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悦《佳木斯记忆(33)“亲民法官”张凤新》

文摘   历史   2024-05-15 07:56   河北  

“亲民法官”张凤新(写作时间:20111月)

1】引言

他是桦川县人民法院的一名普通法官,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默默奉献,甘守清贫。

他的住房比较狭窄,沙发已经露出窟窿依然舍不得扔掉——他的同事、刑庭庭长席士锋颇有感慨地说,这大概是全市民一庭庭长中最简陋的住宅。

他又是一名不寻常的法官,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绚丽的人生。

15年来,他办理各类案件2053件(其中独自审理1461件,合议审理592件;在合议审理的案件中担任审判长审理的案件186件),无一件发回改判,无一件超过审限。

他怀着强烈的化解民间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愿望,在办理每一件民事案件时,都花大气力苦口婆心地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调解结案率达到了89%

即使不能调解结案的,也是在充分做好当事人双方的思想工作后再判决,实现了案结事了,胜败皆服,无一件矛盾激化,无一件涉法上访。

他叫张凤新。“优秀书记员”“优秀审判员”“优秀干警”“先进个人标兵”“个人三等功”等荣誉伴随着他的工作经历,而他更珍视的却是百姓送给自己的“亲民法官”“平民法官”的称谓。

2】赤诚为民

在沂蒙山区长大成人的张凤新,深切了解百姓的疾苦。他本人就过惯了苦日子,上学时带的午餐是地瓜干和大煎饼。

可他从小就喜欢看书学习,放学后上山放羊时也拿着课本抽空阅读,于1991年考入了牡丹江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专业。

从大学毕业后当上法官的那一天起,张凤新就把“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看做是神圣的使命,精心审理每一起案件,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满腔热忱地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桦川县人民法院院长牛雄飞说:“张凤新不是我们刻意塑造的典型,他的成绩、信誉都是在法官的岗位上一点一滴干出来的。

“他从骨子里就对百姓亲,办理每一起民事案件时都实心实意地替当事人着想,都有耐心细致的调解过程,尽力让双方互谅互让,达到各自利益最大化、诉讼成本最小化。

“因此,他在社会上、同事中才会有那么好的口碑。”

20067月的一个周末,快下班时,张凤新接到了来自尚志市农村的电话:母亲生病了,卧床不起,很想念他。

放下电话,张凤新的脑海中浮现出母亲那慈祥而又饱经风霜的面庞。他安排好庭里工作,准备利用休息时间去看望母亲。

正当张凤新整理桌面上的材料时,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走进法庭。张凤新连忙迎向前去,请她坐下说话。

这位老太太姓汤,丈夫早逝,自己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四个儿子、三个女儿抚养成人,可现在七名子女却动辄就为赡养老人的问题争吵,让她伤透了心。

这一天,不顺气的四儿媳妇将汤老太太的被褥扔到门外,老人无处安身,只好来向法庭求助。

接待完老人,天色已晚,外面又下起了大雨。张凤新找个旅店让老太太住下后,好生为难:本想去看望生病的母亲,可这位汤老太太咋办呢?

左思右想,他给母亲打电话说明了情况,连夜冒雨向七名被告送达了传票,第二天上午就开庭审理这起赡养案件。

这七名子女并不是一点不尽义务,而是互相猜忌,互相攀比。

看着风烛残年的汤老太太,张凤新仿佛看到了远方的母亲,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思索出最佳的解决办法。

因为老太太不仅需要钱,日常饮食起居、生病吃药、田地管理等一切生活琐事也都要有所安排。

张凤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七名被告宣讲了有关赡养老人的法规,又耐心地分别与他们谈心问计,最终达成了一份详细的协议。

其中,赡养费统一交到法庭,再由法庭送给老人,虽然给法庭增添了麻烦,却解决了被告之间互相猜忌的问题,老人的生活有了着落。

打这以后,汤老太太与张凤新有了交往,多次亲切地跟他说:“我就乐意跟你唠嗑。”

过年时,张凤新与爱人到老年公寓去给她送赡养费,还给带些水果,老人感动地说:“哎呀,我自个儿生的儿子还没来看我呢,你们……”她一边说一边吧嗒吧嗒地落泪。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汤老太太先是亲手缝制了一双棉拖鞋送给张凤新穿,在她80岁去世那年还缝制了一只布老虎留给张凤新一家人做纪念。

200910月,张凤新受理了一起父子因财产损害赔偿问题引发的诉讼案件。

当事人马老汉有一处房屋,他儿子为房子的产权归属与父亲发生争吵,一气之下将门窗卸掉。

眼瞅着就入冬了,马老汉无处安身。双方的纠纷经村委会、派出所几次调解都没有结果。

受案后,张凤新立即查看了现场,走访知情人,掌握了全部情况。

他找当事人劝说,马老汉的儿子先是无理争辩,后来干脆沉默不语。

张凤新很认真地说:“你父亲和我父亲的年龄差不多,你如果差钱的话,我出1000块钱雇你把门窗修好,让老人先住下。”

的真诚感动了对方,马老汉的儿子连忙说:“我不差钱,你能这样对待我父亲,我再说别的就不是人了!”

