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就是杠精附体,恨不得一句话,给你杠出三个炮。学习,喊死都不动,多催两句,就摔门扔书,引爆世纪大战。生活,一身反骨,好赖不分,事事怼爹妈,天雷地火随时炸。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就认为,青春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获得“自我同一性”。即,孩子要形成一个对自己的稳定认知: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过什么样的人生?孩子只能在和爹妈的相处中,不断越线,不断挑衅,展示力量,甚至做出危险又冲动的尝试。越是自我觉醒强烈的基因,越会推动孩子去大胆尝试,摆脱成人的控制。这个过程,如果你一直都在,没有因为孩子的攻击而退缩。再叠加上孩子探索自我的本能、学业转折期压力、早年养育的缺失,
这三者共同作用下,亲子冲突爆发增长,集中爆发。
无法完成“自我同一性探索”的孩子,一定会先撕裂自己,再撕裂世界。因为,对青春期孩子而言,“我是谁”、“谁做主”很重要。从小到大,我就没有过叛逆期,一直沿我妈选定的路走。一旦偏离,我妈就会疯了一样骂我,把我绑回她选的路上。初二,我喜欢天文学,总跑天文馆,我妈不许,砸了我所有模型。我知道,我说什么都没用,怎么争也争不过,只能继续埋头苦学。
这个孩子从没有机会,去探索真正的自我,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在心理学上,如果孩子一直很乖、不叛逆、不惹事,叫作“同一性早闭”。这样的孩子,往往内心空虚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还有的孩子,也会在青春期很乖,但成年后会却会远离父母,用一生去“逆反”。这叫作“同一性延退”,当年轰动一时的留美硕士王猛,就属于这种。12年不回家过年,拉黑父母六年,和父母断绝一切关系。所有被迫顺从,不叛逆的孩子,成年后,往往都要用更长的时间、更狠厉的方式去叛逆,去寻找“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对孩子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自我”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孩子要依靠外界的反馈来确立自我。你的每一次积极反馈,都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所以,当孩子犯错,一定不要当着别人的面纠正或粗暴批评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犯错的全过程,不急着下判断、贴标签。这种“错”,不断增加孩子的经验,引领孩子确认自我。此外,你要带着放大镜,去发现孩子展现出来的闪光点,并表达欣赏。但,越是这种情况,你就一定越要让孩子明白:人生有很多种活法。日常生活中,多带孩子到各种工作场所,见见各种职业,为生活奔波的模样;也可以多引导孩子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看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有了这些途径,建立自我同一性就变得容易许多,孩子的叛逆也会正常发展。你也“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