了草原母亲们那无私大爱的真实写照,也铭刻在每个“国家的孩子”心中,成为他们一生的感恩与回忆。

牧民与“国家的孩子”

有一个孩子名叫敖德巴拉,名字的意思是“菊花”。她被鄂温克族的高力根和南吉勒玛夫妇抚养长大。


敖德巴拉年幼时患上了骨结核,为了给她治病,这对老人不惜卖掉了家中的牛羊和马匹,甚至舍弃了他们最为珍爱的雕花马鞍。


他们的无私奉献,让敖德巴拉得到了救治和健康的成长。


敖德巴拉成年后,不仅继承了养父母的爱心和坚韧,还成为了草原上牧民们的“贴心人”。


她通晓多种语言,致力于帮助牧民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赢得了草原人民的信任与尊重。


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敖德巴拉用自己的行动和无悔的奉献,回报了那片曾给予她生命和希望的草原,以及那些抚育她的亲人们。

来自南方的孩子们逐渐适应了草原的生活


张凤仙和丈夫道尔吉是蒙古族父母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他们不仅承担了自己的生活责任,还领养了来自南方的6个汉族孤儿。


为了让孩子们吃上米饭,有一年春节前,张凤仙顶着风雪,赶着牛车,连续走了三天三夜,从百里之外运回了每个孩子5斤大米。


当孩子们终于吃上热腾腾的米饭时,张凤仙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时光流逝,60年过去,蒙古族虽无立碑传统,但在镶黄旗的草原上,却矗立着一座特别的墓碑。这座墓碑是由张凤仙和道尔吉养育的6个汉族孩子为他们的养父母亲手树立的。


墓碑上镌刻着“慈父道尔吉,慈母张凤仙”,纪念这对夫妇不仅抚养了6个孤儿,还将他们培养成才,成为这些孩子生命中无可取代的亲人。


正如萨仁托娅所说,这段历史背后展现的是一种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血缘的大爱。这种爱是中华民族互助互爱的真实写照。


在草原上,这些孤儿从来没有被称作“孤儿”,他们被称为“国家的孩子”。对于草原牧民来说,孩子们的“孤独”早已被他们无尽的亲情所取代。



《国家相册》:草原爱无疆



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早已深深扎根在草原的沃土中,与各族人民紧密相连,像石榴籽般紧紧依偎在一起,共同走过风雨岁月。


60年悄然过去,当年的孩子们大多已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而那些无私奉献的草原“额吉”们,也逐渐步入暮年,但她们的恩情,早已深植在孩子们的心里,成为永恒的记忆。


“国家的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称谓,它代表着无私的大爱与沉甸甸的责任。这段跨越地域、民族、血缘的草原与孤儿的故事,不仅感动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也成为了民族团结的生动见证。


这段载入共和国史册的传奇,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加闪耀。


草原母亲们用她们无尽的爱心,创造了人间奇迹,而这些孩子在草原上重新找到了生命的希望,用自己的奋斗和感恩,谱写了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

【留美学子】

近期发表

耶鲁中文热经久不衰 源自百年前的他

一个是非·人伦·正邪·乾坤颠倒的时代

80岁参选环球小姐:我要惊艳全世界

巴菲特与孙女们决裂 为什么

儿子这样DIY申请进斯坦福的

有些地方离开了 却愈加怀念(万字力作)

在仇恨中游泳的人 罪恶终将吞噬灵魂

华男跌落悬崖 自拍濒死10秒

不争一时争千秋

在美国做爷爷 我忙碌一天的日志

被警告去排队:我是什么人啊

在弹丸之国 我体验了民众为何幸福快乐

从“秀”娃视频的悲剧说起

从教授到美高校院长|留学生的心路历程

她笔录下几亿父母没有完成的史册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儿女未来

访谈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发现...

留学安全须知·实用大全

精选汇编 ↓↓↓ 百篇尽收眼底

【名校之路】过来人的教训与秘籍



【陈屹视线】人物篇·我问故我在


【穿越访谈】世界华人系列


【王妃传奇】皇冠越重 幸福感越轻


好评如潮的《触摸美国》系列


曼哈顿女人的征服《亲吻世界》精选


【极光文学大讲堂】名家璀璨

 

【带你深度游世界】


喜欢就点“赞↓↓↓↓

留美学子
​【陈屹视线】2014年创立主持的环球教育·人文精髓·名家文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