门窗当天就安上了。

接着,张凤新又协调房产部门依法确定了房屋产权,父子终于和好。

马老汉对邻居说:“张庭长比我儿子还亲哪!”

张凤新常说:“办理民事案件,只要有公心,有爱心,办法和思路就总会有的。”

2009年,他受理了一起很棘手的离婚案件。被告王某患有精神分裂症,经常丧失正常意识,发病严重时就殴打丈夫和邻居。如果不妥善处理,随时可能发生人身伤害事件。

可是,如果开庭审理,女方的诉讼能力又不适格,附近没有女方的近亲属,而男方不能既做原告又以女方监护人身份进行诉讼。

按照法律规定,张凤新可以采取驳回原告诉讼或中止审理的方式避免自身风险,但这个家庭及其邻居就不会安宁。

于是,他广泛搜集女方信息,一个个线索上来了,却又一次次地失望了,转眼一个月过去,工作毫无进展。

有人劝张凤新放弃算了,他摇了摇头。

终于,有一天张凤新在走访了三个村屯、接触五名知情人后,得知女方在河北省有个弟弟。通过多次联系沟通,王某的弟弟以监护人身份参加了诉讼。

调解离婚后,王某跟着弟弟走了。

村民们说:“张庭长给我们消除了不安全因素,真是老百姓的好法官哪!”

张凤新还受理过一起子女抚养纠纷案件。

宋女士与杨先生通过民政部门协议离婚,约定岁的婚生子由杨先生抚养。可是,杨先生没能够很好地照料儿子,宋女士心疼儿子,去沈阳再婚时将儿子带走了。

杨先生得知后前往沈阳,找到儿子并将其带回家中隐藏起来。宋女士前来寻子,与杨先生发生争执,要求变更抚养关系。双方由爱子之情引起冲动,都表示要以死相拼。

张凤新考虑再三,决定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他邀请村委会干部和当地妇联工作人员共同做调解工作,组织当事人双方围绕哪一方抚养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而陈述事实、讲明道理。

通过比较,大家一致认为女方在经济条件、外部环境和时间上都明显优于男方,孩子也愿意与母亲一起生活。

张凤新当场讲解男方与孩子的父子关系仍然存在的法律规定,打消了杨先生的顾虑,孩子愉快地跟随妈妈去了新地方。

就这样,张凤新一次次地把剑拔弩张的人们迎进来,将经调解后平心静气的人们送出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凤新用他的爱心、热心、耐心、细心感动着他的当事人,也用爱民、亲民、为民、便民的举动感动着他的同事。

行政庭庭长李井东说,那一年他和张凤新都在基层法庭工作,国庆节前夕几个人一起打车回县城。快到家了,张凤新的手机突然响了:有一位农村老太太到法庭诉讼。车上人都劝张凤新先回家看看,可他当即决定返回30多公里远的新城法庭。

在张凤新的心目中,老百姓就是头顶上的天,老百姓的事比自己的事还重要。他认为百姓眼里无小案,再小的案件也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他担心因一时的懈怠而加深老百姓的负担和痛苦,所以宁肯自己吃些辛苦,也不让群众白跑一趟。

3】精细断案

公正断案是法官的信念和良知,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更是法律的最高价值。张凤新办案始终保持一种求实、求真、求准的韧劲儿,努力把是非切割得分毫不差。

