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财税原理解析公众号
带你深刻理解企业会计准则”
周转材料
解读:
未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工具、器具等,应作为周转材料核算,报表项目为“存货”
为建造固定资产等各项工程而储备的各种材料不属于存货
解读:
为建造固定资产等各项工程而储备的各种材料,虽然同属于材料,但是由于用于建造固定资产等各项工程,目的非出售,不符合存货的定义,因此不能作为企业的存货来核算,科目上可以入“工程物资”。
收购未税矿产品代扣代缴的资源税计入收购成本
解读:
按照资源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收购未税矿产品的单位为资源税的扣缴义务人。企业应按收购未税矿产品实际支付的收购款以及代扣代缴的资源税,作为收购矿产品的成本。理解为取得资产的代价。
借:材料采购/原材料
贷:银行存款
为外单位加工修理的代修品属于存货
解读:
这里注意,入存货成本的是产生的加工费,辅料费,并不包含商品的原始价值。比如商品的原始价值是5块,加工费是7块,那入存货的成本是7块,而不是12。这么做目的,是说根据税务机关的有关规定:为了加强对代制品、代修品等的管理,要求企业将此类商品视同自己的库存商品来管理和核算。
先进先出法下,为何会越增利润
解读:
先进先出法下,在物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由于先进的存货价格低,后进的存货价格高,先进来的先出去,所以结转的销售成本就低,期末库存存货都是后进所以库存成本就高。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销售成本低,则利润就越增了,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计划成本法下,分母的计划成本不包括暂估入库存货的计划成本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入库材料成本差异总额)/(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入库材料计划成本总额)×100%
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100%
解读:
因为分子中的差异不包括暂估入库的,所以分母中也应剔除,否则分子分母计算口径不一致,违背会计匹配原则。
零售价法的公式理解
进销差价率=月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月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月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月末余额+本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
解读:
这个公式乍看起来非常难以理解。分母为何是库存商品、委托代销商品、发出商品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和值。这个还得从定义出发,在零售价法下,平时商品存货的进、销、存均按 售价记账,售价与进价的差额记入 “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所以分母的值是售价总额,期末再通过计算进销差价率的办法计算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并据以调整本期销售成本。
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
解读:
如果收回后用于继续生产应税消费品,消费税不计入收回委托加工物资成本。否则完工产品销售的时候,还会征收消费税,这样就造成了重复征税。但如果收回后直接用于销售,消费税计入成本,加工时就缴纳。消费税是价内税。
环保设备和安全设备
环保设备和安全设备,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为何仍确认为固定资产
解读:
环保设备和安全设备,虽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却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
持有待售资产,发生的相关费用处理
解读:
例如发生维修费用,律师咨询费用如何处理?
划分为待售资产后,相关的费用计入资产处置损益。因为此时资产已划分为了处置组,处置相关的费用都计入资产处置损益。
资产组减值损失首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中商誉的账面价值
解读:
为何要先冲商誉而不是将减值金额在商誉和资产组之间进行分摊?
这个只能这么来理解了,商誉本身是一种评估价,无形且不可辨认,金额可靠性较低,商誉的价值通过企业的整体收益水平来体现,优先考虑抵减商誉,符合会计谨慎性原则。可以理解为吃水果,商誉就是外面的保鲜膜,先剥开,再去看里面的水果有没有坏。这里注意不是无脑冲商誉,是抵减分摊至资产组中商誉的账面价值。
土地使用权
解读:
土地使用权一般以无形资产入账。
按照固定资产核算的场景有:
1、外购建筑物,外购价格难以合理分配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则全部计入固定资产
2、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将土地使用权计入建造房屋建筑物的成本,作为存货来核算
土地使用权一般是单独做为无形资产,除非改变使用用途用于出租,或增值目的时,应当将其转为投资性房地产。
有些国有土地单独估价入账的特殊处理如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出售为何不转入清理科目
解读:
固定资产出售需要先经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那么无形资产为何就不需要呢?
