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田涛老师新著《在悖论中前进》的自序,与您分享。
作者: 田涛 华为公司高级顾问 华营私教坊导师
来源:《在悖论中前进》 湛庐文化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备注:管理咨询or商务合作请致电:400-886-5185
与管理学结缘的40年
我与管理学结缘已整整40年。时间的熵河缓慢而匆迫、慌张而坚定地流淌了40年之后,我把我40年关于企业管理的持续而碎片化的思考打了个结,这即是我的这本新著《在悖论中前进》。
1983年,我在西北师范大学进修心理学[1],在一次讲座中,我第一次听到“行为科学”这个词,第一次知晓X-Y理论和Z理论,第一次知道一位叫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美国心理学家。
1983年暑期,我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短训班,半个月密集的知识轰炸使我眼界大开,在张厚粲老师的授课中,我在两次课间休息时向她提问,她不仅耐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而且启示我,“你的思想很活跃,也许可以朝着应用心理学的方向发展,比如社会心理学或者管理心理学……”[2]这段话影响了我差不多40年。
同样是这次短训班,林崇德老师在讲座中关于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心理学的介绍,当时虽显得既枯燥又深奥,却使我产生了极大兴趣,“格式塔”(Gestalt)这个词深深嵌入了我的头脑,也从而深刻改变了我的读书方式、学习方式,并塑造了我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3]
短训班结业后,我曾写信给一位助教老师,问询哪里可以报考社会心理学或管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生,老师以短简的几行字复我:“这两门专业在国内大学尚属空白。”
尽管我未能如愿成为“心理学人”,但那个于我而言特别的年份“1983”,却使我喜欢上了阅读管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书籍,并展延至企业管理学。我几十年的阅读人生,如果按照阅读量、阅读兴趣、购书量综合排序的话,哲学、历史学、经济学著作大致位列前三,而管理学著作位居其后。虽然我的大学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但文学书籍仅能勉强列入前五。
2006年,我开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学习EMBA课程,诸位师者深厚完备的学术造诣和出色的授课,不仅使我获得了系统的管理学理论和案例训练,也触发我分两次购买了上百本管理学名著,并分类进行了泛读和精读,那两年,我的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多达数十万字。课程学习的最后一个单元和论文答辩阶段,我萌生了写一本关于华为管理的书,这即是毕业之后的第四年(2012年)我和吴春波合著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据我了解,中外许多一流的企业家很少阅读管理学读物,比如乔布斯和任正非。而我却是一个持续了40年的管理学“阅读癖好者”。我曾经创过业,也做过多年的企业管理者,成就感鲜有,挫败感叠堆。这使我极端清醒地认识到,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成为企业家,一流企业家是“贵金属”,是天赋本能+判断力+意志力+学习力+人性大师+运气所得的复合稀缺品。熟稔管理学理论,并不能将一个天资庸浅的人打造成优秀的企业家。
企业家无论身处逆境顺境,都必须时刻把握和警惕“风水轮流转”的兴衰逻辑,而古今中外的商业管理学问,则无法教导我们如何应对这存亡律背后的“熵定律”。[4]正如李飞飞在《我看见的世界》(The Worlds I See)中所言:“我想象着熵,无情而永恒。”
我从1990年始,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担任《投资与合作》杂志执行编辑、副总编辑和总编辑,目睹耳闻过熵定律是如何摧毁一个个不可一世的商业帝国的。这些“帝国”的创始者、掌舵者不少人接受过我的访谈,与我有过或深或浅的交往,有些人还是我的朋友。
在20世纪90年代的海南特区,在那个烟花璀璨的重商主义时代,他们是突兀崛起的新族群,若干年后,少数人成为地产新贵、贸易“巨贾”、饮料“大王”、农业“大亨”、工业“巨头”、金闪闪的“资本客”……
一位企业家朋友在2015年的一次聚会中称,海南是“中国企业家的黄埔军校”,是“中国最早的无围墙商学院”,而《投资与合作》杂志则是20世纪90年代海南特区大多数公司老板的“案头必备书”。