他告诫自己,细微之处的疏忽就可能使天平倾斜,使法律蒙羞。

张凤新审理过一起借贷案件。

原告金某诉称,1995年被告楚某向他借了一万元钱,后来分两次偿还5000元,余款迟迟未还;而被告楚某声称借款已于19966月前还完,并且当庭举出三张收据。

这三张收据都是由被告楚某书写内容,原告金某在收款人处签名。

原告对前两张收据无异议,提出最后一张收条上的签名虽然是自己签的,但根本没收到这5000元钱。

看来,原告败诉已成定局,可金某连连喊冤的神情又让张凤新犹豫不决。

时间一天天过去,眼看快到审限了,张凤新还在一遍遍地翻阅卷宗,还在不断地走访调查,唯恐冤枉了当事人,使其对法律失去了信任感。

有一天,他去当事人所在单位准备找金某谈话,不料金某外出。他便向别人了解情况,得知金某、楚某平素关系不错,经常来往;还了解到原告金某有用笔乱写乱画的习惯。

这天晚上,张凤新又翻开卷宗,发现第三张收条不是写在普通的白纸上,而是写在稿纸上,收款人一栏的位置也与前两张收条不一致。

第二天,张凤新再一次到这个单位了解稿纸的情况,办公室主任说这些稿纸是19971月在县文化印刷厂印制的。

张凤新又来到印刷厂,老板告诉他这些稿纸是用199612月购进的新型激光印刷机印制的。

案件由此发生了逆转。再次开庭时,张凤新宣读了新的证言材料,楚某一看真相败露,不得不承认他用写有金某名字的稿纸假造了一张收条。

以假乱真的案件最后得到公正处理,张凤新精细办案的佳话也流传开来。

凭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张凤新不怕麻烦,不怕费劲,审理了一起又一起“老大难案件”。

有一次,他接手一件发回重审的经济纠纷案。这起案件难就难在账目掌握在被告手中,原告认为自己有理却拿不出证据来,法庭也缺少判决依据。

张凤新传唤双方当事人来到施工现场,对已经建成的房屋用料一项一项地重新估价,足足统计了三天,掌握了第一手材料。

此案判决后,当事人双方息诉服判。

2008年,张凤新受理的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也很棘手。

某村于2006年求助市交通局的铲车挖了一个大沙坑,有一台农用车栽进沙坑内,司机溺水身亡。

黑龙江广播电台名牌栏目“新闻夜航”在报道这条消息时,已经说过交通局应当担负赔偿责任,社会影响很大。

张凤新经过认真审理,顶住先入为主的社会舆论压力,认定交通局一方属于无偿帮工,两年后发生的事故依法应由被帮工一方负责。

同时,司机本身没有证照,又驾驶一台报废车辆,也应承担一定责任。

这起案件的判决,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受到了法制教育,也提高了法院的威信。

4】公正判决

对于法官来说,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让双方当事人胜败皆服的“铁案”,不仅要精通法律,明察秋毫,还必须具有抵御外界各种诱惑、威胁的定力,清正廉明是人民法官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200712月,张凤新受理了一起买卖合同案件。案件标的额不大,但审理的结果会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在开庭前的一天晚上,原告乘张凤新独自在办公室学习的机会,拿来一些高档茶叶和烟酒,声称案件输赢没关系,只想和他交个朋友。

原告说的也许是真心话,他是本地商界名人,不会在乎涉案的几千元钱。

可张凤新说:“我如果收当事人的一份礼物,就会丧失全部人格,也会损害法律的公正。这个口子,我一个都不能开!”

判决结果出来了,法院支持了原告的大部分请求。原告说:“我以为张庭长没收我的礼,我的官司肯定输了,想不到张庭长真是秉公办案。”

十几年来,张凤新所办案件的涉案总标的可达上千万元,他从未收取过一分不义之财,始终保持着一名法官清廉的操守。

张凤新过惯了清苦的日子,如果说金钱的诱惑还比较容易拒绝的话,而无孔不入的说情风则是对他更大的考验。

2008年,他在审理一件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被告为了减轻赔偿责任,求张凤新的妻兄帮忙。

这类案件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间比较大,以本案20多万元的标的来说,责任划分差10%,就有两万多元的差距。

张凤新的妻兄自以为俩人关系一向很好,妹夫会给自己面子,没想到张凤新就是不松口。

妻兄忿忿地说:“你以后离我远点,不近人情的家伙!”说完,摔门而去。

张凤新对这起案件做出了公正的判决。

日久天长,亲朋好友了解了张凤新的为人,有事也就不找他了。他的老岳父还与家人约法三章,谁也不许干涉张凤新办案。

不过,张凤新对说情风还有一种独特的认识,他认为说情未必都是坏事,关键在于因势利导,在许多民事案件中可以借助说情人化解矛盾。

有这么一起案件,当事人因拒不执行被拘留。张凤新诚恳地对前来说情的某单位领导说:“您如果真是他的好朋友,真的关心他,就劝他别跟法律较劲,对抗判决只能是越搞越糟。”

经过说情人的劝解,当事人很快执行了判决。

金钱诱惑和说情风压不倒张凤新,威胁恐吓也照样压不倒他。

2007年,他在办理一件执行案件时,经过多次工作,被执行人仍然消极对抗。

一天,张凤新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进行全面调查,被执行人闻讯后来到法庭,拿出一叠钱,用手捻得哗哗作响,挑衅地说:“张庭长,你不用查了,我有的是钱,就是不执行!”