固定资产是有实物形态的,报废清理很多时候需要花费人力物力,其中产生的费用先走下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最终再核算资产处置损益。无形资产相对就没这么麻烦了。
持有以备增值后转让的建筑物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解读:
投资性房地产,增值的是土地使用权,而不是房屋建筑物本身。单就建筑物本身而言,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老化贬值的。故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建筑物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劳保用品为何不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解读:
劳保用品是企业保障员工安全的支出,本身是经营管理范畴,不属于员工福利
辞退福利和内退福利
解读:
辞退后,员工不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所以不计入成本类科目,统一入管理费用。内退福利比照辞退福利处理。
债务重组
债务人偿债以资产的账面价值
解读:
新准则下,债务人不确认收入,不使用公允,统一使用账面价值,理解为税收优惠是一个比较好的理解思路。
换个接地气的理解,都要破产了,被迫成本价甩卖,人要破产,身不由己
债权人放弃债权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入“投资收益”科目
解读:
以金融资产清偿债务,差异入“投资收益”这个还好理解,但为何以非金融资产清偿,也入“投资收益”。
可以这么来理解,站在债权人角度,把债务重组整体理解为出售债权,债权是金融资产,所以出售金融资产,差额入“投资收益”科目
债务重组不包括合同资产、合同负债、预计负债
解读:
债务重组涉及的债权和债务,是指《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债权和债务, 不包括合同资产、合同负债、预计负债。
这里可以这么来理解,合同资产、是有条件的收款,你条件没达成,对方自然不付款,也就谈不上债务重组
债务人和债权人的投资收益分别怎么算
解读:
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偿债金融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记入“投资收益“。这里为什么是按账面价值而不是公允价值,可以这么来理解,相当于卖掉自己的资产来换钱,但债务重组准则又不确认收入,所以不按公允价值结转,按账面价值来。
外币交易
交易性金融资产属于非货币性项目
解读:
货币性资产要求是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收回金额不确定,所以不是货币性资产,采用公允价值确认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所以同那些货币性资产一样,在期末的时候需要重算。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增值税差额为何进资产成本
换入资产成本=换出资产不含税公允价值+增值税销项税额+支付的含税补价/-收到的含税补价-增值税进项税额+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解读:
这里增值税差额进入了资产成本。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实质是等量交换,资产成本就是你付出的代价。付出的代价一方面是自己付出的资产代价,还有就是自己付出的现金代价。
那么付出资产的代价是本来自己卖资产应收的钱。卖出自己的资产,收到的钱=换出资产不含税公允价值+销项税,或者理解为应收账款。
付出的现金代价,一方面是支付相关税费,还有就是支付补价。
买入对方的资产,进项税是可以抵扣的,理解为等价现金替换物。所以进项税就是收到现金,收到的钱降低了付出的代价,所以需要减去。
所以最终来看,增值税差额就是进入了资产的成本。
金融资产为何不参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分配
对于同时换入的多项资产,按照换入的金融资产以外的各项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相对比例,将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涉及补价的,加上支付补价的公允价值或减去收到补价的公允价值)扣除换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后的净额进行分摊,以分摊至各项换入资产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解读:
这里为何金融资产不参与公允价值分摊,是因为金融资产是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如果分摊后的价值跟公允价值不同,岂不是矛盾了。所以可以理解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有金融工具,优先适用金融工具准则。
如果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为什么不需要考虑补价因素
换入资产成本=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与补价无关且无需要分摊)
解读:
如果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已经很可靠,换出的资产公允价值不可靠,那么换入的资产成本自然不能按照换出的资产公允价值来计量,直接用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计量即可,收到的补价应作营业外收入。如果考虑补价,即收到的补价冲减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那反而价值不公允了。
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为何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
解读:
所谓的商业实质,就是换出换入后,前后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金额方面显著不同。就是说我是因为业务发展需要,有经济动因来做交换。这种交换就是卖出买入,所以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公允与账面的差异需要确认损益。不具备商业实质,那就是没有经济动因,那就存在着调节利润,舞弊的可能性,所以用账面价值来计量来堵住这个漏洞。
股份支付
授予日不做账务处理
解读:
除了立即可行权的,不论是权益结算还是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在授予日都不做账务处理。
这是因为,根据权责发生日,在实际服务提供发生时确认成本费用。所以对于不能立即行权的股份支付,企业在授予日并没有实际的负债或权益变动需要记录,因此不进行会计处理。
金融工具
预收账款是不是金融负债
解读:
金融负债具有向其他方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义务,但预收账款未来交付的是商品或者服务,所以不是金融负债。
金融负债不得重分类
解读:
金融负债是义务,不是权利,不存在重分类的问题
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初始成本
初始成本包括未到付款期的利息,不包括已到期尚未发放的利息
解读:
就像买股利,如果是除息前的,那自然是包括股利的,如果是除息日,那除完息后才是股票的价格,利息应该计入应收股利中。
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不计提减值
解读:
因为以公允价值计量,所以不计提减值,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
具体可以参考之前写过的文章:
长期股权投资
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为什么影响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解读: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权益成本,计入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会影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其他权益变动科目的价值。