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十万人才下海南,数千上万青年知识分子创业办公司,也许,海南省的商人、企业家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在当时的中国商界是最高者之一。后面的几十年,他们中的多数人渡海远徙,定居于京沪深穗以及中国其他各个省份,乃至于世界的角角落落,拓展和扩张着自身的商业版图。
然而,知识与智力并不能真正节制住一个人、一家企业无边界的欲望、非理性自大,也无力遏住曾经雄心万丈的英雄或枭雄掉落于“温柔富贵乡”,更可叹的是,一些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企业家在所谓的功成名就之后,变得既无比自大又无比懈怠……
他们是单向度的人,缺少一点悖论精神和悖论思维。他们过早地成为“熵”的俘虏。
无情而永恒的时间之熵,终是打败了无其数的一代代商海风云人物,包括我的一些企业家朋友。你也可以将这一现象称为“大浪淘沙”,或者“新陈代谢”。
但总之,烟花易冷。
《在悖论中前进》的每一个章节的背后,都沉积着一堆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成败故事,正是这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浮沉史、沉浮史结晶出了本书的诸多思考。
当然,这些思考的背影中,也潜闪着美国、欧洲、日本的许多企业和企业家起起伏伏的兴衰故事。
唯有开放,才能洞悉兴衰律
在某种意义上,慢就是快,小就是好
《在悖论中前进》,是我在华营私教坊持续讲课5年半的课程整理稿(200多万字)的浓缩本。正是“百战归来再充电”的8期共128位企业家学员的倾心投入与期许,以及每一次上课的思想共振、课上课下的热切辩论,不断激荡着我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得我每一次的课前准备,都充满了兴奋与焦虑,每一次我都会以一周左右的时间对PPT进行大幅修改,搜索整理出一系列的文字和视频案例,使得每一次授课内容与前次相比都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的新素材、新思考。
说心里话,过去5年多,我的身心被过度透支了。我每一次的课前备课和两天的授课,几乎都是在中药汤与咖啡水的交替“浸泡”中度过的,咖啡使我的思维活跃敏捷,思想火花迸射,中药汤让我的身心趋归平衡,养心蓄神,以待再一次的激情燃烧。不过,我无怨无悔。
本书同样是在咖啡水的激荡与中药汤的滋养中完成的。从2023年6月5日始,直至今天(2024年6月8日),我以几乎每天10小时以上的写作、翻阅巨量的参考资料度过了极致充实与极度疲惫的一整年,在200多万字课程整理稿的素材基础上,进行重新搭建结构与一字一句地著述,完成了31万字的初稿后,又逐章逐节进行反复修改,压缩至25万字,最后又做了多达5轮以上的通稿修改(至本书正式付印前,又进行了3轮以上的通稿修改)。这一年,我喝了几百杯咖啡,也喝了不少中药。稿成,身至疲,然心至悦。
《在悖论中前进》共4个部分:复制机制、学习机制、动力机制与代谢机制。每个部分课时16小时,全部教程64小时,还有4次“观影论管理”——通过观看4部经典电影,从中学习和体会领导力、团队精神、“四信”(信仰、信念、信心、信任)与组织建设等。本书是“8期×64小时+”=“200万字+”的结晶体。
在5年半500多小时的授课中,我与128位企业家学员亦师亦友——他们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老师,更是我思想上的朋友。每轮课程的每个环节,虽然每次讲授和讨论的侧重点不同,但始终围绕着关于企业命运和企业家精神的终极思考:如何让企业活得久、活得生机蓬勃?为了更好地活下来,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形成什么样的组织观?建立怎样的激励机制?构造怎样的制度与流程?怎么开展团队建设?怎么开展自我批判?怎么进行组织变革?怎么进行有序的新陈代谢?还有,边界意识、契约观和商业伦理等,以及怎么让企业管理远离江湖化、拥抱现代性?
尤其是,我们应该从中外企业组织的兴衰史中获得怎样的启迪,进而跨越经济周期律和跳出组织兴亡律?
而更重要的是,怎么让商人转型为企业家?怎么让企业家从平庸走向卓越?怎么让更多的企业家持续葆有奋斗激情、奉献激情、创新激情、学习激情和思想激情,同时拥有不可或缺的理性精神和悖论思维……
当然,我们也多维度、多频次地讨论了在经济转型期,企业和企业家的观念转型、战略转型等问题,我们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在某种意义上,慢就是快,小的就是好的。扩张是一种企业和企业家能力,但收缩也许更见企业家的领导力真章和管理真章,以及企业的应变能力与生存能力。总而言之,企业块头无论大或小,活下来、有质量地活下来就是好的。
烟花易冷,铁树千年。
感恩生命中的“长江黄河”
你们就是涓涓之源
12月13日-14日,华营将举办《在悖论中前进·有质量地活下去》主题论坛。邀请华为公司顾问田涛、华为公司前核心高管,以及在学习标杆之路上不断探索的企业家们,共同探讨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奥秘,寻找在悖论中前进的力量。在时代的洪流中,有质量地活下去!
一年一度,欢迎各位企业家莅临,共襄盛会。
▼点击阅读原文,在线预约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