张凤新知道他有一定的社会势力,但是对这种公然挑战法律的行为决不能手软,于是果断地对他采取了强制措施。

被执行人的一名亲属在县里某个重要部门工作,听说此事后,立即给张凤新打来电话,先是客套一番,然后关切地说:“你在基层法庭的时间不短了,要回县里我可以帮忙。”接着,就说到了这件执行案件。

张凤新明白了对方是要作交易,便耐心地介绍了案情和采取强制措施的理由,表明了坚决执行的态度。

第二天,被执行人全部履行了义务。

2006年春天,有一个村的两个村民因60亩水田使用权发生激烈争执。法庭受理此案后,为了不延误农时,张凤新依法裁定由当时的使用者王某先行恢复生产。

这天下午,王某开着机车拉着家里人准备播种,另一方韩某依仗在当地有点背景,组织十几名青壮亲友手持铁锹、镐把准备进行阻拦。

张凤新闻讯后,一面用电话向院里汇报情况,一面驾车追上韩某一行人加以劝解。

身材瘦弱、戴着一副近视镜的张凤新,面对手持器械、近乎狂躁的一帮人,在力量对比上是那么悬殊,可他无所畏惧。

经过一阵口舌交锋后,经过释法明理,韩某的几个亲友走了,但是剩下的几个人却一步步朝张凤新走来。有人叫嚷要把他推下沟里,有人故意进行肢体接触,以求造成法官打人的口实。

此时,张凤新如果退却,双方当事人就可能造成流血事件。他临危不惧,寸步不动,不停地说服劝解,冷静地对待挑衅和辱骂,直到院里支援的干警到了,平息了事态。

后来,韩某主动承认错误,双方的争议以调解方式解决了。

“铁肩担道义,公正铸法魂。”张凤新审理的2000多件案件,就是这样一件件地依法、用心调解或判决,实现了无一件发回改判,无一件超过审限,无一件矛盾激化,无一件涉法上访。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显然,无论在哪个环节上稍有差池,就不会有这样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张凤新在担任民一庭庭长的几年里,言传身教,严格把关,带出了一支过硬的法官队伍,全庭审理的案件也达到了无一例更审改判,忠实地履行了维护公平正义的诺言。

5】激情敬业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张凤新担当法官十几年,始终恪尽职守,执著追求,满怀激情地将心血和汗水倾注于自己所钟爱的审判事业上,在同事中有口皆碑。

累累的果实总是与辛勤的汗水分不开的。

少年庭庭长张春雷、研究室主任李昕溟说,张凤新几乎每一天都是全院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的,连节假日都很少休息,不是看书学习,就是研究案件、整理卷宗。

院长牛雄飞说:“我在法院系统工作了几十年,从来没见过这么酷爱学习、激情敬业的法官。有时候我为小事批评他几句,都感到心疼。”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直是张凤新追求的境界。他在个人待遇上从不伸手,随遇而安。办公室主任李金峰说,他的办公桌是全院最破旧的,院长让我硬是给他换了一张。

埋头于学习、工作的法官张凤新似乎不通人情世故。他没请院长、主管副院长吃过一次饭,没给他们送过一次礼,反倒是院长在过春节时给他送了一箱地产葡萄酒,让他回老家看望父母时带着。

张凤新耐得住寂寞,同事们在业余时间的聚会他很少参加,对外界的宴请更是常常拒绝。

不过,说到张凤新的为人,却没有人说个不是,都认为他为人坦诚、乐观,不仅与同事们和谐相处,在审理案件时也力求和谐。

中国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张凤新对养大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对在教坛上辛勤耕耘、在家庭里肩挑重担的妻子,对听话懂事的儿子,也不由得生发出一种愧疚之感,觉得自己对他们的照顾太少了。

20044月的一天,妻子刘丽萍悄悄地告诉他,自己前几天到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诊断腹部发现肿瘤。

张凤新的心里顿时如翻江倒海一般,难以平静。他欠妻子的太多了,勤劳善良的妻子是家庭的支柱,也是他事业上坚强的后盾。

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他感觉脚下的地面仿佛马上就要坍塌。稳定了一会儿,张凤新请假送妻子住进了医院。

第二天,医院安排了手术,他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着,经受着度日如年的煎熬。

当护士把妻子推出手术室,又用托盘托出一个半公斤左右的肿瘤时,医生告诉他手术很成功,但这个肿瘤要做病理化验后,才能知道确诊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他的心又悬了起来。