发放股票股利
解读:
发放股票股利的分录为借:利润分配 贷:股本 。也就是所有者权益保持不变,所以不管是成本法还是权益法,都无须做会计处理。
初始投资成本和入账价值怎么区别
解读:
初始投资成本是为取得投资真银白银付出的成本,在合并或非合并中都存在,为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相关税费。在权益法下,入账价值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如果高的话,则需要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差额入营业外收入
董事会宣告拟分配股利
解读:
董事会的决议并不是最终决策,股东大会才是最终的决策机构,董事会的决议只是一个参考。如果以董事会的决议作为决策,如果在股东大会上又发生了变动,前后若有较大偏差,显然会对资本市场造成干扰。
发行权益性证券,手续费、佣金等冲减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贷:银行存款
解读:
发行证券溢价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那么发行相关的手续费、佣金等为何不入管理费用,而是冲减资本公积呢?其实入管理费用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入资本公积在这个节点可能更适合。如果管理费用比较高,当期利润则有可能亏损,上个市把自己上亏损了,岂不是影响资本市场?当初溢价入了资本公积,现在相关的费用也抵减资本公积,这样也能起到调整资本结构的作用。
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费比较小额,直接冲投资收益即可。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初始投资成本
解读:
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公允价值份额,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是因为初始投资成本含有商誉,商誉不反映在个别报表上。你用5块钱买了3块钱的东西,站在你个人角度上来看,初始投资成本的确是5块钱。
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公允价值份额的,需要调整初始投资成本,这是一个负商誉,不是日常经营赚的,直接归属于所有者权益的利得,记营业外收入。那上面这个为啥不走营业外支出呢?因为你情我愿,我愿意花这个价钱买就代表在我眼中值这个价,多付出的钱就是为商誉买单。这都是对方的股份在你眼里的价值,所以初始投资成本以支付对价来计量。
也就是以上两种场景,其实都反映了差额商誉,只不过一个正商誉不显示,一个负商誉显示。
顺流交易的抵销理解
顺流交易和逆流交易,抵销分录是一样的。都是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解读:
例如投资方甲以成本为600万元的某商品以1000万的价格销售给被投资方乙公司,甲对乙有20%的投资比例,乙实现了净利润3400万。那么乙调整后的净利润 =3400-(1000-600)=3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600(3000*20%)
贷:投资收益 600(3000*20%)
可以理解为乙购买了600万的商品,并且发放了400万的股利,发放股利需调减长投账面价值。
另外一种理解,你存货含有一部分利润20,这是虚的,需要消除掉
所以不管顺流,还是逆流,都是减少长期股权投资。
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股票股利
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股票股利,投资方和被投资方均不做任何处理
解读:
企业宣告分配股利,实际上是向股东承诺将一部分经营成果以现金或股票等形式支付给股东。这个过程并没有改变企业的总资产或总负债,而是将留存收益转化为股东权益的一部分。因此,从会计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发生需要记账的经济业务。
因为投资方没有任何权益的变动,被投资方自然不用做账务处理。
跨界的概念
解读:
跨界就是跨越重大会计界限,涉及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的会计准则和科目的变化。
个别报表上,主要就是会计准则的变化。例如从金融资产增资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和科目都发生了变化。
并财务报表的跨越范围则包括控制权发生变化、跨越会计报表项目。例如,从不纳入合并范围(如5%或30%的持股比例)增资到纳入合并范围(如70%的持股比例),这也涉及跨越会计界限。特别地,当涉及取得控制权时,限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如果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不涉及“跨越重大会计界限”。
跨界的账务处理就是视同卖出再买入,所以要以公允价值计量。
借款费用
折旧和溢价不属于借款费用
解读:
发行债券折价或者溢价部分是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中,是还没有实现的费用,所以说折价或者溢价不是借款费用; 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额,说明上面没实现的费用实现了,所以此时才属于借款费用;
外币一般借款资本化期间费用化
解读:
外币专门借款汇兑差额在资本化期间资本化,一般借款汇兑差额在资本化期间费用化,原则上也应该是资本化,但考虑到计算的复杂性,所以简化处理,不管资本化期间还是费用化期间,全都费用化。
租赁
未担保余值怎么理解
使出租人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 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利率
解读:
为保护出租人的利益,避免资产在租赁期内过度使用或以致损坏,租约往往约定承租人对资产余值进行担保。余值是指资产的剩余价值。比如一个资产的余值是10W,承租人担保了3W,如果租赁结束后资产的余值最终只有1W,承租人需要承担2W的差价,所以说它不是最大的风险敞口,而是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资产担保余值的部分。
未担保余值是出租人自己承担的风险,可以在租赁结束后通过收回资产来实现。
有担保的余值在租赁收款额的现值里,有担保的余值+没有担保的余值,理解为资产的残值,对于所有者来说,是现金的流入。或者直接把未担保余值理解为残值,也是一个道理。
承租人 可控范围内的重大事件或变化
发生承租人 可控范围内的重大事件或变化,承租人应当按照变动后的租赁付款额的现值重新计量租赁负债,并相应调整使用权资产的账面价值。
解读:
可控范围内的重大事件或变化,那么导致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发生变化,自然需要调整使用权资产的账面价值,如果继续用旧的,就无法反映新的情况。如果不可控,就意味着变动额不可估计,也就没法调整使用权资产了。
包含购买选择权的租赁不属于短期租赁
即使租赁期间低于12个月,如果包含购买选择权,也不属于短期租赁
解读:
这里加了一个选择权,如果行权的可能性不是极低的话,就意味着承租人使用资产的时间很有可能超过协议期间,以及超过一年,此时不能认定为短期租赁。所以这应该是准则为了堵漏洞打的一个补丁。
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中交易费用的处理
解读:
不管是同一控制下还是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交易费用就计入当期损益,如果计入成本,合并抵销的时候,会产生差额,差额会成为商誉。明明是费用,最后却入了商誉,成了资产,岂不怪哉!非控制下的企业股权投资,则应该计入长投成本 。
未完待续!!!
欢迎大家入群学习,跟同行一起讨论交流财税问题,这里有最专业的解答、免费的考证资料和实操资料分享,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岛主微信(广告勿扰),备注“公众号”,一起学习,天天向上
分享+在看+点赞,老铁们素质三连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