经过两个小时的熟睡,妻子清醒过来,张凤新刚要说几句安慰话,手机响了,庭里同志告诉他,辖区发生了19起涉地案件,属于群体性纠纷,情况非常严重。

怎么办?妻子刚刚苏醒,病理结果还未出来,庭里的案件又那么急。张凤新在病房里转了几圈,忍痛把照料妻子的事交给了岳母,拿起公文包就奔向法庭。

他本来打算把局面稳定一下就回来照料妻子,却不承想这案件一起比一起急,整整忙了两天,才控制住局面。

这时,家里人打电话告诉他肿瘤是良性的,张凤新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带领干警连续作战,继续调查、取证、丈量、调解、审理,终于使涉及几百亩土地纠纷的19起案件一一解决。

当张凤新返回医院时,妻子已经准备办出院手续了。

说来也怪,平素少言寡语、甚至有些腼腆的张凤新,一坐在审判席上可就判若两人了,释法明理侃侃而谈,规劝调解娓娓动听。

他说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充满了自豪感、责任感。假若没有平日里勤奋学习的积累,没有判决前深入细致的调查,也就不会有这种自信。

张凤新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对农民怀有一种淳朴的感情。在新城法庭工作的几年中,群众经常看见他挽起裤腿下农田,操起农具上场院。

如此贴近百姓,了解案情、调解纠纷也就容易产生最佳的效果。

张凤新说,我们作为人民法官,多建几个炕头法庭,多设几个田间调解站,老百姓就会减少很多讼累。

就地受案、就地审理是他坚持多年的工作方式,他承办的案件有80%是在乡下就地解决的,同事们称他为桦川法院的“流动审判员”。

有一年秋天,新城镇的张老汉到法庭起诉,声称他在松花江的一个小岛上种了30亩大豆,其中两亩地的权属与地邻发生争议,请求法庭解决。

立案后,张老汉离开了法庭。由于原、被告都住在江心岛上,无法进行电话联系,法官一直未能与被告见面。

几阵秋霜后,树叶发黄,到了水瘦山寒的时节,江心岛附近江汊子的水已经退却,江汊子成了沼泽地,车、船都无法通行。

然而,过几天大田就要收割了,张凤新说无论如何也不能再等了,带着书记员向沼泽地走去。

沼泽地半泥半水,脚刚踏上去就没了脚脖子。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的,上千米的泥地上留下了两串长长的脚印。

深秋的泥水冰冷刺骨,张凤新他俩咬紧牙关坚持着,经过两个小时的跋涉,到达了目的地。

看着双腿泥浆的两位法官,原、被告眼含热泪,都表示“张庭长说咋办就咋办”。

案件很快达成了调解协议,张凤新心里轻松了,脚步却更沉重了。

上岛的疲劳还没恢复,他们就得顺着原路返回。走了不到一半路程,天黑了下来,来时的脚印被水淤平了,俩人只好四处乱摸。

张凤新一脚踩进坑里,摔倒在沼泽中,全身上下都是泥水,直到很晚他们才回到庭里。

十几年来,这样的酸甜苦辣张凤新已记不清遇到过多少次了,但他无怨无悔。

20098月,张凤新审理一起交通肇事案件。原告因撞伤已处于植物人状态,巨额的医疗费缺口使一家人陷入危机、煎熬之中,而三个被告有两个是外地车队和保险公司的。

为了尽快结案,张凤新和同事辗转于黑龙江和内蒙古两省区,有时坐火车,有时坐汽车,有时徒步行走,饿了就买碗面充饥,困了就在小店留宿,历时五天终于办理完了相关程序。

在原告一家人几乎绝望时,巨额赔偿款交到了他们手中,当事人热泪直流。

副院长熊庆坤回顾说,有一起执行案,当张凤新听说被执行人转移财产,把小四轮车藏匿起来,他不顾自己感冒发烧,一直寻找到后半夜。被转移的财产终于找到了,张凤新却因病情加重,一头栽倒在地。

亲民、爱民、敬业,让老百姓打心眼里敬佩这位人民法官,多次有群众敲锣打鼓给法庭送锦旗。

这就是“亲民法官”张凤新。他在平凡的法官岗位上、神圣的审判事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到了理想的归宿,找到了体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也以自己的出色工作诠释着“公正司法”“执法为民”的理念。

(原载2011113日《佳木斯日报》,有部分改动。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由衷感谢摄影者)


月透紫微
个人生活,私人观点。
 最新文章